楔子
關燈
小
中
大
聽了更不懂是怎麼回事,可是也怪,總記得這些話。
中 小時候家裡的“小說環境”很有趣:父親(名景頤,号幼章)好《三國》,炕桌上總有一部《三國演義》,不知何版,插圖極精,常常翻看一回,懂得欣賞那種鐵畫銀鈎的白描“版畫”式的工筆畫,但對内容沒有興趣——不喜歡你争我戰。
父親還在西鄰的文華書局買了一本《小三國演義》讓我看,是世界書局編的一套通俗節本,這小書也很可愛,可是怎麼也沒引起我對“三國”的真興趣。
母親(名李彩鳳)則專好《紅樓夢》。
三哥(名澤昌,字雨仁)自幼是個小說迷,他買了大批“閑書”,小字石印本,武俠類、濟公傳,雜七雜八,并無高雅之品——那時鎖着,我也并未多見。
因聽母親常講《紅樓夢》,她又正有一部《石頭記》,我就試着看。
可是一開頭就讀不下去,什麼“作者自雲……”一大篇,覺得沉悶乏味,看不下去——很晚才考知那是“回前批”混入正文,正文真正開始是“列位看官,你道此書從何而來……”這才真像“說書”。
如此試了多次,都失敗了,掩卷而罷。
到底從何時才真堅持讀下去?是否一次就讀完整部?恐怕也不是,一切記不清了。
但是從十五歲(虛歲)上初中,自學作詩填詞,那“格調”全出《紅樓夢》——詩的七言句像“葬花吟”,小令的句法像“柳絮詞”!這表明那時我并非草草翻看、浮光掠影了,着實受了些熏陶浸染。
1935年考入南開高中,同屋好友是黃裳(學名容鼎昌)。
現已記不清由何引發,談《紅》忽然成了我們兩個人的課餘共語的一大主題。
我曾有專文名為《黃裳·我·紅樓夢·水西莊》,記叙當時少年意趣。
下 以上所叙,“紅學”之淵源也。
然我之平生,下工夫最多的卻是詩詞學與書法學,如不講及,實則難符“觀人必以其全”的道理了,是以也宜粗記這兩個方面的種因與萌芽。
寒家無書,幼時即有求書的渴望,問父親怎麼咱家沒書看,父親答說:本有些書,在西院裡,他們學問都富,後來你大堂嫂一把火都燒了! 我聽了,又去問母親,想知道西院的舊事遺聞,母親說,大先生(當時對我們這一輩大排行都這麼稱呼)是個風流人物,才氣過人,不拘小節,可是你那位大嫂子不喜歡他,嫌他沒能耐,什麼(世俗事務)也不會,說:都是書把你害的,成了書呆子!我燒了它! ………… 我們那一方,老時候不講婦女教育,大多數是無知識,也缺乏正當的教養,可以興歎。
且說大堂兄,本名周湘,表字春帆——隻聽聽這名這号,就是一片詩情畫意了,可見我們雖是村鎮船家,那文化氣味确實不俗。
母親對西院的幾位堂侄各有才華,常緻贊賞之意。
因此,自幼苦無書讀。
父親因家計不裕,人口多而收入甚少,諸事極儉,也從未有過給孩輩買本新書的念頭。
于是我隻能在“本處”(家裡)亂找。
說來可憐——父親“書齋”裡所有的“典籍”書目是:一部《古文觀止》、一本《千家詩》、一函石印的寫刻本《鄭闆橋集》。
這讓人家聽了,豈不“大牙笑掉”!但事實不容“打扮”,我就是在這種文化環境中長大的。
誰知,就是這麼“寒伧”的條件,這麼一小點兒“文化顆粒”,竟然也對我發生了影響。
假使連這也無有,事情也許就會變樣子。
因悟不論家庭文化環境如何,父母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多給兒童添置一些優秀讀物,實不可漠然視之,關系是太大了。
那本《千家詩》是村塾陋冊,木刻小窄冊子,毫不精美,可是那些詩,尤其是七言絕句,引我入迷。
父親也能作詩,北方人,卻對入聲字(屬仄聲)一個不會錯,不知怎麼學的;但他不是“詩人型”、“才子型”的人,也絕口不教孩子聲律之事。
我的“詩感”也是從母親那兒得到啟誘的。
母親是獨生女,我之外
中 小時候家裡的“小說環境”很有趣:父親(名景頤,号幼章)好《三國》,炕桌上總有一部《三國演義》,不知何版,插圖極精,常常翻看一回,懂得欣賞那種鐵畫銀鈎的白描“版畫”式的工筆畫,但對内容沒有興趣——不喜歡你争我戰。
父親還在西鄰的文華書局買了一本《小三國演義》讓我看,是世界書局編的一套通俗節本,這小書也很可愛,可是怎麼也沒引起我對“三國”的真興趣。
母親(名李彩鳳)則專好《紅樓夢》。
三哥(名澤昌,字雨仁)自幼是個小說迷,他買了大批“閑書”,小字石印本,武俠類、濟公傳,雜七雜八,并無高雅之品——那時鎖着,我也并未多見。
因聽母親常講《紅樓夢》,她又正有一部《石頭記》,我就試着看。
可是一開頭就讀不下去,什麼“作者自雲……”一大篇,覺得沉悶乏味,看不下去——很晚才考知那是“回前批”混入正文,正文真正開始是“列位看官,你道此書從何而來……”這才真像“說書”。
如此試了多次,都失敗了,掩卷而罷。
到底從何時才真堅持讀下去?是否一次就讀完整部?恐怕也不是,一切記不清了。
但是從十五歲(虛歲)上初中,自學作詩填詞,那“格調”全出《紅樓夢》——詩的七言句像“葬花吟”,小令的句法像“柳絮詞”!這表明那時我并非草草翻看、浮光掠影了,着實受了些熏陶浸染。
1935年考入南開高中,同屋好友是黃裳(學名容鼎昌)。
現已記不清由何引發,談《紅》忽然成了我們兩個人的課餘共語的一大主題。
我曾有專文名為《黃裳·我·紅樓夢·水西莊》,記叙當時少年意趣。
下 以上所叙,“紅學”之淵源也。
然我之平生,下工夫最多的卻是詩詞學與書法學,如不講及,實則難符“觀人必以其全”的道理了,是以也宜粗記這兩個方面的種因與萌芽。
寒家無書,幼時即有求書的渴望,問父親怎麼咱家沒書看,父親答說:本有些書,在西院裡,他們學問都富,後來你大堂嫂一把火都燒了! 我聽了,又去問母親,想知道西院的舊事遺聞,母親說,大先生(當時對我們這一輩大排行都這麼稱呼)是個風流人物,才氣過人,不拘小節,可是你那位大嫂子不喜歡他,嫌他沒能耐,什麼(世俗事務)也不會,說:都是書把你害的,成了書呆子!我燒了它! ………… 我們那一方,老時候不講婦女教育,大多數是無知識,也缺乏正當的教養,可以興歎。
且說大堂兄,本名周湘,表字春帆——隻聽聽這名這号,就是一片詩情畫意了,可見我們雖是村鎮船家,那文化氣味确實不俗。
母親對西院的幾位堂侄各有才華,常緻贊賞之意。
因此,自幼苦無書讀。
父親因家計不裕,人口多而收入甚少,諸事極儉,也從未有過給孩輩買本新書的念頭。
于是我隻能在“本處”(家裡)亂找。
說來可憐——父親“書齋”裡所有的“典籍”書目是:一部《古文觀止》、一本《千家詩》、一函石印的寫刻本《鄭闆橋集》。
這讓人家聽了,豈不“大牙笑掉”!但事實不容“打扮”,我就是在這種文化環境中長大的。
誰知,就是這麼“寒伧”的條件,這麼一小點兒“文化顆粒”,竟然也對我發生了影響。
假使連這也無有,事情也許就會變樣子。
因悟不論家庭文化環境如何,父母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多給兒童添置一些優秀讀物,實不可漠然視之,關系是太大了。
那本《千家詩》是村塾陋冊,木刻小窄冊子,毫不精美,可是那些詩,尤其是七言絕句,引我入迷。
父親也能作詩,北方人,卻對入聲字(屬仄聲)一個不會錯,不知怎麼學的;但他不是“詩人型”、“才子型”的人,也絕口不教孩子聲律之事。
我的“詩感”也是從母親那兒得到啟誘的。
母親是獨生女,我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