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關燈
小
中
大
不知緣何,人們頗喜讀些回憶錄性質的書。
回憶者,事已成“史”,邈不可追,看它何用?況且個人的回憶,如非偉人巨匠、政要高官,那生活、閱曆的圈子很有限,又有什麼真正值得回憶而且值得一讀的呢?我對此總覺有些疑而不解。
最近忽有所“悟”:人從小孩時起就特别愛聽故事,此乃天性也,沒有更好的解釋。
那麼故事者,究竟為何物也?很明白,意思就是“老時候的事情”,并無差錯——至于後來把童話、神話、鬼話、編造虛構的“謊話”,一股腦兒都叫做“故事”,那無非是借用它作個泛稱罷了。
所以,回憶才是真正的“故事”。
人們愛聽,蓋有由也。
您此時打開的這本書,夠不上“回憶錄”,隻是些片片斷斷的小“故事”。
我非偉人要人,寫這些有什麼意義或意味呢?那就在于您用什麼尺碼和眼光去衡量看待了。
比如我小時候吃的、穿的、用的、見的、叫的、經的、曆的……沒有一樣是與現時相同的,一寫舊事老話兒,處處得加“注”了,不然已經沒人懂了。
我生于民國七年,歲次戊午,而那時沒人說“我生于1918”這類的話,更沒有什麼“公元”的名目加在年頭上。
那時買東西花的錢是“銀圓”和“銅子兒”(也有“銅闆”之稱)。
老頭兒很多不是光頭,而是“留個帽纓子”——什麼叫“帽纓子”?清帝“遜位”了,男人不再留長辮子,剪了去,腦後的那“片”頭發還在,“披松”着(俗語謂随便松散、不加梳理),像清代官帽上的紅纓子也。
試問:這不加“注”,您懂嗎? 老太太是小腳,走路時兩臂的寬袖要左右挑起來“助勢”而成“走姿”,或一臂扭起來,腰眼靈活,很好看。
少女不叫什麼姑娘小姐,稱“閨女”,裹腳的還很多,一概留大辮子,那種端莊淑靜的氣質很美——沒有“滿街跑的”(此為譏笑女孩子的話)。
家常生活用具是木器與銅器居多。
銅器今已絕迹久矣,那時臉盆、火盆、手腳爐、茶壺、家具箱匣上所有“四眼”、蠟扡、佛前的磬、鎖鑰……處處是銅的。
衣服鞋襪,都是“家做”,婦女一針一線苦工所制,有錢的城裡人才到鞋店、衣店去買。
襪子中老年人還多是布縫的,“時髦”的才穿“洋襪子”——是線織的,不禁磨,很快露出大腳後跟,誰也沒财力幾天換一雙新的,得用布補——補得不好極難看!可真是個大煩人的事…… 這些,說三天三夜也完不了,不“回憶”怎麼行呢?——什麼叫“曆史”?難道就是些朝代名、地名、人名、事件名……嗎?那有什麼好看、好聽的? 這麼一說,我這瑣末的“故事”,竟然也會“有趣”了。
“看官”讀我這片段的故事,就會發問:此人到底是個何等樣人?總得有個大概的“定義”、“定位”、“定品”才是。
我也時常自問:我是何如人?這回答又易又難。
易,隻一句話:書呆子也。
難,比方就看完了這本書,也未必說得清是一個什麼樣式的書呆子,有何特點?有自己的人生觀嗎?理想何在?毛病缺陷都是怎樣的?這就“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了。
隻說人生觀吧。
明朝的書畫大名家唐伯虎(寅),人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
可是他自号“六如居士”,這是何所取義呢?大約是《金剛經》的典故,那個偈語很有名:“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六如者,此也。
更妙的,是傳聞滬上已故名畫家某先生曾藏有一件石雕水盂,镌有“二如居士”之款識,傳者謂是曹雪芹遺物。
若然,這可巧極了,雪芹堪膺“江北第一風流才子”的榮号,他也明白六如的意思并從而翻用變用之——“二如”者,如夢如幻也,正是《紅樓夢》卷頭“作者自雲:曾曆過一番夢幻”的注腳了! 兩大才子,他們真的将人生“參透”,視為“六如”、“二如”了嗎?我懷疑。
比方雪芹若真看破了塵世一切,諸相皆空,那他絕不會再“滴淚為墨,研血成字”地去寫什麼“紅樓”之“夢”。
夢,假名也。
此夢指的正是真,是實,絕非虛無飄渺也。
我引來這些,是為了表明,我不以為我回憶的人、物、事、境都已成“夢”。
不然,都很真實,曆史永存。
這種不承認夢幻虛實的死硬腦筋,在佛家看來就叫做“癡人”,執著人生,癡迷不悟——不覺(jiào)不醒之義也。
而在世間,這也就是書呆子氣了。
因為對人生太認真。
書呆子的真定義不是“隻會抱書本”、“紙上談兵”,不是這個意思,是他事事“看不開”、“想不通”,人家早已明白奧妙、一笑置之的事情,他卻十分認真地争執、計較——還帶着不平和“義憤”!旁人竊笑,他還自以為是立德立功立言。
書呆子的另一“特色”是十二分天真,以為世上沒壞人,沒心地險惡的卑鄙小人,沒專門損人利己的無道德無情義的人——更以為世上沒有假文人、假學者,沒有借了“學術”去招搖撞騙、到處撈名取利的人。
他遇上這種人,不知識别,還以為可與深交,結果讓人家利用了之後,再以打擊攻擊貶抑排擠為“報答”。
書呆子誰寫得最好?
回憶者,事已成“史”,邈不可追,看它何用?況且個人的回憶,如非偉人巨匠、政要高官,那生活、閱曆的圈子很有限,又有什麼真正值得回憶而且值得一讀的呢?我對此總覺有些疑而不解。
最近忽有所“悟”:人從小孩時起就特别愛聽故事,此乃天性也,沒有更好的解釋。
那麼故事者,究竟為何物也?很明白,意思就是“老時候的事情”,并無差錯——至于後來把童話、神話、鬼話、編造虛構的“謊話”,一股腦兒都叫做“故事”,那無非是借用它作個泛稱罷了。
所以,回憶才是真正的“故事”。
人們愛聽,蓋有由也。
您此時打開的這本書,夠不上“回憶錄”,隻是些片片斷斷的小“故事”。
我非偉人要人,寫這些有什麼意義或意味呢?那就在于您用什麼尺碼和眼光去衡量看待了。
比如我小時候吃的、穿的、用的、見的、叫的、經的、曆的……沒有一樣是與現時相同的,一寫舊事老話兒,處處得加“注”了,不然已經沒人懂了。
我生于民國七年,歲次戊午,而那時沒人說“我生于1918”這類的話,更沒有什麼“公元”的名目加在年頭上。
那時買東西花的錢是“銀圓”和“銅子兒”(也有“銅闆”之稱)。
老頭兒很多不是光頭,而是“留個帽纓子”——什麼叫“帽纓子”?清帝“遜位”了,男人不再留長辮子,剪了去,腦後的那“片”頭發還在,“披松”着(俗語謂随便松散、不加梳理),像清代官帽上的紅纓子也。
試問:這不加“注”,您懂嗎? 老太太是小腳,走路時兩臂的寬袖要左右挑起來“助勢”而成“走姿”,或一臂扭起來,腰眼靈活,很好看。
少女不叫什麼姑娘小姐,稱“閨女”,裹腳的還很多,一概留大辮子,那種端莊淑靜的氣質很美——沒有“滿街跑的”(此為譏笑女孩子的話)。
家常生活用具是木器與銅器居多。
銅器今已絕迹久矣,那時臉盆、火盆、手腳爐、茶壺、家具箱匣上所有“四眼”、蠟扡、佛前的磬、鎖鑰……處處是銅的。
衣服鞋襪,都是“家做”,婦女一針一線苦工所制,有錢的城裡人才到鞋店、衣店去買。
襪子中老年人還多是布縫的,“時髦”的才穿“洋襪子”——是線織的,不禁磨,很快露出大腳後跟,誰也沒财力幾天換一雙新的,得用布補——補得不好極難看!可真是個大煩人的事…… 這些,說三天三夜也完不了,不“回憶”怎麼行呢?——什麼叫“曆史”?難道就是些朝代名、地名、人名、事件名……嗎?那有什麼好看、好聽的? 這麼一說,我這瑣末的“故事”,竟然也會“有趣”了。
“看官”讀我這片段的故事,就會發問:此人到底是個何等樣人?總得有個大概的“定義”、“定位”、“定品”才是。
我也時常自問:我是何如人?這回答又易又難。
易,隻一句話:書呆子也。
難,比方就看完了這本書,也未必說得清是一個什麼樣式的書呆子,有何特點?有自己的人生觀嗎?理想何在?毛病缺陷都是怎樣的?這就“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了。
隻說人生觀吧。
明朝的書畫大名家唐伯虎(寅),人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
可是他自号“六如居士”,這是何所取義呢?大約是《金剛經》的典故,那個偈語很有名:“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六如者,此也。
更妙的,是傳聞滬上已故名畫家某先生曾藏有一件石雕水盂,镌有“二如居士”之款識,傳者謂是曹雪芹遺物。
若然,這可巧極了,雪芹堪膺“江北第一風流才子”的榮号,他也明白六如的意思并從而翻用變用之——“二如”者,如夢如幻也,正是《紅樓夢》卷頭“作者自雲:曾曆過一番夢幻”的注腳了! 兩大才子,他們真的将人生“參透”,視為“六如”、“二如”了嗎?我懷疑。
比方雪芹若真看破了塵世一切,諸相皆空,那他絕不會再“滴淚為墨,研血成字”地去寫什麼“紅樓”之“夢”。
夢,假名也。
此夢指的正是真,是實,絕非虛無飄渺也。
我引來這些,是為了表明,我不以為我回憶的人、物、事、境都已成“夢”。
不然,都很真實,曆史永存。
這種不承認夢幻虛實的死硬腦筋,在佛家看來就叫做“癡人”,執著人生,癡迷不悟——不覺(jiào)不醒之義也。
而在世間,這也就是書呆子氣了。
因為對人生太認真。
書呆子的真定義不是“隻會抱書本”、“紙上談兵”,不是這個意思,是他事事“看不開”、“想不通”,人家早已明白奧妙、一笑置之的事情,他卻十分認真地争執、計較——還帶着不平和“義憤”!旁人竊笑,他還自以為是立德立功立言。
書呆子的另一“特色”是十二分天真,以為世上沒壞人,沒心地險惡的卑鄙小人,沒專門損人利己的無道德無情義的人——更以為世上沒有假文人、假學者,沒有借了“學術”去招搖撞騙、到處撈名取利的人。
他遇上這種人,不知識别,還以為可與深交,結果讓人家利用了之後,再以打擊攻擊貶抑排擠為“報答”。
書呆子誰寫得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