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寨”奇遇記
關燈
小
中
大
力圈内的一處“安全地”,其神情都顯得輕松了。
于是,命人們在一間大屋内循四壁蹲坐成一圈子,然後逐個盤問——身份、職業,判斷有無“油水”可榨,窮的不要(留下還得給吃的“養活”着)。
一些老鄉獲得釋放,依次走了! 這時,我舉起手來,要求說話——還是學生在課堂上的老習慣! 我自幼嬌生慣養,見生人面紅過耳,怯弱無比。
可是不知緣何,我之生性又有不懼不懦、鎮定清醒的一面。
當時我侃侃而言:我是某某人的兒子,我父親剛從你們那兒出來回到天津,我是坐船上津去探望父親。
既已到此,一切我承當,陪我同行的一個叫孫振義,是個“棚匠”,一個叫李茂林,無職業老人,他們都是窮苦人,請把他們兩個放回去吧。
那幾個“強人”聽了,十分驚奇意外!因為如此奇巧,又“撈”到了我,是個“大秧子”(匪将被綁架之人叫做“秧子”)。
他們很“聽話”,即令孫、李二人站出來,問得清楚不錯,即時放行。
此時的姨兄(平時能說會道),已經面色改變,一字不能吐了。
李三爺還好些,深躬着腰,兩臂直垂,做出極其恭敬的姿勢。
……我眼看他二人走了——回家了。
這一段的記憶特清楚不過了。
此後的行程,似分兩三個小階段,逐步南行,中途落腳“小住”——但詳情已不太記得起了,隻有一點要“鄭重聲明”—— 世上講“考證”的,大多不過憑的是兩件“法寶”:一是一種“單直線推理邏輯”,二是“常情常理常識”(自以為不出此“三常”的範圍)的想法。
其實曆史實際比“考證專家”們的簡單頭腦不知要複雜曲折到幾倍、十倍乃至更多倍! 如今要說的是:我是一家遠近聞名已久的“抗匪旗幟”的兒子,本是仇敵關系。
我出奇地落到彼手,将會受到何等“待遇”?我如不紀其實,“五百年後考證家”就會振振有詞,說出一些驚人的“結論”、“定論”來了。
我告訴你:與想象、推理相反,沒有侮辱,沒有折磨,沒有艱難,也沒有打罵拷逼威吓…… 不但如此,我受的是上等優待。
我經曆的兩三處“支站”或“分部”,情況大緻一樣:我在那兒,說是“上賓”,有點兒不倫不類;說是“特号秧子”,大約還是合乎事理的。
我總不與“大堆”的被困者同在一處,是“隔離”行止,有一名專人帶着手槍(這裡沒有不帶槍的空身人),不離左右,不許他們的同夥任何人前來擾動、戲侮我。
吃飯時,是與那裡的分部頭目同桌進餐,常常是四個人坐一張炕桌,我是特殊之“客”,三人皆其首領。
他們都很嚴肅、沉默、寡言笑,而且顯得事務繁忙,像有許多心事。
這些人看上去都是普通莊農良民,并不像小說寫的,壞人皆是獰眉努目,兔頭蛇眼。
那已是荒僻之深處,沒有什麼菜肴可備三餐,所以我叨與頭目人共食的大緻是烙白面大餅,炒一大盤雞蛋,沒有蔬果,可是吃得也很香甜。
頭目人吃畢,匆匆即行離去,終日不再看到蹤影。
這其實都是送我入“水寨大營”的路經之轉運站。
走的一直是陸地,鹽堿斥鹵,寸草不生。
這日,忽然來到一片大湖邊,不覺眼明心喜之至! 那位緊随的“伴兒”帶我上了船。
船上無帆無橹無篙也未見舵,隻見是一個強壯的人裸露着雙臂雙腿,站在水裡推船而行。
這是很奇的,我所生之地,自古稱“澤國”,大小船到處皆是,從未見過此景。
從推船人的腿沒入水的“尺寸”,大約可以想見水的深淺了。
這正是宋代滄、瀛二州一帶的溏泺(泊)的遺迹,所謂“淺不可涉”——這種淺水溏泊從西向東延綿七百餘裡,用以禦遼、金的南侵,車馬難渡,宋朝恃之,大臣們争之(或恃或恐),而“群盜”也在近海之處尋一方水泊,做成窩寨——又難探覓,又難進攻。
推船的終于打住了,靠了岸,擡眼一看,卻好一片村野佳景,樹雖不大,卻亦成陰。
心想,誰知這兒另有一番氣象,倒像“世外‘逃’源”。
岸上立着不少人,像是知訊而“接待”我。
他們以好奇的目光打量我,我也看
于是,命人們在一間大屋内循四壁蹲坐成一圈子,然後逐個盤問——身份、職業,判斷有無“油水”可榨,窮的不要(留下還得給吃的“養活”着)。
一些老鄉獲得釋放,依次走了! 這時,我舉起手來,要求說話——還是學生在課堂上的老習慣! 我自幼嬌生慣養,見生人面紅過耳,怯弱無比。
可是不知緣何,我之生性又有不懼不懦、鎮定清醒的一面。
當時我侃侃而言:我是某某人的兒子,我父親剛從你們那兒出來回到天津,我是坐船上津去探望父親。
既已到此,一切我承當,陪我同行的一個叫孫振義,是個“棚匠”,一個叫李茂林,無職業老人,他們都是窮苦人,請把他們兩個放回去吧。
那幾個“強人”聽了,十分驚奇意外!因為如此奇巧,又“撈”到了我,是個“大秧子”(匪将被綁架之人叫做“秧子”)。
他們很“聽話”,即令孫、李二人站出來,問得清楚不錯,即時放行。
此時的姨兄(平時能說會道),已經面色改變,一字不能吐了。
李三爺還好些,深躬着腰,兩臂直垂,做出極其恭敬的姿勢。
……我眼看他二人走了——回家了。
這一段的記憶特清楚不過了。
此後的行程,似分兩三個小階段,逐步南行,中途落腳“小住”——但詳情已不太記得起了,隻有一點要“鄭重聲明”—— 世上講“考證”的,大多不過憑的是兩件“法寶”:一是一種“單直線推理邏輯”,二是“常情常理常識”(自以為不出此“三常”的範圍)的想法。
其實曆史實際比“考證專家”們的簡單頭腦不知要複雜曲折到幾倍、十倍乃至更多倍! 如今要說的是:我是一家遠近聞名已久的“抗匪旗幟”的兒子,本是仇敵關系。
我出奇地落到彼手,将會受到何等“待遇”?我如不紀其實,“五百年後考證家”就會振振有詞,說出一些驚人的“結論”、“定論”來了。
我告訴你:與想象、推理相反,沒有侮辱,沒有折磨,沒有艱難,也沒有打罵拷逼威吓…… 不但如此,我受的是上等優待。
我經曆的兩三處“支站”或“分部”,情況大緻一樣:我在那兒,說是“上賓”,有點兒不倫不類;說是“特号秧子”,大約還是合乎事理的。
我總不與“大堆”的被困者同在一處,是“隔離”行止,有一名專人帶着手槍(這裡沒有不帶槍的空身人),不離左右,不許他們的同夥任何人前來擾動、戲侮我。
吃飯時,是與那裡的分部頭目同桌進餐,常常是四個人坐一張炕桌,我是特殊之“客”,三人皆其首領。
他們都很嚴肅、沉默、寡言笑,而且顯得事務繁忙,像有許多心事。
這些人看上去都是普通莊農良民,并不像小說寫的,壞人皆是獰眉努目,兔頭蛇眼。
那已是荒僻之深處,沒有什麼菜肴可備三餐,所以我叨與頭目人共食的大緻是烙白面大餅,炒一大盤雞蛋,沒有蔬果,可是吃得也很香甜。
頭目人吃畢,匆匆即行離去,終日不再看到蹤影。
這其實都是送我入“水寨大營”的路經之轉運站。
走的一直是陸地,鹽堿斥鹵,寸草不生。
這日,忽然來到一片大湖邊,不覺眼明心喜之至! 那位緊随的“伴兒”帶我上了船。
船上無帆無橹無篙也未見舵,隻見是一個強壯的人裸露着雙臂雙腿,站在水裡推船而行。
這是很奇的,我所生之地,自古稱“澤國”,大小船到處皆是,從未見過此景。
從推船人的腿沒入水的“尺寸”,大約可以想見水的深淺了。
這正是宋代滄、瀛二州一帶的溏泺(泊)的遺迹,所謂“淺不可涉”——這種淺水溏泊從西向東延綿七百餘裡,用以禦遼、金的南侵,車馬難渡,宋朝恃之,大臣們争之(或恃或恐),而“群盜”也在近海之處尋一方水泊,做成窩寨——又難探覓,又難進攻。
推船的終于打住了,靠了岸,擡眼一看,卻好一片村野佳景,樹雖不大,卻亦成陰。
心想,誰知這兒另有一番氣象,倒像“世外‘逃’源”。
岸上立着不少人,像是知訊而“接待”我。
他們以好奇的目光打量我,我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