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情說愛
關燈
小
中
大
怪,本能地就喜歡女孩。
這兒可不能加以任何的污蔑和亵渎,那天真之極。
有一回,随母親到外家(鄉語叫住姥家,姥讀“老兒”,不是本音“母”),外家對姑奶奶和她的孩子是恭奉周至極了,見母親應酬時沒人帶我,就請來一位小姑娘照顧我,陪哄着玩。
小姑娘也隻十歲出頭,和氣親切,天真大方,十分“盡職”地想辦法玩得有趣。
我的家裡連個姊妹皆無,這第一次女孩帶我的感受特别敏銳深刻,說不出的(那時還不會“轉文”呀)一種嶄新“受用”。
玩了大半日,快到晚飯時了,人家要回家了,告辭而去。
我剩了一個人,孤零零的,一種如有所失的惆怅感,使我長久不忘——還盼她再來,可大人們說,她家裡忙,離不開,來不了了…… 我失望極了。
………… 後來,能讀《紅樓夢》了,我見雪芹說出一篇駭世的奇論:“女兒是水做的”……一見男子即覺“濁臭逼人”,心有所契,異常欽佩這位“現身說法”的奇才異士。
又讀到寶玉因送秦可卿之喪得到郊外農家,見一村女(二丫頭);及她被母親喚去,即感“怅然無趣”——到此回書,我總不免聯想到我自幼的那回怅然若失的況味,又極佩服雪芹說出真話真事。
迨到成童之年,就也隻能偶然碰見鄰舍的閨女因事出門外(絕無沒事滿處裡跑的),喜歡看那背梳大辮子身着樸素而合體的短褂長褲(這已是改良的新衣裝了),看那文雅有教養的行走的姿态風度——而不是單盯面貌的“漂亮”,覺得那風度、豐韻很美——是否可稱為本能地審美,因為這裡不存在絲毫的“邪念”。
但彼時這種能得一瞥的審美享受之機會也是很少的。
我出生的“春晖裡”老院的斜對門的一位閨女,從不見她外出,隻有将洗衣盆水向門外空地上傾(潑)倒時,方露出半身紅衣,而一見家門口正巧有人站着,也要迅速閃身退進門内。
越是這樣,才越覺得那一瞥之美。
我是舉實例來向今天的人說明,那時男女是沒有接觸的機緣條件的。
而正因此故,一旦少男少女能得一點接觸時,便極易發生“一見鐘情”的事态。
這應理解,隻說說過後的風涼話,且加譏議,那是不明曆史——更不近人情了。
我和一位表妹的“戀愛”故事正是這種時代背景下發生的。
例子多有相似的,并非稀奇的新聞。
表妹是舅舅的女兒,名叫李存榮。
小時候原不常見,是妾生的(古謂之“庶出”者),毫無出色之處,不折不扣是個小毛丫頭。
後來她家遷到了敝鎮,見面往來,逐漸親密。
這就發生了相悅之情。
在我,恐怕還是一種感情。
在她,如何感覺,我無法代拟,如果妄猜,也許真的是有愛情的成分,因為我那時的家庭“門第”,本人的相貌才情,在一方是相當出名的,她心裡看中了我,應非無故,實為誠情真意。
她并不“好看”,但為人聰明伶俐,也富有風趣。
文化不甚高,也隻小學程度。
但我本無狂心妄想,妄欲攀一絕代美人,或名閨才女……毫無此類奢望。
加上時值淪陷,精神痛苦之至,心想此生不知何日能得翻天覆地的環境巨變,年齡已大了,彼此尚能相投,做個終身伴侶,也就蠻好了。
我說這,似乎自高身份,對表妹是“屈就”了。
其實當時也無心計較,也無“挑選”的雜念。
雙方的事,兩家皆已明白,家庭不幹涉,頗可“自主”。
日月不居,感情積厚,各無他想。
但我今日“客觀”地想,老實地說:這就叫“愛情”嗎? 請勿誤會,以為我本無誠意,是在随緣行事……并非如彼。
我無假心。
誰知,一場非人所能想象的禍變來臨了——即我父子二人相繼被綁、命懸人手的那一件事,請閱本書《水寨奇遇記》。
及至我從匪巢幸慶更生,不知何故,心情上發生了一種極大的變化,隻覺得是兩番生命,以前的種種已如隔世!我異常的“幻滅”感,壓倒了一切。
表妹在此事故中,傷心憂心,可想而知。
她聞我出來,藏身津市,就連接來信慰問。
可我那時竟不知這回信如何寫法…… 後來,有一天父親忽然對我說:“你們的事,也該辦了——都(年齡)不小了。
”意思是要娶親成家吧,省得總懸着。
我當時立即回答父親:“我還有志氣,想求學。
現時不想這件事。
” 我的回答讓父親很感意外—
這兒可不能加以任何的污蔑和亵渎,那天真之極。
有一回,随母親到外家(鄉語叫住姥家,姥讀“老兒”,不是本音“母”),外家對姑奶奶和她的孩子是恭奉周至極了,見母親應酬時沒人帶我,就請來一位小姑娘照顧我,陪哄着玩。
小姑娘也隻十歲出頭,和氣親切,天真大方,十分“盡職”地想辦法玩得有趣。
我的家裡連個姊妹皆無,這第一次女孩帶我的感受特别敏銳深刻,說不出的(那時還不會“轉文”呀)一種嶄新“受用”。
玩了大半日,快到晚飯時了,人家要回家了,告辭而去。
我剩了一個人,孤零零的,一種如有所失的惆怅感,使我長久不忘——還盼她再來,可大人們說,她家裡忙,離不開,來不了了…… 我失望極了。
………… 後來,能讀《紅樓夢》了,我見雪芹說出一篇駭世的奇論:“女兒是水做的”……一見男子即覺“濁臭逼人”,心有所契,異常欽佩這位“現身說法”的奇才異士。
又讀到寶玉因送秦可卿之喪得到郊外農家,見一村女(二丫頭);及她被母親喚去,即感“怅然無趣”——到此回書,我總不免聯想到我自幼的那回怅然若失的況味,又極佩服雪芹說出真話真事。
迨到成童之年,就也隻能偶然碰見鄰舍的閨女因事出門外(絕無沒事滿處裡跑的),喜歡看那背梳大辮子身着樸素而合體的短褂長褲(這已是改良的新衣裝了),看那文雅有教養的行走的姿态風度——而不是單盯面貌的“漂亮”,覺得那風度、豐韻很美——是否可稱為本能地審美,因為這裡不存在絲毫的“邪念”。
但彼時這種能得一瞥的審美享受之機會也是很少的。
我出生的“春晖裡”老院的斜對門的一位閨女,從不見她外出,隻有将洗衣盆水向門外空地上傾(潑)倒時,方露出半身紅衣,而一見家門口正巧有人站着,也要迅速閃身退進門内。
越是這樣,才越覺得那一瞥之美。
我是舉實例來向今天的人說明,那時男女是沒有接觸的機緣條件的。
而正因此故,一旦少男少女能得一點接觸時,便極易發生“一見鐘情”的事态。
這應理解,隻說說過後的風涼話,且加譏議,那是不明曆史——更不近人情了。
我和一位表妹的“戀愛”故事正是這種時代背景下發生的。
例子多有相似的,并非稀奇的新聞。
表妹是舅舅的女兒,名叫李存榮。
小時候原不常見,是妾生的(古謂之“庶出”者),毫無出色之處,不折不扣是個小毛丫頭。
後來她家遷到了敝鎮,見面往來,逐漸親密。
這就發生了相悅之情。
在我,恐怕還是一種感情。
在她,如何感覺,我無法代拟,如果妄猜,也許真的是有愛情的成分,因為我那時的家庭“門第”,本人的相貌才情,在一方是相當出名的,她心裡看中了我,應非無故,實為誠情真意。
她并不“好看”,但為人聰明伶俐,也富有風趣。
文化不甚高,也隻小學程度。
但我本無狂心妄想,妄欲攀一絕代美人,或名閨才女……毫無此類奢望。
加上時值淪陷,精神痛苦之至,心想此生不知何日能得翻天覆地的環境巨變,年齡已大了,彼此尚能相投,做個終身伴侶,也就蠻好了。
我說這,似乎自高身份,對表妹是“屈就”了。
其實當時也無心計較,也無“挑選”的雜念。
雙方的事,兩家皆已明白,家庭不幹涉,頗可“自主”。
日月不居,感情積厚,各無他想。
但我今日“客觀”地想,老實地說:這就叫“愛情”嗎? 請勿誤會,以為我本無誠意,是在随緣行事……并非如彼。
我無假心。
誰知,一場非人所能想象的禍變來臨了——即我父子二人相繼被綁、命懸人手的那一件事,請閱本書《水寨奇遇記》。
及至我從匪巢幸慶更生,不知何故,心情上發生了一種極大的變化,隻覺得是兩番生命,以前的種種已如隔世!我異常的“幻滅”感,壓倒了一切。
表妹在此事故中,傷心憂心,可想而知。
她聞我出來,藏身津市,就連接來信慰問。
可我那時竟不知這回信如何寫法…… 後來,有一天父親忽然對我說:“你們的事,也該辦了——都(年齡)不小了。
”意思是要娶親成家吧,省得總懸着。
我當時立即回答父親:“我還有志氣,想求學。
現時不想這件事。
” 我的回答讓父親很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