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曲家風
關燈
小
中
大
上
“曲有誤,周郎顧。
”中國音樂史上一段佳話,我常想,這事有三點遺憾:一是詳情細節沒有記載下來。
二是後世隻把“顧曲”用成了聽戲的代詞而絕少講解曲之誤者主要發生于何處——律呂?腔調?節拍?發音吐字?……茫然莫曉所指。
三是戲台上隻演周郎氣量狹小,不服氣諸葛先生,而從不會表現這位儒将的文采風流——就是在文學史一大堆巨著中,也隻有一位東坡居士能賞他的“風流人物”、“雄姿英發”,似乎難尋二例了。
這豈不令人為之慨歎哉! 現下我又提這作甚?告訴你一句心裡話:想和周郎攀親認祖。
這兒沒有“譜證”,講起來得繞點彎子——而且還會惹大方家解頤粲齒。
我們這一支從何遷來天津海河東南岸邊的?推其時間,大約可上溯清初康熙年間,其時津南開墾稻田,招來江浙貧民懂水田的,到此落戶傳業,故向來有“小江南”之稱号。
蓋古代“退海地”,一片鹽堿不毛,古語叫做“斥鹵”之區。
但一經引水灌溉,便成上等良田——馳名海宇的“小站米”,其實就是這麼産生的。
我推測我的老祖宗就是浙地貧民,因津沽去招人北遷,遂加入了這一支移民“散勇”。
不但如此,我還推測或許竟與紹興周氏的上輩有所關聯。
有何為證?說來有趣。
我大哥(震昌)英才早逝,留有照片。
後見魯迅少年相片,不禁驚奇:他們何其相似乃爾!都留着“平頭”(當時發式),方臉盤兒(面型),簡直像“堂兄弟”。
聽這話的人,已然發笑了。
但這不是“單文孤證”。
再說說我的四哥(祜昌)。
他的面貌如何?我不會“描寫”,但他居鄉之後期,任商業部的業餘中學教師時,學員們私下裡給他一個“綽号”:周建人! 此為何故?隻因人們“一緻認為”他和周建人的長相兒十分地相似![大哥、四哥面型略同。
我與三哥(澤昌)的相貌有共同點。
這似乎是由于父母的遺傳所具的小分别。
] 大哥四哥,都無意中讓人窺見了與紹興周的某些相聯的微痕,恐怕未必全出一個“偶然”吧? 就拿鄙人來說,我時常到過外地,或各處來訪者初見我面,常有這樣的話:“您不像北方人,是‘北人南相’。
”這也像是一個“參證”。
我從報上看到報道,已然由譜牒證實,周揚是周公瑾的遠裔,而紹興周也是同源。
——好了,大彎子繞完了,我想攀周郎為漢末上世的祖風,也許可以“存此一說”了吧? 交待清楚,言歸正傳——我們周家輩輩酷嗜音樂,也出天才。
那時候不會說“洋式漢語”,鄉裡人再加上點“風水迷信”,那說法則是:“老周家墳地,祖輩出吹捏眼兒的人!”吹捏眼兒,意思是會吹奏笙管笛箫的人才。
先說本院:大哥因早逝,我了解極少,隻知他會拉胡琴,其他未及親見(大嫂陪嫁一個腳踏風琴,大哥用之,是個洋樂器,在我們中華傳統中講不必涉及它)。
二、三、四哥三位兄長,無一不是性喜吹拉彈唱,對我的影響也都是巨大的。
這須逐一略叙實情,當然也難曲盡精微——大凡文藝之事,皆是如此。
二哥最擅場的是吹箫,家裡人給他取了一個綽号叫“老箫”。
箫看似簡單,實極難吹,一支長竹,頂端隻一小側孔,湊在唇邊送氣入孔,差一絲也不響,響了也不好聽;那疾徐輕重,悠悠咽咽(yè入聲)之韻,無性情的人,浮躁之人,粗俗野陋之人……萬萬無法“從事”。
箫一到二哥之手,略一調停,妙音即出——即使不是成首尾的曲牌子,隻是零零散散的幾個“音符”試驗,聲韻也十分動聽,誰也學不得同樣的風格。
他也能拉胡琴,但不肯輕動,自認為此非所長,自不惬懷——可見标準之高。
還有一事同樣重要:二哥的性靈中,耳音特高。
在京劇四大名旦中,他最賞程硯秋的聲韻清雅剛秀,柔而不靡,纖而不巧,頓挫跌宕之妙過于三家。
而在“文場”中,他又特喜程的琴師穆鐵芬,那琴音如泠泠之澄泉出于幽澗,沁人心脾,聆之真可滌洗塵煩俗慮。
這都極不尋常了(須知他并非“文化工作者”,自幼在“銀号”學徒,每日與銅臭、算盤打交道)。
更奇的是他又特愛月琴。
我小時的“本行”就是月琴——純受二哥的影響。
月琴似乎是古阮鹹的一種遺型,但“鼓子”特大而渾圓(洋話叫什麼“共鳴箱”),所以得名月琴。
其項甚短,四軸四弦——但京戲班裡卻隻用一弦!(阮鹹是中國本土“直項琵琶”。
曲項琵琶則由中亞傳入而大大中華化了——傳入歐洲的則變為“吉他”類。
) 月琴用桐木做鼓子的雙面,一根絲弦,出音極“靈”(濁重的對立面);用撥不用指(或甲),猶存古琵琶遺意。
彈得好的,那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盤”,一點兒不差! 二哥見台上月琴特别打動心弦,就生了好奇心:他那是怎麼“定弦兒”的? (四弦不過是加雙,與琵琶的四弦四聲不同)他用心觀察揣度,不久,發現“奧秘”:原來是西皮、二簧皆用“3”為空弦,而反二簧則用“6·”為
”中國音樂史上一段佳話,我常想,這事有三點遺憾:一是詳情細節沒有記載下來。
二是後世隻把“顧曲”用成了聽戲的代詞而絕少講解曲之誤者主要發生于何處——律呂?腔調?節拍?發音吐字?……茫然莫曉所指。
三是戲台上隻演周郎氣量狹小,不服氣諸葛先生,而從不會表現這位儒将的文采風流——就是在文學史一大堆巨著中,也隻有一位東坡居士能賞他的“風流人物”、“雄姿英發”,似乎難尋二例了。
這豈不令人為之慨歎哉! 現下我又提這作甚?告訴你一句心裡話:想和周郎攀親認祖。
這兒沒有“譜證”,講起來得繞點彎子——而且還會惹大方家解頤粲齒。
我們這一支從何遷來天津海河東南岸邊的?推其時間,大約可上溯清初康熙年間,其時津南開墾稻田,招來江浙貧民懂水田的,到此落戶傳業,故向來有“小江南”之稱号。
蓋古代“退海地”,一片鹽堿不毛,古語叫做“斥鹵”之區。
但一經引水灌溉,便成上等良田——馳名海宇的“小站米”,其實就是這麼産生的。
我推測我的老祖宗就是浙地貧民,因津沽去招人北遷,遂加入了這一支移民“散勇”。
不但如此,我還推測或許竟與紹興周氏的上輩有所關聯。
有何為證?說來有趣。
我大哥(震昌)英才早逝,留有照片。
後見魯迅少年相片,不禁驚奇:他們何其相似乃爾!都留着“平頭”(當時發式),方臉盤兒(面型),簡直像“堂兄弟”。
聽這話的人,已然發笑了。
但這不是“單文孤證”。
再說說我的四哥(祜昌)。
他的面貌如何?我不會“描寫”,但他居鄉之後期,任商業部的業餘中學教師時,學員們私下裡給他一個“綽号”:周建人! 此為何故?隻因人們“一緻認為”他和周建人的長相兒十分地相似![大哥、四哥面型略同。
我與三哥(澤昌)的相貌有共同點。
這似乎是由于父母的遺傳所具的小分别。
] 大哥四哥,都無意中讓人窺見了與紹興周的某些相聯的微痕,恐怕未必全出一個“偶然”吧? 就拿鄙人來說,我時常到過外地,或各處來訪者初見我面,常有這樣的話:“您不像北方人,是‘北人南相’。
”這也像是一個“參證”。
我從報上看到報道,已然由譜牒證實,周揚是周公瑾的遠裔,而紹興周也是同源。
——好了,大彎子繞完了,我想攀周郎為漢末上世的祖風,也許可以“存此一說”了吧? 交待清楚,言歸正傳——我們周家輩輩酷嗜音樂,也出天才。
那時候不會說“洋式漢語”,鄉裡人再加上點“風水迷信”,那說法則是:“老周家墳地,祖輩出吹捏眼兒的人!”吹捏眼兒,意思是會吹奏笙管笛箫的人才。
先說本院:大哥因早逝,我了解極少,隻知他會拉胡琴,其他未及親見(大嫂陪嫁一個腳踏風琴,大哥用之,是個洋樂器,在我們中華傳統中講不必涉及它)。
二、三、四哥三位兄長,無一不是性喜吹拉彈唱,對我的影響也都是巨大的。
這須逐一略叙實情,當然也難曲盡精微——大凡文藝之事,皆是如此。
二哥最擅場的是吹箫,家裡人給他取了一個綽号叫“老箫”。
箫看似簡單,實極難吹,一支長竹,頂端隻一小側孔,湊在唇邊送氣入孔,差一絲也不響,響了也不好聽;那疾徐輕重,悠悠咽咽(yè入聲)之韻,無性情的人,浮躁之人,粗俗野陋之人……萬萬無法“從事”。
箫一到二哥之手,略一調停,妙音即出——即使不是成首尾的曲牌子,隻是零零散散的幾個“音符”試驗,聲韻也十分動聽,誰也學不得同樣的風格。
他也能拉胡琴,但不肯輕動,自認為此非所長,自不惬懷——可見标準之高。
還有一事同樣重要:二哥的性靈中,耳音特高。
在京劇四大名旦中,他最賞程硯秋的聲韻清雅剛秀,柔而不靡,纖而不巧,頓挫跌宕之妙過于三家。
而在“文場”中,他又特喜程的琴師穆鐵芬,那琴音如泠泠之澄泉出于幽澗,沁人心脾,聆之真可滌洗塵煩俗慮。
這都極不尋常了(須知他并非“文化工作者”,自幼在“銀号”學徒,每日與銅臭、算盤打交道)。
更奇的是他又特愛月琴。
我小時的“本行”就是月琴——純受二哥的影響。
月琴似乎是古阮鹹的一種遺型,但“鼓子”特大而渾圓(洋話叫什麼“共鳴箱”),所以得名月琴。
其項甚短,四軸四弦——但京戲班裡卻隻用一弦!(阮鹹是中國本土“直項琵琶”。
曲項琵琶則由中亞傳入而大大中華化了——傳入歐洲的則變為“吉他”類。
) 月琴用桐木做鼓子的雙面,一根絲弦,出音極“靈”(濁重的對立面);用撥不用指(或甲),猶存古琵琶遺意。
彈得好的,那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盤”,一點兒不差! 二哥見台上月琴特别打動心弦,就生了好奇心:他那是怎麼“定弦兒”的? (四弦不過是加雙,與琵琶的四弦四聲不同)他用心觀察揣度,不久,發現“奧秘”:原來是西皮、二簧皆用“3”為空弦,而反二簧則用“6·”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