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德國顧問

關燈
1914年模式的德國軍國主義,被一幫子&ldquo不可調和&rdquo的魯登道夫派原封不動地搬到了中國,并在那裡開展了教學和培訓工作。

    這顯然成為錯綜複雜的中國問題中一個日益突出的新特征。

    它已經在中國國内政治中産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南京方面現在雇用了46名德國軍事顧問,他們被蔣聘為南京軍隊的首席教官。

    但事實上,他們并不是南京政府的雇員,其工資全是由蔣介石個人來支付的。

     在國内政治中,這些德國軍事專家的存在已經召來了針對南京政府和德國的強烈譴責。

    國民黨左翼甚至呼籲立即着手抵制德國商品的進口。

    因為他們認為這些德國軍事顧問為南京方面的勝利出力不少,德國正在幹涉中國的内政。

     這一問題牽涉的國際形勢首先是貿易方面的事情。

    因為在中國有許多外國人的小圈子,他們在密切地觀察這些德國人如何為德國公司進行商業代理并試圖建立起商業壟斷,至少就所有的政府采購和合同而言,都與此有關。

     另一個關于國際形勢的問題是德國政府的相關部門對這46名顧問的工作有多少了解。

    柏林的外交部嘲笑這些&ldquo幸運的士兵&rdquo除了不像是失業的軍事專家之外什麼都像,他們居然試圖為南京政府建立起一個龐大的軍事機器。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個專家團的第一個顧問馬克斯·鮑爾上校在定期向柏林傳送秘密報告。

    還有一些證據表明,這些軍事顧問是德國新的&ldquo向東進軍&rdquo政策的先驅,就像曾經受雇于土耳其蘇丹的顧問一樣。

     北京的德國公使館用&ldquo異想天開&rdquo這個詞來形容一種正不斷甚嚣塵上的對時局的看法&mdash&mdash德國正利用這些軍人在中國建立一個普魯士化的軍事機器。

    無論如何,我們心裡必須清楚,雖然在中國的德國外交和領事工作人員都強烈地否認德國将大量武器運往中國,但是對于細心的調查者而言,船隻的清單、運送武器的發票、貨物的到達日期等都是他們可以設法得到的。

    進一步說,我們并不懷疑外交部代表的真誠,我們似乎更應該繼續關注柏林的外交部是否也被蒙在鼓裡。

     馬克斯·鮑爾上校曾是魯登道夫将軍的得力助手,也是南京政府的第一名德國顧問。

    一名當時駐德國的美國報社記者為他和中國駐柏林的公使之間牽線搭橋,于是鮑爾上校在1927年至1928年的冬天訪問了南京。

    不久,他就偕同一個中國代表團返回德國。

     1928年11月,鮑爾上校再次返回中國并擔任了南京政府的顧問。

    後來,鮑爾上校宣布他的部分使命在于工業領域,他會建議并希望南京政府關注,工業可以吸納成千上萬将會很快從龐大的中國軍隊中遣散回去的軍人的問題。

     鮑爾上校返回中國後不久,又有大量德國軍官緊随其後來到中國。

    這引起了所有在華從事貿易、銀行業務以及領事圈子裡的外國人深深的憂慮,他們唯恐日耳曼人會以僞裝成軍事專家代表團的方式進行工業的入侵。

     當這些德國人第一次來到中國時招緻了相當多的批評,因為有人說他們是持有&ldquo貿易代表團&rdquo成員的特别外交護照才得以成行的,而人們推測這些護照都已經被做了手腳,因為根據《凡爾賽條約》的規定,明确禁止德國向别的國家派遣陸軍或海軍專家。

     在北京的德國公使館依然堅稱這些軍事顧問的護照并沒有任何特别之處,這些文件涉及&ldquo外交&rdquo問題的唯一方面可能就是中國駐柏林的公使專門給他們進行了簽發。

     大量軍事專家從德國向中國遷移一度在德國國内也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在國會的辯論中,保守派和保皇派發現彼此在為軍事代表團辯護的問題上奇怪地聯合在一起。

    這件事在德國媒體上引起了相當多的流言蜚語。

     德國官方的觀點一直堅稱這些南京的軍事顧問不過是失業軍人在尋找就業的機會,并且指出所有這些人已經被德國的軍隊除名很長時間了,所以他們前往中國并不意味着德國違反了《凡爾賽條約》。

     的确,南京政府的大多數德國軍事顧問曾有過積極地參與這起或那起試圖推翻德意志共和國&ldquo政變&rdquo的相關記錄,北京的德國公使館告訴外界,這進一步證明他們與德國國防部完全沒有關系。

     鮑爾上校是一個能力非凡的人,但是,他卻沒有機會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