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品第一

關燈
然色而不起為非色。

    若色費耗亦非色。

    來無興衰我者,此為無二事。

    如為之色是我即由是為我色。

    是為造計。

    痛想行識如法觀時為不近識。

    於自然識而不起為非識。

    若識費耗亦非識。

    來亦無興衰我者此為無二事。

    如謂之識是我。

    即由是為我識。

    彼為造計者(師雲觀明度為不起色故言不近也)秋露子曰:吾省是語。

    於義菩薩為無所起。

    若無起者,何故菩薩行艱難行。

    為衆生更苦無量。

    善業曰:吾不樂菩薩艱難行。

    而大士者無艱難想。

    以行道也。

    所以者何。

    行艱難苦想者,不能為無量人民建大利也(師雲此弟子行疲厭生死莫能導利一切人使得泥洹也)是以當為安隐易行之想(當為安隐不當為苦勞艱難想也)為衆生建若母想父想毗弟想姊妹想子想女想。

    當生是想行菩薩道。

    於一切人為己親想。

    以是想将導之(行菩薩道者一切如視五親也但欲安隐導利非有癡貪戀之想)見衆生為若己(當念一切若己身)都一切於身不明是外内(菩薩都一切持心於一切天下不分别親者為内疏者為外矣也)為生法想。

    斯一切為吾子。

    菩薩當度此無量苦性。

    不有怒意(法想者善權大悲也)若彼形截心無郁毒。

    終不為苦想也。

    如賢者言:菩薩無起。

    以其無起故為菩薩。

    秋露子曰:雲何菩薩而無起者,於道人法於一切知一切知法。

    亦持無起(一切知法佛諸經法也)善業曰:然於佛法都無所起。

    問曰:在佛法而無起者,其於凡人及凡人法。

    亦将無起。

    答曰:然於凡人法亦無所起。

    秋露子曰:如是菩薩於道人法。

    從一切智至凡人法皆無起者,是為不近不起得一切智耶(凡人法者謂生死法也皆無起者想寂然也近持将也起生者念也)善業曰:不起之法無欲得要也。

    不起之念亦非有法(不起之法無有望欲得之想也)可擇取也。

    有得佛者,我以為诤(無有二法當舍法善業曰諸法皆空無作無得今言此取是也有生死有得佛者斯謂以法意诤)曰是如何當從未生法擇已生法乎(擇取道也)生死法至生法至乎(生死之法至道乎當生有法至道乎問辭也)答曰:雲何生法不生而不生法生耶(善業欲解其難故先诘之言生死之法不起耶泥洹之法複生)秋露子曰:不生法者不起法也。

    樂不起法之語耶。

    樂起語也。

    如賢者樂必不起之不要。

    善業曰:如是當樂不起不要。

    賢者所樂吾亦樂說。

    秋露子曰:如善業為法都講最不可及。

    所以者何。

    在所問如應答。

    法意不搖其言皆妙。

    答曰:是法意也。

    諸佛弟子所問應答。

    意不搖者,於一切所猗故。

     也(善業於此清淨法中為都講秋露子於無比法中為都講)秋露子曰:善哉善哉!是為上辯。

    何謂菩薩諸法無猗。

    答曰:是。

     明度無極。

    即為菩薩諸法無猗(意常清淨不在生死諸猗也)曰不一切乘。

    是經唯諸法無猗耶。

    曰悉乘。

     明度無極故。

    為諸法無所猗(問言不複諷誦承事行此此但當守一不猗生死而已耶)菩薩於是無方石山處(菩薩所行時雖坐方石不念此石安好可長坐也昔比丘披拘連樹下四十歲不知樹名者用無猗意在樹也)而以默取諸法之要。

     如無取焉是為行諸法而無猗行也(默者定也以定意學諸要。

     如無去就之想也)若為菩薩說是奧知。

    不疑不望而能深解。

    是謂知行者,已為不休如是念矣(不疑不疑深法也不望不於道行之淨而污其意有所希望也不休其意於道無彈指之間廢息耳)秋露子曰: 若不休此行為休是念。

    若林是念為不休此。

    如其念行而不休者,是謂常行等念等也(。

     師雲休止也等平等也若精進於此行者以為止生死念若止五陰斯為精進行法是也大士之行與生死。

     等生死與道等其法俱空故曰等也等行者不舍衆生疾取本淨也忍生死苦而以大道導利之令道不絕也)。

     已念等行等者,則一切人必常有紹此行而得為開士者(紹續也)如是衆生亦将不休此念此行(衆生亦得此法意也)所以者何。

    人不當廢是念也(人不當休廢道念也)善業曰:善哉善哉!賢者,勸助為說是緻要語。

    如賢者言:行等念等助一切人不廢此行。

    夫衆生自然念亦自然。

    當以知。

    此衆生恢廓念恢廓。

    當以知此。

    衆生之不正覺。

    而念不正覺。

    行亦不正覺。

    當以知此。

    如是行念吾樂菩薩思惟念此行(衆生靈空恢廓廣大無邊故可導利昇此大道一切人不能正覺當以正覺開寤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