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品第一

關燈
聞如是一時佛遊於王舍國其雞山。

    與大比丘衆不可計。

    弟子善業第一。

    及大衆菩薩無央數。

    敬首為上首。

    是時十五齋日月滿。

    佛請賢者善業。

    此衆菩薩集會。

    樂汝說菩薩大士明度無極。

    欲行大道當由此始(師雲請之以法不以飲食也)於是秋露子念。

    此賢者說明度道。

    自己力所乘佛聖恩乎。

    善業知其意而答曰:敢佛弟子所說,皆乘如來大士之作。

    所以者何。

    從佛說法故有法學賢者子賢者女。

    得法意以為證。

    (法學學法也解空不願無想寂定謂之得法意漏盡結解得道謂之證由言證已當還本無矣)為證者所說所誨所言:一切如法無诤(所說者解說經義也所誨者教誨人也言者廣陳法言也)所以者何。

    如來說法為斯樂者,族姓子傅相教如經意無所诤(如如人本也來所由來也人本空無泥曰同體也佛得三法空三界願想滅矣安般曰還為何等還五陰知見滅處故曰如來矣佛說淨法。

     為樂斯本無寂法法施也)善業言:如世尊教。

    樂說菩薩明度無極。

    欲行大道當由此始。

    夫體道為菩薩是空虛。

     也。

    斯道為菩薩亦空虛也(師雲菩薩心履踐大道欲為體道心為道俱無形故言空虛也斯道者謂空不願無想也)何等法貌為菩薩者,不見佛法有法為菩薩也(於佛經法不見五陰六衰十二緣起有菩薩也)吾於斯道無見無得。

    其如菩薩不可見。

    明度無極亦不可見。

    彼不可見何有菩薩。

    當說明度無極。

    若如是說。

    菩薩意志不移不舍不驚不怛。

    不以恐受不疲不息。

    不惡難此微妙明度。

    與之相應而以發行,則是可謂随教者也(不移不退轉也不舍不廢大志也驚怪怛熱也不驚怪必深法心中不滿熱嫌其為苦也必歡喜受此法不以恐迫故受此法學之也以不為疲。

     不以為勞也不息者不懈也)又菩薩大士行明度無極。

    當學受此。

    如受此者不當念是我知道意。

    所以者何。

    是意非意淨意光明。

    賢者秋露子曰:雲何有是意而意非意。

    善業曰若非意者為有為無(師雲當學知是非意以知非意無複想舍即為意淨光明者無複塵冥矣也)彼可得耶(彼彼意也可得意處不乎)曰不可也(言不可者不可言無亦不可得處也)善業曰:如非意。

    有與無不可得。

    不可得不可明。

    其合此相應者豈有是意意非意哉。

    曰如是者何。

     謂非意。

    善業曰:謂其無為(有為者謂生死之心陰自起念舍一念一至無不為己非意者無複有此生死想故曰無也)無雜念也(雜念者想且在經且在五陰意不一定謂之雜念也已如空定不起五陰為無雜念也)秋露子曰:善哉善哉!佛稱賢者說山澤行實為第一。

    菩薩受此無上正。

     真之道(善業意解微妙常善於山澤空淨之行故為佛所稱)不退轉(菩薩受此意不轉謂菩薩得住第七地也)觀而不休。

    明度無極當以知此(觀而不休謂惟此經意不疲倦也)欲學弟子地。

    當聞是經擇取奉持(弟子趣欲空不願無想得泥洹已不望知佛權道大悲也)欲學緣一覺地(緣一覺者望欲得佛慈悲不著不密於善權也)若學佛地。

    當聞是經(學佛地者弘慈普濟不中道取證矣)擇取奉持。

    所以者何。

    是明度道說法甚廣。

    是為菩。

     薩大士所學(善權十力無畏佛法度人欲一切知言是經廣大在三學者自擇取也)善業白佛言:吾以為菩薩者其不可見。

    名亦不。

     可得(師雲菩薩與名皆空當以何為之說明度經也)又所匡政皆不可見不可得者,當何為菩薩說法(欲以道匡政天下著欲之徒使其無為邪見之行也)如是世尊,所疑有著。

    吾與物也斯不可得。

     (一切所疑謂有吾身與萬物也)赀貨費耗皆非有得(吾與萬物皆非已有難可常保也)但以名為菩薩。

    至于佛亦名也。

    然不住不祝 (佛與菩薩在世間但名耳其法意非住也不住者以權著也)所以者何。

    名不可得。

    是故名者非住非不祝(名者猶水中月像也)若為菩薩說深明度意。

    不移不舍不疲不息不有惡難。

     不驚不怛不以恐受。

    以體解而性入(性與道俱如合符契也)是為住不退轉。

    應於無處當以知此。

    又妙。

     世尊(師雲妙者此經義甚深妙也)菩薩修行明度無極不以色住(不倚此色身住也)於痛想行不以識住(不以名身任也)所以者何。

    若止於色為造色行(是為甫始主作生無身業也)止痛想。

     行為造識(斯又甫欲與造邪識之行始衆生矣)非為應受(非如法受也)明度無極不造行為應受(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