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篇 “胡适考證派”
關燈
小
中
大
評壇人士早已指出,以名作家享譽世界而兼作紅學研究的,以張愛玲為第一例,而且作的不同凡響,超邁等倫。
這是事實,并非誇張擡捧之俗态。
但,紅學流派甚多,風格各異,她屬于什麼“派”?價值何在?為什麼她有過人的見解和成就?這都應該深入考論一下,方能使流輩獲切磋之功,後賢知引路之惠。
很清楚:她是個“胡适考證派”。
她不是書呆子,弄書本,作校勘,别的不會;不是的。她通西文,工翻譯,創作小說劇本,曾獲最高評價,列榜第一。她讀的古今中外的小說,不知其數,爛熟于胸中——這樣,才真算有資格作個被人嘲貶的“考證派”。
她的紅學學識,集中在作者、版本兩大方面,就表明了這即是“胡适先生紅學”一線的繼承者。
她學貫中西,所以不僅僅是通古文,富有“乾、嘉樸學”的流風遺韻……。
這就值得世上自命為“紅學家”的許多人聞聲失色。
“胡适考證派”的罵名最“盛”了,人皆畏而避之,敬鬼神而遠之。“紅學革命”的呼聲也不滿于以研究作者、版本為深切理解作品的重要前提的這個“考證派”,曾被認為是“山窮水盡”、“眼前無路想回頭”,呼喊“紅學革命”。這“命”怎麼“革”法呢?據說是要“回到文學創作上去”。
這個“革命口号”和“宗旨”,充分表達了“革命”者對《紅樓夢》所以産生“紅學”的内在原因是不知重視的,對中華文學傳統的“知人論世”這條原則也是不太理解的。他隻要“文學創作”這個觀念,别的都在“革”掉之列。那麼,這種“革命”由學者教授去領導、實踐好?還是由大作家擔任好?
無疑,應屬後者,而由張愛玲這樣的作家來實現“紅學革命”真是再合适不過了。然而不知緣何,讓人奇怪的是她偏偏做了“考證派”,即“革命”的對象!
這個事例十分耐人尋味。
張愛玲在香港生活,後轉美國,她應早已聞知那個在香港首倡的“紅學革命”了;可惜她沒有認識這條新道路。
她的“考證”可謂變本加厲,細膩之極——也繁瑣之甚了!
我并不喜歡她的“考證走向”。我佩服她治學的精神态度,專誠摯切,以全身投入,因而多有創獲,為人所不能見,不能道。佩服是一回事,不喜其“走向”是一回事。
如果承認一部偉大作品須有一個大家基本共識可讀的文本,那麼這個文本即應視為藝術既定型體,而不再是逐步制作、修改、打磨、潤色的“曆程”,即片段的積累組織的“工序”狀況。無奈,張女士給人留下的主要印象,卻正是那些“工序”中的片段之如何組綴,如何改動,如何“補苴”……。
曹雪芹的《紅樓夢》,魅力由哪兒産生?絕不會是那麼瑣瑣碎碎的“部件”“榫卯”的材料和工技的事情。而張愛玲投入最多的似乎恰恰以此為“用武之地”了。
對此,我是惋惜而感歎的。
詩曰:
盡如己意世間難,何必吹求仁厚寬。
敬佩心情兼歎惜,通達理會味悲歡。
這是事實,并非誇張擡捧之俗态。
但,紅學流派甚多,風格各異,她屬于什麼“派”?價值何在?為什麼她有過人的見解和成就?這都應該深入考論一下,方能使流輩獲切磋之功,後賢知引路之惠。
很清楚:她是個“胡适考證派”。
她不是書呆子,弄書本,作校勘,别的不會;不是的。她通西文,工翻譯,創作小說劇本,曾獲最高評價,列榜第一。她讀的古今中外的小說,不知其數,爛熟于胸中——這樣,才真算有資格作個被人嘲貶的“考證派”。
她的紅學學識,集中在作者、版本兩大方面,就表明了這即是“胡适先生紅學”一線的繼承者。
她學貫中西,所以不僅僅是通古文,富有“乾、嘉樸學”的流風遺韻……。
這就值得世上自命為“紅學家”的許多人聞聲失色。
“胡适考證派”的罵名最“盛”了,人皆畏而避之,敬鬼神而遠之。“紅學革命”的呼聲也不滿于以研究作者、版本為深切理解作品的重要前提的這個“考證派”,曾被認為是“山窮水盡”、“眼前無路想回頭”,呼喊“紅學革命”。這“命”怎麼“革”法呢?據說是要“回到文學創作上去”。
這個“革命口号”和“宗旨”,充分表達了“革命”者對《紅樓夢》所以産生“紅學”的内在原因是不知重視的,對中華文學傳統的“知人論世”這條原則也是不太理解的。他隻要“文學創作”這個觀念,别的都在“革”掉之列。那麼,這種“革命”由學者教授去領導、實踐好?還是由大作家擔任好?
無疑,應屬後者,而由張愛玲這樣的作家來實現“紅學革命”真是再合适不過了。然而不知緣何,讓人奇怪的是她偏偏做了“考證派”,即“革命”的對象!
這個事例十分耐人尋味。
張愛玲在香港生活,後轉美國,她應早已聞知那個在香港首倡的“紅學革命”了;可惜她沒有認識這條新道路。
她的“考證”可謂變本加厲,細膩之極——也繁瑣之甚了!
我并不喜歡她的“考證走向”。我佩服她治學的精神态度,專誠摯切,以全身投入,因而多有創獲,為人所不能見,不能道。佩服是一回事,不喜其“走向”是一回事。
如果承認一部偉大作品須有一個大家基本共識可讀的文本,那麼這個文本即應視為藝術既定型體,而不再是逐步制作、修改、打磨、潤色的“曆程”,即片段的積累組織的“工序”狀況。無奈,張女士給人留下的主要印象,卻正是那些“工序”中的片段之如何組綴,如何改動,如何“補苴”……。
曹雪芹的《紅樓夢》,魅力由哪兒産生?絕不會是那麼瑣瑣碎碎的“部件”“榫卯”的材料和工技的事情。而張愛玲投入最多的似乎恰恰以此為“用武之地”了。
對此,我是惋惜而感歎的。
詩曰:
盡如己意世間難,何必吹求仁厚寬。
敬佩心情兼歎惜,通達理會味悲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