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昌評《紅樓夢魇》(1)
關燈
小
中
大
咱們今天選的這個主題是我來看張愛玲和《紅樓夢》這麼一個主題,這個主題我覺得非常有趣,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吸引人的題目。
張愛玲是一個有國際聲譽的女作家,我非常佩服敬重她。
但她平生的事業是創作,看一看她的生平,她是河北豐潤人,但這是說她的祖籍。
她們家諸位都知道,清末做大官,她們家藏書據說極多。
很多是外人沒有見到的,她們那個世代家學淵源,并非我們今天一般人所能想像。
今天說起晚清的官僚來,大家都沒有什麼好感,特别是由于中法戰争,她的祖上負了戰敗的責任,這個責任是否由這樣的人來負,我鬧不清。
總之吧,由此聲譽不太好,是個書香門第,官宦之家。
到了她這裡,她兩歲到八歲在天津。
我是天津人,我太懂天津了,盡管我是郊區的,我是一個村童,她住在市内。
天津僅次于上海,是一個半殖民地性質的城市,聯軍戰敗以後,首先開商、通商埠,這是天津的特點。
那個繁華、那個熱鬧,帶着洋味,是這麼一個地方。
她從兩歲到八歲是在這個地方,八歲以後她到了上海。
上海是什麼地方?還用我介紹嗎?比天津更大的十裡洋場,然後香港、美國,我不用再細說這些,我不是為介紹她的生平,她的生活環境、求學的環境,所接觸交往的人士是什麼樣的?還用我來細說嗎?她變成一個作家,然後又成為一個紅學家,那這樣一本書,就是《紅樓夢魇》,就是今天我們的主題。
這個事情本身我認為不是小說的問題、文藝的問題,張愛玲也由于特别喜歡《紅樓夢》,那當然要看、要學,從曹雪芹這個祖師爺那裡尋到一點本領,把小說寫得更好。
當然這個還用說嗎?可能開始也有這麼一種心理成分,但是如果我們這樣看問題,那就非常簡單浮淺。
而我們今天來講她,我們為了什麼?你們是為了來聽我什麼?這個大問題最歸結的一句話,這是一個中華文化問題。
如果我們不從這一個角度層次來看問題,那我們今天這個講沒有什麼意義。
《紅樓夢》,一部小說。
寶黛愛情悲劇,大家為林黛玉哭鼻子,張愛玲是個女的,她所以大概是喜歡這個講愛情的故事。
是為這個咱們今天來到這裡嗎?我想不是,絕對的不是!我們第一要把這點弄清楚,好了。
然後呢,我們就開始說一說,我這個嗓子今天不好,還有點啞,我們回到張愛玲創作的這本著作《紅樓夢魇》,她的别的我更不涉及。
今天咱們就把這個作為一個主題,我簡單講幾句,這個書大家知道,她的自序說從1963年到1973年,她好像是說人生是短促的。
這不是她原話,我都是用我的話來說,去日苦多。
這是古人的話,就是過去的歲月已經很多了,所剩的有限了。
但是她說這個話的時候年齡不是很大,不像我。
她說去日苦多的情況之下,為了研究這個《紅樓夢》消耗了十年,這算是一項壯舉吧!非同小可,把一生的精力,十年花在這上面,怎麼不是壯舉呢?說得好!但是她為了什麼呢?起了一個書名《紅樓夢魇》,那為什麼你花了十年的精力,為它不惜任何犧牲,可是你怎麼起了這麼個名字呢?我不理解,我也不喜歡。
《紅樓夢》很美好,喚起人的很美好的聯想,怎麼《紅樓夢》魇,做了一場噩夢。
張愛玲從八歲讀《紅樓夢》,據她的傳記說,每隔一個時期重讀一遍,一生也沒有間斷,這才夠一個紅迷。
然後她寫了《摩登紅樓夢》,你看賈母身旁鴛鴦可能給捶腿,旁邊擺着大煙燈,知道大煙是什麼?就是鴉片。
白話就是抽大煙,再一看賈鍊升官了,升了什麼官呢?鐵路局長。
這個哪兒來的呢?原來她父親就是鐵路局的英文秘書,完全是一個小女孩她目前看的那個時候那個特殊的社會現象,印在腦子裡,灌輸到、嫁接的《紅樓夢》的主題裡,非常有趣。
我們不是要取笑,那這個時候,這個小女孩已經開始用這樣的形式來翻譯,解讀、脫胎換骨來認識《紅樓夢》了,她做了這麼一個工作,好,這個隻能說這麼幾句,然後再往後看。
後來她長到十二三歲的時候,她有這麼一個感覺,原來是糊裡糊塗看。
到十二三歲的時候看,她說我看到八十回一過,一到八十一回,用了八個字:天日無光,百般無味。
從這個第八十一回一開頭,一讀,這個味兒不對了。
這怎麼回事?好比眼前精神境界都變了
張愛玲是一個有國際聲譽的女作家,我非常佩服敬重她。
但她平生的事業是創作,看一看她的生平,她是河北豐潤人,但這是說她的祖籍。
她們家諸位都知道,清末做大官,她們家藏書據說極多。
很多是外人沒有見到的,她們那個世代家學淵源,并非我們今天一般人所能想像。
今天說起晚清的官僚來,大家都沒有什麼好感,特别是由于中法戰争,她的祖上負了戰敗的責任,這個責任是否由這樣的人來負,我鬧不清。
總之吧,由此聲譽不太好,是個書香門第,官宦之家。
到了她這裡,她兩歲到八歲在天津。
我是天津人,我太懂天津了,盡管我是郊區的,我是一個村童,她住在市内。
天津僅次于上海,是一個半殖民地性質的城市,聯軍戰敗以後,首先開商、通商埠,這是天津的特點。
那個繁華、那個熱鬧,帶着洋味,是這麼一個地方。
她從兩歲到八歲是在這個地方,八歲以後她到了上海。
上海是什麼地方?還用我介紹嗎?比天津更大的十裡洋場,然後香港、美國,我不用再細說這些,我不是為介紹她的生平,她的生活環境、求學的環境,所接觸交往的人士是什麼樣的?還用我來細說嗎?她變成一個作家,然後又成為一個紅學家,那這樣一本書,就是《紅樓夢魇》,就是今天我們的主題。
這個事情本身我認為不是小說的問題、文藝的問題,張愛玲也由于特别喜歡《紅樓夢》,那當然要看、要學,從曹雪芹這個祖師爺那裡尋到一點本領,把小說寫得更好。
當然這個還用說嗎?可能開始也有這麼一種心理成分,但是如果我們這樣看問題,那就非常簡單浮淺。
而我們今天來講她,我們為了什麼?你們是為了來聽我什麼?這個大問題最歸結的一句話,這是一個中華文化問題。
如果我們不從這一個角度層次來看問題,那我們今天這個講沒有什麼意義。
《紅樓夢》,一部小說。
寶黛愛情悲劇,大家為林黛玉哭鼻子,張愛玲是個女的,她所以大概是喜歡這個講愛情的故事。
是為這個咱們今天來到這裡嗎?我想不是,絕對的不是!我們第一要把這點弄清楚,好了。
然後呢,我們就開始說一說,我這個嗓子今天不好,還有點啞,我們回到張愛玲創作的這本著作《紅樓夢魇》,她的别的我更不涉及。
今天咱們就把這個作為一個主題,我簡單講幾句,這個書大家知道,她的自序說從1963年到1973年,她好像是說人生是短促的。
這不是她原話,我都是用我的話來說,去日苦多。
這是古人的話,就是過去的歲月已經很多了,所剩的有限了。
但是她說這個話的時候年齡不是很大,不像我。
她說去日苦多的情況之下,為了研究這個《紅樓夢》消耗了十年,這算是一項壯舉吧!非同小可,把一生的精力,十年花在這上面,怎麼不是壯舉呢?說得好!但是她為了什麼呢?起了一個書名《紅樓夢魇》,那為什麼你花了十年的精力,為它不惜任何犧牲,可是你怎麼起了這麼個名字呢?我不理解,我也不喜歡。
《紅樓夢》很美好,喚起人的很美好的聯想,怎麼《紅樓夢》魇,做了一場噩夢。
張愛玲從八歲讀《紅樓夢》,據她的傳記說,每隔一個時期重讀一遍,一生也沒有間斷,這才夠一個紅迷。
然後她寫了《摩登紅樓夢》,你看賈母身旁鴛鴦可能給捶腿,旁邊擺着大煙燈,知道大煙是什麼?就是鴉片。
白話就是抽大煙,再一看賈鍊升官了,升了什麼官呢?鐵路局長。
這個哪兒來的呢?原來她父親就是鐵路局的英文秘書,完全是一個小女孩她目前看的那個時候那個特殊的社會現象,印在腦子裡,灌輸到、嫁接的《紅樓夢》的主題裡,非常有趣。
我們不是要取笑,那這個時候,這個小女孩已經開始用這樣的形式來翻譯,解讀、脫胎換骨來認識《紅樓夢》了,她做了這麼一個工作,好,這個隻能說這麼幾句,然後再往後看。
後來她長到十二三歲的時候,她有這麼一個感覺,原來是糊裡糊塗看。
到十二三歲的時候看,她說我看到八十回一過,一到八十一回,用了八個字:天日無光,百般無味。
從這個第八十一回一開頭,一讀,這個味兒不對了。
這怎麼回事?好比眼前精神境界都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