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篇 怎麼讀詩
關燈
小
中
大
黛玉
張愛玲怎麼讀詩?
《庚辰本》第二十一回前,有一單頁題詩,七律八句,詩雲:
自執金矛又執戈,自相戕戮自張羅。
茜紗公子情無限,脂硯先生恨幾多。
是幻是真空曆遍,閑風閑月枉吟哦。
情機轉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
題者雲:此詩最得《石頭記》的真情真意,惜乎失名——避而不宣的遁詞也。
張愛玲以為,八十回後原書是賈環害寶玉,争奪“世襲”官爵,所書詩的頭兩句指此而言:自家人自相争鬥、傷害。
這樣的話,頭兩句就孤零零了,下面的“承”聯,怎麼成了“轉”?轉到公子的情懷和批書人的恨?再下又是曆夢幻、枉吟哦——這和首聯全不相幹。
尤其讀到結聯,那是仿項羽的《垓下歌》“虞兮虞兮奈若[你]何!”,是說:作者雪芹自喻“情不情”(《情榜》中評品),“你如今又将怎樣處置(對待、叙寫)我呢?”
整篇後六句,是“情”以及與之相關的感歎,這與兄弟“鬩牆”,争奪“冠帶”“家私”何涉?
她就是不想——或硬不承認:那兩句是喻詞,比方雪芹著書之痛苦、寫自家、寫自己,渾如自攻自、暴露真實,不掩“家醜”與“隐私”,包括自己的癡念奇思,也包括自己嘲笑自己。
所謂“自傳”說,就是指這個意思,不是“撰碑”“作史”——那是誤會,與“自傳說”有何交涉?
她又不知把《甲戌本》卷前的七律與此對照互觀——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夢盡荒唐。
謾言紅袖啼痕重,更有情癡抱恨長。
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
我想不必太羅嗦了,明眼人一見,便悟此乃同一内涵,寫法小變而已。“空曆盡”即“同幻渺”;“枉吟哦”即“盡荒唐”。更要者:茜紗公子即那位“情癡”雪芹作者;“脂硯先生”即那題詩人“紅袖”。全是互詞顯義,以待知者自解。那“先生”,那什麼“叟”,全為隐諱身份而設置之“煙幕”罷了!“奈我何”,脂硯女之自指也。
張愛玲絕慧之人,竟未透過“字”面而陷于“以詞害義”了。
“茜紗公子”是書中人,“脂硯先生”是書“外”人——你能這麼分嗎?“字面”是“分”了,你若據此認真死看,豈不太笨乎?
可見,作書、批書之兩位“一芹一脂”的意念中,本來就是書“中”書“外”互聯合喻的——《紅樓夢》的最大獨特點,就在于此一與衆絕異,或謂“絕特”!
然而,人們偏偏要這書的絕特點消滅,竭力拉向“一般化”,仿佛這不會有,也不容其有。連張愛玲也“未能免俗”。
她在一篇散文中表示:讀《紅樓夢》的都把它當成自傳、他傳或合傳,就是不把它當小說!
言下頗為感慨不已,笑世人之愚,考書之癡。
然而,她又明言麝月是真的唯一留在曹雪芹[注意:不是說“寶玉”]身邊的“實有其人”了!
你看:妙也不妙?誰來替愛玲女士去再“考證”她到底潛意識中是怎麼“劃分”茜紗公子指誰呢?
詩曰:
茜紗脂硯對為詞,紅袖情癡了不疑。
未向此中參妙谛,枉勞才女費靈思。
張愛玲怎麼讀詩?
《庚辰本》第二十一回前,有一單頁題詩,七律八句,詩雲:
自執金矛又執戈,自相戕戮自張羅。
茜紗公子情無限,脂硯先生恨幾多。
是幻是真空曆遍,閑風閑月枉吟哦。
情機轉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
題者雲:此詩最得《石頭記》的真情真意,惜乎失名——避而不宣的遁詞也。
張愛玲以為,八十回後原書是賈環害寶玉,争奪“世襲”官爵,所書詩的頭兩句指此而言:自家人自相争鬥、傷害。
這樣的話,頭兩句就孤零零了,下面的“承”聯,怎麼成了“轉”?轉到公子的情懷和批書人的恨?再下又是曆夢幻、枉吟哦——這和首聯全不相幹。
尤其讀到結聯,那是仿項羽的《垓下歌》“虞兮虞兮奈若[你]何!”,是說:作者雪芹自喻“情不情”(《情榜》中評品),“你如今又将怎樣處置(對待、叙寫)我呢?”
整篇後六句,是“情”以及與之相關的感歎,這與兄弟“鬩牆”,争奪“冠帶”“家私”何涉?
她就是不想——或硬不承認:那兩句是喻詞,比方雪芹著書之痛苦、寫自家、寫自己,渾如自攻自、暴露真實,不掩“家醜”與“隐私”,包括自己的癡念奇思,也包括自己嘲笑自己。
所謂“自傳”說,就是指這個意思,不是“撰碑”“作史”——那是誤會,與“自傳說”有何交涉?
她又不知把《甲戌本》卷前的七律與此對照互觀——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夢盡荒唐。
謾言紅袖啼痕重,更有情癡抱恨長。
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
我想不必太羅嗦了,明眼人一見,便悟此乃同一内涵,寫法小變而已。“空曆盡”即“同幻渺”;“枉吟哦”即“盡荒唐”。更要者:茜紗公子即那位“情癡”雪芹作者;“脂硯先生”即那題詩人“紅袖”。全是互詞顯義,以待知者自解。那“先生”,那什麼“叟”,全為隐諱身份而設置之“煙幕”罷了!“奈我何”,脂硯女之自指也。
張愛玲絕慧之人,竟未透過“字”面而陷于“以詞害義”了。
“茜紗公子”是書中人,“脂硯先生”是書“外”人——你能這麼分嗎?“字面”是“分”了,你若據此認真死看,豈不太笨乎?
可見,作書、批書之兩位“一芹一脂”的意念中,本來就是書“中”書“外”互聯合喻的——《紅樓夢》的最大獨特點,就在于此一與衆絕異,或謂“絕特”!
然而,人們偏偏要這書的絕特點消滅,竭力拉向“一般化”,仿佛這不會有,也不容其有。連張愛玲也“未能免俗”。
她在一篇散文中表示:讀《紅樓夢》的都把它當成自傳、他傳或合傳,就是不把它當小說!
言下頗為感慨不已,笑世人之愚,考書之癡。
然而,她又明言麝月是真的唯一留在曹雪芹[注意:不是說“寶玉”]身邊的“實有其人”了!
你看:妙也不妙?誰來替愛玲女士去再“考證”她到底潛意識中是怎麼“劃分”茜紗公子指誰呢?
詩曰:
茜紗脂硯對為詞,紅袖情癡了不疑。
未向此中參妙谛,枉勞才女費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