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篇 石破天驚雲垂海立
關燈
小
中
大
張愛玲的“紅學”特點是“大拆大改論”。
她的“五詳”,先由各抄本年代先後、不同稿本的早晚等問題入手,然後根據她的十分瑣細的考證的幾點結論“基石”而構建出一幅常人不能想像的“大拆大改”的多個層次的“過程”。
她對此,如數家珍,甚至比家珍還要清楚得多,一一列明,自信無差。
我已說過,照她的理論和考證,曹雪芹之著作方式是下棋挪格子。
舊時有一種兒童智力玩具叫“七巧闆”和“益智圖”,前者是七塊不同形狀的小紙闆,可以拆拼成多種圖形“畫面”。
後者道理一樣,而闆數加多,拼出的圖形更多更細——曹雪芹一生血淚,淚盡書殘,四十年華而逝,原來他的大部分生命是付與了上述那種拆改拼配的“工程”上了! 張愛玲對此,興趣之濃令我驚訝;其不厭其煩的說理證事,也令我敬佩。
但我與她的性情确有不同之處。
她是不厭其煩,我則不耐其煩——好在我這小冊子本來就不是紅學論著,更不是“全面地系統地”與她切磋商量。
不過是讀書随筆,希望像我們這樣的兩個人,在談文論藝上、在精神靈性上有所契合,哪怕有一百個讨論“熱點”中,隻有二三是相同相近的,就可以引以為榮,攀為“知己”了。
在她的“五詳”中,讨論了“舊時真本”,舊時真本的最有關系的内容是,原著本以寶玉湘雲重會為結局。
因為這是我的“紅學”的“結穴”或“聚焦”,所以特感興趣,便又信筆所雲,略陳幾句拙想。
她的“五詳”,開篇寫湘雲,文字特别優美,讓我如飲醇醪,擊節以賞。
她說早先一向暗笑有人要把寶湘撮合了才罷,而寫到“四詳”《改寫與遺稿》時,看法不同了。
欣賞《紅樓夢》,最基本最普及的方式是偏愛書中某一個少女。
像選美大會一樣,内中要數史湘雲的呼聲最高。
也許有人認為是近代人喜歡活潑的女孩子,賢妻良母型的寶钗與身心都病态的黛玉都落伍了。
其實自有《紅樓夢》以來,大概就是湘雲最孚衆望。
奇怪的是要角中唯獨湘雲沒有面貌的描寫,除了“醉眠芍藥裀”的“慢起秋波”四字,與被窩外的“一彎雪白的膀子”(第二十一回),似乎除了一雙眼睛與皮膚白,并不美。
身材“蜂腰猿背,鶴勢螂形”,極言其高個子,長腿,國人也不大對胃口。
她的吸引力,前人有兩句詩說得清楚:“衆中最小最輕盈,真率天成讵解情?”(董康《書舶庸譚》卷四,題玉壺山人繪寶钗黛玉湘雲《瓊樓三豔圖》,見周汝昌著《紅樓夢新證》第九二九頁。
)她稚氣,帶幾分憨,因此更天真無邪。
相形之下,“任是無情也動人”的寶钗,寶玉打傷了的時候去探望,就脈脈含情起來,可見平時不過不露出來。
前引董康那首七律,項聯如下: 縱使期期生愛愛(去幼時口吃,呼二哥哥為愛哥哥),從無醋醋到卿卿。
上句把咬舌——又稱大舌頭——誤作口吃,而且通常長成後還有這毛病。
下句也不正确,黛玉不是不吃醋,吃得也有點道理。
……湘雲倒是寶玉對她有感情的。
但是湘雲對黛玉有時候酸溜溜的,仿佛是因為從前是她與寶玉跟着賈母住,有一種兒童妒忌新生弟妹奪寵的心理。
她與寶黛的早熟剛巧相反。
她引了拙著中列舉的十條資料,逐一評析。
認為:十條中,有的是傳說附會,有的是續書(而非真本),隻剩幾條可以讨論。
——當然,她不及見的,後來我又加引了數條資料,其中有明确細節記載的就有兩條—— 一是陳其泰記述祖父所見吳菘圃相國家真本,結局是寶、湘除夕重和中秋夜聯句之舊韻,其中佳句讓他祖父愛誦不已。
二是金啟孮先生在他著作中記載:他家(清榮郡王後裔)請過一位家塾先生,和《兒女英雄傳》的作者文康為相識。
從文康處得知,曾見一部《紅樓夢》,八十回後與程高本不同,并記下了幾個要點。
這幾個要點大緻與“三六橋本”相同。
三是姜亮夫教授回憶少年在北京讀中學時,從圖書館借到“異本”,結尾寶、湘橋、船相會;後又補憶其書共16冊。
我揣想,如照我曾考舊抄皆兩回為一冊,那麼16×2=32回,與“後之三十回”是相合的。
四是齊如山的回憶錄中講到早年家藏《紅樓》與坊本不同;後為涞水縣友人借去,遂不可複得。
若照張女士的分析,前10條資料已載明實有好幾個類似的異本,都是續書,并非“真本”。
如再加上這後4條,恐怕就多了吧? 她批評我所集資料是“大雜燴”,不能分辨
她的“五詳”,先由各抄本年代先後、不同稿本的早晚等問題入手,然後根據她的十分瑣細的考證的幾點結論“基石”而構建出一幅常人不能想像的“大拆大改”的多個層次的“過程”。
她對此,如數家珍,甚至比家珍還要清楚得多,一一列明,自信無差。
我已說過,照她的理論和考證,曹雪芹之著作方式是下棋挪格子。
舊時有一種兒童智力玩具叫“七巧闆”和“益智圖”,前者是七塊不同形狀的小紙闆,可以拆拼成多種圖形“畫面”。
後者道理一樣,而闆數加多,拼出的圖形更多更細——曹雪芹一生血淚,淚盡書殘,四十年華而逝,原來他的大部分生命是付與了上述那種拆改拼配的“工程”上了! 張愛玲對此,興趣之濃令我驚訝;其不厭其煩的說理證事,也令我敬佩。
但我與她的性情确有不同之處。
她是不厭其煩,我則不耐其煩——好在我這小冊子本來就不是紅學論著,更不是“全面地系統地”與她切磋商量。
不過是讀書随筆,希望像我們這樣的兩個人,在談文論藝上、在精神靈性上有所契合,哪怕有一百個讨論“熱點”中,隻有二三是相同相近的,就可以引以為榮,攀為“知己”了。
在她的“五詳”中,讨論了“舊時真本”,舊時真本的最有關系的内容是,原著本以寶玉湘雲重會為結局。
因為這是我的“紅學”的“結穴”或“聚焦”,所以特感興趣,便又信筆所雲,略陳幾句拙想。
她的“五詳”,開篇寫湘雲,文字特别優美,讓我如飲醇醪,擊節以賞。
她說早先一向暗笑有人要把寶湘撮合了才罷,而寫到“四詳”《改寫與遺稿》時,看法不同了。
欣賞《紅樓夢》,最基本最普及的方式是偏愛書中某一個少女。
像選美大會一樣,内中要數史湘雲的呼聲最高。
也許有人認為是近代人喜歡活潑的女孩子,賢妻良母型的寶钗與身心都病态的黛玉都落伍了。
其實自有《紅樓夢》以來,大概就是湘雲最孚衆望。
奇怪的是要角中唯獨湘雲沒有面貌的描寫,除了“醉眠芍藥裀”的“慢起秋波”四字,與被窩外的“一彎雪白的膀子”(第二十一回),似乎除了一雙眼睛與皮膚白,并不美。
身材“蜂腰猿背,鶴勢螂形”,極言其高個子,長腿,國人也不大對胃口。
她的吸引力,前人有兩句詩說得清楚:“衆中最小最輕盈,真率天成讵解情?”(董康《書舶庸譚》卷四,題玉壺山人繪寶钗黛玉湘雲《瓊樓三豔圖》,見周汝昌著《紅樓夢新證》第九二九頁。
)她稚氣,帶幾分憨,因此更天真無邪。
相形之下,“任是無情也動人”的寶钗,寶玉打傷了的時候去探望,就脈脈含情起來,可見平時不過不露出來。
前引董康那首七律,項聯如下: 縱使期期生愛愛(去幼時口吃,呼二哥哥為愛哥哥),從無醋醋到卿卿。
上句把咬舌——又稱大舌頭——誤作口吃,而且通常長成後還有這毛病。
下句也不正确,黛玉不是不吃醋,吃得也有點道理。
……湘雲倒是寶玉對她有感情的。
但是湘雲對黛玉有時候酸溜溜的,仿佛是因為從前是她與寶玉跟着賈母住,有一種兒童妒忌新生弟妹奪寵的心理。
她與寶黛的早熟剛巧相反。
她引了拙著中列舉的十條資料,逐一評析。
認為:十條中,有的是傳說附會,有的是續書(而非真本),隻剩幾條可以讨論。
——當然,她不及見的,後來我又加引了數條資料,其中有明确細節記載的就有兩條—— 一是陳其泰記述祖父所見吳菘圃相國家真本,結局是寶、湘除夕重和中秋夜聯句之舊韻,其中佳句讓他祖父愛誦不已。
二是金啟孮先生在他著作中記載:他家(清榮郡王後裔)請過一位家塾先生,和《兒女英雄傳》的作者文康為相識。
從文康處得知,曾見一部《紅樓夢》,八十回後與程高本不同,并記下了幾個要點。
這幾個要點大緻與“三六橋本”相同。
三是姜亮夫教授回憶少年在北京讀中學時,從圖書館借到“異本”,結尾寶、湘橋、船相會;後又補憶其書共16冊。
我揣想,如照我曾考舊抄皆兩回為一冊,那麼16×2=32回,與“後之三十回”是相合的。
四是齊如山的回憶錄中講到早年家藏《紅樓》與坊本不同;後為涞水縣友人借去,遂不可複得。
若照張女士的分析,前10條資料已載明實有好幾個類似的異本,都是續書,并非“真本”。
如再加上這後4條,恐怕就多了吧? 她批評我所集資料是“大雜燴”,不能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