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金瓶梅》的旁證
關燈
小
中
大
我本來一直想着,至少《金瓶梅》是完整的。也是1989年前後聽見專研究中國小說的漢學家屈克?韓南(Hanan)說第五十三至五十七回是兩個不相幹的人寫的。我非常震動。回想起來,也立刻記起當時看書的時候有那麼一塊灰色的一截,枯燥乏味而不大清楚——其實那就是驢頭不對馬嘴的地方使人迷惑。遊東京,送歌童,送十五歲的歌女楚雲,結果都沒有戲,使人毫無印象,心裡想:“怎麼回事?這書怎麼了?”正納悶,另一回開始了,忽然眼前一亮,像鑽出了隧道。
張愛玲的“第六官能”是否古今無二,世界唯一?不能這麼說話。但若在十二三歲的女孩中找幾個一眼能感到《紅樓》原著與僞續的極大區畛的實例,恐怕也不會“俯拾即是”。她的天賦是高層次的,“官能”是個直感性的,是重要的“本領”,從事文學藝術,沒有這本領,是不會有什麼創造或研究上的業績的。張愛玲以作家的身份名揚寰宇,但她在直感官能上的優勝條件之外,更有思想家與治學者的特長。人才的難能可貴,大抵是以“多材(俗用‘才’字)多藝”、“不拘一格”的兼美者為最不易逢。
張愛玲從“直感”始,卻以“治學”終——我是說她的“紅學觀”卻是晚期的學術性很強的著述,即《紅樓夢魇》。
她重直感,但也重學術研究,不像那種淺薄的無識者不知考證為何事而開口譏貶之,反對之。比如,她對直感也仍以研究為佐助,這個例子就正是她為“天日無光”尋找佐證,她說,在讀《金瓶梅》時,讀到某幾回,忽覺是進入了一條黑胡同;過了這幾回,忽又眼前一亮,從黑胡同裡出來了!——後來見到專治中國小說學的名家韓南(Hanan),早已指出,從第五十三回到第五十七回,這幾回書不是《金瓶梅》作者的手筆,是另一人的補作!
這例子,像“故事”,有趣得很,卻也意義重大,可以給某些狂妄的下士(《老子》語)敲一下警鐘:你讀《金瓶梅》到這幾回,有那個感覺和疑問嗎?如無,“病痛”是在你身上?還是在張愛玲那邊?
所以,我佩服這位女作家,實異凡品說出幾句話,入木三分,針針見血——但又不掰瓜露籽,“大嚼無複馀味”。
順便幾句題外話:
我不喜歡《金瓶梅》,也曾慕名而覓此“珍秘”,“話本”“足本”都借到過。我幾次“開讀”,怎麼也讀不下去。我不是小說研究專家,是普通讀者,我隻覺書中所寫之人之事,我不感興趣,索然無味。
這是我與張愛玲不同之處。在《紅樓夢》問題上,說實在話,尋覓能如她那樣說出我心坎裡要講而不講的第二人,至今尚未覓見。
如照她的話來推理,無庸諱言,至今(以至将來),仍有很多人,包括名流,停留在那“黑胡同”裡,而一點兒也覺察不出那條死胡同之黑——即“天日無光”之“味”,令人難堪難忍。
我接觸了少數高校俊才學生,他們當中,也分兩“類”:一類眼亮,一類歌頌“黑胡同”。此一現象,令人深思而不知當以何法試為解決匡救。
詩曰:
身居昏巷日無晨,巷外衖中味不分。
惆怅人間人各味,鵷雛自小上淩雲。
張愛玲的“第六官能”是否古今無二,世界唯一?不能這麼說話。但若在十二三歲的女孩中找幾個一眼能感到《紅樓》原著與僞續的極大區畛的實例,恐怕也不會“俯拾即是”。她的天賦是高層次的,“官能”是個直感性的,是重要的“本領”,從事文學藝術,沒有這本領,是不會有什麼創造或研究上的業績的。張愛玲以作家的身份名揚寰宇,但她在直感官能上的優勝條件之外,更有思想家與治學者的特長。人才的難能可貴,大抵是以“多材(俗用‘才’字)多藝”、“不拘一格”的兼美者為最不易逢。
張愛玲從“直感”始,卻以“治學”終——我是說她的“紅學觀”卻是晚期的學術性很強的著述,即《紅樓夢魇》。
她重直感,但也重學術研究,不像那種淺薄的無識者不知考證為何事而開口譏貶之,反對之。比如,她對直感也仍以研究為佐助,這個例子就正是她為“天日無光”尋找佐證,她說,在讀《金瓶梅》時,讀到某幾回,忽覺是進入了一條黑胡同;過了這幾回,忽又眼前一亮,從黑胡同裡出來了!——後來見到專治中國小說學的名家韓南(Hanan),早已指出,從第五十三回到第五十七回,這幾回書不是《金瓶梅》作者的手筆,是另一人的補作!
這例子,像“故事”,有趣得很,卻也意義重大,可以給某些狂妄的下士(《老子》語)敲一下警鐘:你讀《金瓶梅》到這幾回,有那個感覺和疑問嗎?如無,“病痛”是在你身上?還是在張愛玲那邊?
所以,我佩服這位女作家,實異凡品說出幾句話,入木三分,針針見血——但又不掰瓜露籽,“大嚼無複馀味”。
順便幾句題外話:
我不喜歡《金瓶梅》,也曾慕名而覓此“珍秘”,“話本”“足本”都借到過。我幾次“開讀”,怎麼也讀不下去。我不是小說研究專家,是普通讀者,我隻覺書中所寫之人之事,我不感興趣,索然無味。
這是我與張愛玲不同之處。在《紅樓夢》問題上,說實在話,尋覓能如她那樣說出我心坎裡要講而不講的第二人,至今尚未覓見。
如照她的話來推理,無庸諱言,至今(以至将來),仍有很多人,包括名流,停留在那“黑胡同”裡,而一點兒也覺察不出那條死胡同之黑——即“天日無光”之“味”,令人難堪難忍。
我接觸了少數高校俊才學生,他們當中,也分兩“類”:一類眼亮,一類歌頌“黑胡同”。此一現象,令人深思而不知當以何法試為解決匡救。
詩曰:
身居昏巷日無晨,巷外衖中味不分。
惆怅人間人各味,鵷雛自小上淩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