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後不盡思(一)

關燈
寫這冊小書,一為“補課”,向她學習,以償1987年“失之交臂”之憾。二為對此才人緻我甚深的哀思,覺得她對紅學付出了心血,做出了貢獻,而我們卻沒有相應的答報之可言,是應該反省而謝過的。

    看看張愛玲的多方面的造詣,看看她自述諸文章中的散碎回憶錄,也足證她對中華語文、藝術、飲食、陳設……的博通與會心,處處閃爍着靈性的光芒,非庸流俗輩所能夢見。——也就是說:這種被名之曰“紅學”的研究,是中華大文化之高層次的事業,絕非“小說文藝”這一觀念所能理解與解決。眼前的例子就不乏其尤顯者,名作家不自禁地步入了“紅學”這個獨特的題目研讨,盡管“切入”與“着眼”各有不同,卻殊途而企望同歸,其為雪芹偉著貢出一份心願。

    這是一樁了不起的文化現象與顯相。

    我表示了對張愛玲的敬佩,也粗述了一些切磋的微忱。我希望我行文說理時并沒有輕薄冒犯的失誤,因為我心裡是虔誠嚴肅的,如若不慎也染上了此間流行的不良文風學風,動辄出以惡言痞語,那可就是自己向天下後世獻醜,于張女士又何拔其一毫發乎?

    欲言萬千,寄思不盡。

    詩曰:

    萬古千秋一寸心,紅樓讀罷再沉吟。

    我能及得張君否?何必狂為醜自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