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俞平伯:穿行蒼涼
關燈
小
中
大
中沒人敢惹。
他見到俞先生總感到這"臭老九"與衆不同,于是每天早晨,就在俞家樓下的公路邊等,晚上,他又準時在單位門口遠遠地守候。
這兩個鐘點,有客時也被他推了,每次收俞先生的車費,他總要打折。
春夏秋冬、寒暑往來,俞平伯都是坐着他的三輪車,直到離京赴"五七"幹校,老錢頭還專程到車站去送行。
俞平伯從幹校回京後,特地讓韋柰去找老錢頭,但沒有找到,後來從别的車夫那裡得知老錢頭已經死了。
為此,俞平伯還難過了好一陣子。
俞平伯對生活的灑脫和待人的誠意,對外孫韋柰影響至深。
他回憶說,自河南回京後,他們家每年都會收到俞平伯幹校房東顧家千裡迢迢寄來的一刀鹹肉,盡管收到的時候已不新鮮,但那份心意給俞家不知增添了多少歡樂。
當俞平伯得知顧家要裝電燈,卻買不到電線時,馬上要韋奈買了寄去。
韋奈說:"評論家評論他的詩詞、散文有股澀味,但他的為人卻一點也不澀。
" 1990年,90歲高齡的俞平伯因腦血栓再度中風,隻能在床上度日,談話和思維已斷斷續續讓人不可捉摸。
但一天下午,他突然把韋柰叫到床頭,讓他取出存放零用錢的壁櫃,用含糊不清的碎語對韋柰說:"拿……拿200元出來。
"韋柰迅速将錢拿出來,送到他眼前。
他又接着斷斷續續說:"送……送給……寫文章的人。
""寫文章的人太多,送給誰?"韋柰把外公所知道寫文章的人說了一遍,當提到潘耀明這個名字時,他點了點頭。
這個人是俞平伯的香港朋友,他為俞先生1986年訪問香港講學做了大量的工作。
韋柰說:"我當時緊捏着手中的200元錢,激動得熱淚盈眶。
200元,這個數目太小了,然而,那份在半昏迷中仍流露出的友情,價值該有多重。
接到潘耀明緻謝的回信,外公已聽不懂我對他講了些什麼,他也不能記住這件事了,但我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
" "紅"緣 俞平伯的晚年境況是凄涼的,自夫人許寶馴病逝後,這種情景更為突出,他幾乎到了足不出戶的程度,客人來了也不願接見,常獨自悶在屋裡,并且時常半夜三更大喊大叫,甚至有時喊出:"我要死……"當家人驚奇地趕到他的房裡,卻發現他好好的。
80年代張賢亮到北京拜訪俞平伯時,曾親曆過此景,并就此寫過文章,認為俞平伯的這種表現是鳴心中之不平。
1954年在那場關于《紅樓夢》研究的批判中,俞平伯成為首當其沖的批判對象。
但他仍然堅持對紅學研究。
1958年出版了他和王惜時校注的紅樓夢八十回校本,這之後還寫了甲戍本《紅樓夢序》,1963年為紀念曹雪芹逝世200周年,他還發表了著名的《關于十二钗的描寫》。
直到文化大革命期間,他留存的有關《紅樓夢》的全部資料、筆記毀于一旦,他才終止了一切研究工作。
1969年俞平伯被下放河南"五七"幹校,後在周總理的親自過問下才得以返京,1975年應周總理的邀請參加了國慶招待會,這個會無疑讓他多年坎坷的生活有了些亮色。
198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為俞平伯從事學術活動65周年舉行慶祝會,胡繩院長在大會緻詞中,為俞平伯在1954年因《紅樓夢》的學術問題而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徹底平反。
然而32年的陰影,如何能一朝祛除。
韋柰說:"從1966年到1986年這20年中,外公從來不公開談《紅樓夢》,我的外祖母時刻在'嚴密監督',我們在家也很少提紅樓夢。
1986年11月,外公去香港演講《紅樓夢》研究,若是外祖母在世,恐怕不會成行。
" 俞平伯後來曾悲憤地說:"老實講,我還有很多想法,例如我一直想搞的《〈紅樓夢〉一百問》,還有過去
他見到俞先生總感到這"臭老九"與衆不同,于是每天早晨,就在俞家樓下的公路邊等,晚上,他又準時在單位門口遠遠地守候。
這兩個鐘點,有客時也被他推了,每次收俞先生的車費,他總要打折。
春夏秋冬、寒暑往來,俞平伯都是坐着他的三輪車,直到離京赴"五七"幹校,老錢頭還專程到車站去送行。
俞平伯從幹校回京後,特地讓韋柰去找老錢頭,但沒有找到,後來從别的車夫那裡得知老錢頭已經死了。
為此,俞平伯還難過了好一陣子。
俞平伯對生活的灑脫和待人的誠意,對外孫韋柰影響至深。
他回憶說,自河南回京後,他們家每年都會收到俞平伯幹校房東顧家千裡迢迢寄來的一刀鹹肉,盡管收到的時候已不新鮮,但那份心意給俞家不知增添了多少歡樂。
當俞平伯得知顧家要裝電燈,卻買不到電線時,馬上要韋奈買了寄去。
韋奈說:"評論家評論他的詩詞、散文有股澀味,但他的為人卻一點也不澀。
" 1990年,90歲高齡的俞平伯因腦血栓再度中風,隻能在床上度日,談話和思維已斷斷續續讓人不可捉摸。
但一天下午,他突然把韋柰叫到床頭,讓他取出存放零用錢的壁櫃,用含糊不清的碎語對韋柰說:"拿……拿200元出來。
"韋柰迅速将錢拿出來,送到他眼前。
他又接着斷斷續續說:"送……送給……寫文章的人。
""寫文章的人太多,送給誰?"韋柰把外公所知道寫文章的人說了一遍,當提到潘耀明這個名字時,他點了點頭。
這個人是俞平伯的香港朋友,他為俞先生1986年訪問香港講學做了大量的工作。
韋柰說:"我當時緊捏着手中的200元錢,激動得熱淚盈眶。
200元,這個數目太小了,然而,那份在半昏迷中仍流露出的友情,價值該有多重。
接到潘耀明緻謝的回信,外公已聽不懂我對他講了些什麼,他也不能記住這件事了,但我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
" "紅"緣 俞平伯的晚年境況是凄涼的,自夫人許寶馴病逝後,這種情景更為突出,他幾乎到了足不出戶的程度,客人來了也不願接見,常獨自悶在屋裡,并且時常半夜三更大喊大叫,甚至有時喊出:"我要死……"當家人驚奇地趕到他的房裡,卻發現他好好的。
80年代張賢亮到北京拜訪俞平伯時,曾親曆過此景,并就此寫過文章,認為俞平伯的這種表現是鳴心中之不平。
1954年在那場關于《紅樓夢》研究的批判中,俞平伯成為首當其沖的批判對象。
但他仍然堅持對紅學研究。
1958年出版了他和王惜時校注的紅樓夢八十回校本,這之後還寫了甲戍本《紅樓夢序》,1963年為紀念曹雪芹逝世200周年,他還發表了著名的《關于十二钗的描寫》。
直到文化大革命期間,他留存的有關《紅樓夢》的全部資料、筆記毀于一旦,他才終止了一切研究工作。
1969年俞平伯被下放河南"五七"幹校,後在周總理的親自過問下才得以返京,1975年應周總理的邀請參加了國慶招待會,這個會無疑讓他多年坎坷的生活有了些亮色。
198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為俞平伯從事學術活動65周年舉行慶祝會,胡繩院長在大會緻詞中,為俞平伯在1954年因《紅樓夢》的學術問題而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徹底平反。
然而32年的陰影,如何能一朝祛除。
韋柰說:"從1966年到1986年這20年中,外公從來不公開談《紅樓夢》,我的外祖母時刻在'嚴密監督',我們在家也很少提紅樓夢。
1986年11月,外公去香港演講《紅樓夢》研究,若是外祖母在世,恐怕不會成行。
" 俞平伯後來曾悲憤地說:"老實講,我還有很多想法,例如我一直想搞的《〈紅樓夢〉一百問》,還有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