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戌本與脂硯齋
關燈
小
中
大
在各脂評本中,甲戌本是較突出的,且似較早。甲戌本之得名由于在本書正文有這麼一句:“至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仍用《石頭記》。”
現存的胡适藏本卻非乾隆甲戌年所抄,其上的脂批多出于過錄。
這本的特點,在此隻提出兩條:一早一晚,都跟脂硯齋有關。所謂早,即上引語,甲戌為一七五四年,早于己卯、庚辰約五、六年,今本或出于傳抄,但其底本總很早,此尚是細節;本文出脂硯齋,列名曹雪芹之後,于“紅學”為大事。此各本所無,即我的八十回校本亦未采用。以當時不欲将脂硯之名入“正傳”,即詩雲“脂硯芹溪難并論”之意也。其實并不必妥,姑置弗論。
脂硯“絕筆”在于甲戌本嗎?
此本雖“早”,卻有脂齋最晚之批,可能是絕筆,為各脂本所無,這就是“晚”。這條批語很特别,亦很重要,載明雪芹之卒年而引起聚訟。我有《記夕葵書屋〈石頭記〉批語》一文專論之,在此隻略說,或補前篇未盡之意。
此批雖甲戌本所獨有,卻寫得異常混亂,如将一條分為兩條而且前後颠倒,文字錯誤甚多,自決非脂硯原筆。他本既不載,亦無以校對。在六十年初卻發現清吳鼐夕葵書屋本的批語。原書久佚,隻剩得傳抄的孤孤零零的這麼一條。事甚可怪,已見彼文,此不贅,迳引錄之,以代甲戌本。
此是第一首标題詩,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餘常哭芹,淚亦待盡。每思覓青埂峰,再問石兄,奈不遇賴頭和尚何,怅怅。今而後願造化主再出一脂一芹,是書有幸,餘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申八月淚筆
此批中段“每思”以下又扯上青埂峰、石兄、和尚,極不明白;石兄是否曹雪芹亦不明,似另一人。首尾均雙提芹脂與本書之關系,正含甲戌本叙著作者之先提曹芹繼以脂硯齋,蓋脂硯始終以著作人之一自命也,此點非常明白。又看批語口氣,稱“餘二人”,疑非朋友而是眷屬。此今人亦已言之矣,我頗有同感。牽涉太多,暫不詳論。
曹雪芹非作者?
甲戌本還有一條批語,亦可注意:
若雲雪芹披閱增删,然則開卷至此,這一篇楔子又系誰撰?足見作者之筆狡猾之甚,後文如此處者不少。這正是作者用畫家煙雲模糊處,觀者萬不可被作者瞞弊(當作蔽)了去,方是巨眼。
當是脂硯齋所批。我當時寫甲戌本後記時亦信其說,而定本書之作者為曹雪芹,其實大有可商者。學作巨眼識英雄人或反而上當。芹阮會用畫家煙雲模糊法,脂難道就不會麼?此批之用意在駁倒“批閱增删”之正文而仍歸諸芹,蓋其閨人之心也。一笑。
脂齋為什麼要這樣批呢?原來當時雪芹的《紅樓夢》著作權未被肯定,如裕瑞《棗窗閑筆》,程高排本《序言》皆是,此批開首“若雲”句可注意,說雪芹披閱增删,即等于說不是他做的,所以脂硯要駁他。但這十六字正文如此不能否定,所以說它是煙雲模糊法。其實這煙雲模糊,恐正是脂硯的遮眼法也。是否如此、自非綜觀全書與各脂批不能決定。這裡隻不過閑談而已。
紅樓迷宮,處處設疑
還有一點很特别的,《紅樓夢》行世以來從未見脂硯齋之名,即民元有正書局石印的戚序本,明明是脂評,卻在原有脂硯脂齋等署名處,一律改用他文代之。我在寫《紅樓夢辨》時已引用此項材料,卻始終不知這是脂硯齋也。程高刊書将批語全删,脂硯之名随之而去,百年以來影響毫無。自胡适的“寶貝書”出現,局面于是大變。我的“輯評”推波助瀾,自傳之說風行一時,難收覆水。《紅樓》今成顯學矣,然非脂學即曹學也,下筆愈多,去題愈遠,而本書之湮晦如故。竊謂《紅樓夢》原是迷宮,諸評加之帷幕,有如詞人所雲“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也。
七九年四月廿日寫
現存的胡适藏本卻非乾隆甲戌年所抄,其上的脂批多出于過錄。
這本的特點,在此隻提出兩條:一早一晚,都跟脂硯齋有關。所謂早,即上引語,甲戌為一七五四年,早于己卯、庚辰約五、六年,今本或出于傳抄,但其底本總很早,此尚是細節;本文出脂硯齋,列名曹雪芹之後,于“紅學”為大事。此各本所無,即我的八十回校本亦未采用。以當時不欲将脂硯之名入“正傳”,即詩雲“脂硯芹溪難并論”之意也。其實并不必妥,姑置弗論。
脂硯“絕筆”在于甲戌本嗎?
此本雖“早”,卻有脂齋最晚之批,可能是絕筆,為各脂本所無,這就是“晚”。這條批語很特别,亦很重要,載明雪芹之卒年而引起聚訟。我有《記夕葵書屋〈石頭記〉批語》一文專論之,在此隻略說,或補前篇未盡之意。
此批雖甲戌本所獨有,卻寫得異常混亂,如将一條分為兩條而且前後颠倒,文字錯誤甚多,自決非脂硯原筆。他本既不載,亦無以校對。在六十年初卻發現清吳鼐夕葵書屋本的批語。原書久佚,隻剩得傳抄的孤孤零零的這麼一條。事甚可怪,已見彼文,此不贅,迳引錄之,以代甲戌本。
此是第一首标題詩,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餘常哭芹,淚亦待盡。每思覓青埂峰,再問石兄,奈不遇賴頭和尚何,怅怅。今而後願造化主再出一脂一芹,是書有幸,餘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申八月淚筆
此批中段“每思”以下又扯上青埂峰、石兄、和尚,極不明白;石兄是否曹雪芹亦不明,似另一人。首尾均雙提芹脂與本書之關系,正含甲戌本叙著作者之先提曹芹繼以脂硯齋,蓋脂硯始終以著作人之一自命也,此點非常明白。又看批語口氣,稱“餘二人”,疑非朋友而是眷屬。此今人亦已言之矣,我頗有同感。牽涉太多,暫不詳論。
曹雪芹非作者?
甲戌本還有一條批語,亦可注意:
若雲雪芹披閱增删,然則開卷至此,這一篇楔子又系誰撰?足見作者之筆狡猾之甚,後文如此處者不少。這正是作者用畫家煙雲模糊處,觀者萬不可被作者瞞弊(當作蔽)了去,方是巨眼。
當是脂硯齋所批。我當時寫甲戌本後記時亦信其說,而定本書之作者為曹雪芹,其實大有可商者。學作巨眼識英雄人或反而上當。芹阮會用畫家煙雲模糊法,脂難道就不會麼?此批之用意在駁倒“批閱增删”之正文而仍歸諸芹,蓋其閨人之心也。一笑。
脂齋為什麼要這樣批呢?原來當時雪芹的《紅樓夢》著作權未被肯定,如裕瑞《棗窗閑筆》,程高排本《序言》皆是,此批開首“若雲”句可注意,說雪芹披閱增删,即等于說不是他做的,所以脂硯要駁他。但這十六字正文如此不能否定,所以說它是煙雲模糊法。其實這煙雲模糊,恐正是脂硯的遮眼法也。是否如此、自非綜觀全書與各脂批不能決定。這裡隻不過閑談而已。
紅樓迷宮,處處設疑
還有一點很特别的,《紅樓夢》行世以來從未見脂硯齋之名,即民元有正書局石印的戚序本,明明是脂評,卻在原有脂硯脂齋等署名處,一律改用他文代之。我在寫《紅樓夢辨》時已引用此項材料,卻始終不知這是脂硯齋也。程高刊書将批語全删,脂硯之名随之而去,百年以來影響毫無。自胡适的“寶貝書”出現,局面于是大變。我的“輯評”推波助瀾,自傳之說風行一時,難收覆水。《紅樓》今成顯學矣,然非脂學即曹學也,下筆愈多,去題愈遠,而本書之湮晦如故。竊謂《紅樓夢》原是迷宮,諸評加之帷幕,有如詞人所雲“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也。
七九年四月廿日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