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俞平伯:穿行蒼涼
關燈
小
中
大
文·南焱
在解放前就已享譽海内外的俞平伯,同樣沒有躲過那場史無前例的浩劫,雖然在1986年得到徹底平反,但32年的政治陰影籠罩着他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與俞平伯生活了42個春秋的外孫韋柰教授在回憶外公晚年凄涼的生活境況時,年過半百的他哽噎着,讓傷痛的眼淚又回到了内心…… 情緣 1917年,俞平伯18歲娶了舅父許引之的女兒許寶馴為妻,這對姑表親相伴60多個春秋,他倆的感情已被文壇傳為佳話。
據韋柰說,俞家和許家在浙江都是大戶,到俞平伯這一代已是三代姻緣。
也許是家世和自身太過親近,他們的愛情真正演繹了世紀絕唱。
自結婚後他們就不曾有過長時間的分離,抗戰時期,北平淪陷,日本人曾多次希望俞平伯能與他們合作,都遭到拒絕,若不是他的老師周作人從中周旋,他可能要進班房。
那時家裡非常清苦,上有老下有小,若為日本人做事,收入會相當可觀,日子一定好過些,但他沒有。
妻子許寶馴深深理解丈夫的愛國之情,她挑起了家裡所有的活。
結婚三年後,俞平伯自費赴英國留學,誰知去了沒多久就回國,有人說,他穿不慣洋衣服,吃不慣洋飯;還有人說是丢不下夫人。
大多數人都堅信後者,因而此事曾一時傳為美談。
60年代末,俞平伯被下放河南,原本夫人是可以不去的。
但當許寶馴得知這突來的消息後,二話沒說,收拾起行囊就随夫君而去,沒有絲毫猶豫。
1974年,許寶馴得了一種奇怪的病,因此病發展态勢較慢,大家都沒重視,直到1976年3月,許寶馴才遵醫囑住院治療。
俞平伯因行動不便,不能常去醫院探望,便書信往來,從3月中旬到4月不足一個月的時間,俞平伯竟寫了22封信,他的信多是詢問、關心,更多的是悄悄話:"本不拟作長書,日半夜裡夢醒之間得詩二句,另紙寫奉。
我生平送你的詩不少,卻說不出我二人的感情之實況,因之我總不惬意,詩稿或有或否也毫不在乎。
這兩句用你的口吻來描寫我,把我寫像了(我想是非常像,你道如何?)。
就把雙感情也表現出來了。
近雖常和聖陶通信,卻不敢寫給他看,怕他笑。
隻可寫給您看看,原箋請為保存。
上面的款識,似青年時所寫,然已八旬矣……" 1982年2月7日就在妻子去世的前一天,俞平伯展開日記,詳細記錄了許氏生病的全過程。
妻子死時,他就睡在她的身邊,深切地感受了在生死之間的痛苦與幸福。
妻子的死對俞平伯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
韋柰回憶說:"自外祖母離開外公後,他變得寡言少語多了,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是把自己關在卧房裡,因為那裡放着我外祖母的骨灰。
我相信,在那裡自有他的,一個旁人無法涉足的天地,那是他的世界,他們的世界是一個充滿着愛的永恒的世界……" 在他病重期間,他無論如何不肯離開放着許氏骨灰的卧室,并且已親筆拟好與許氏合葬的碑文:"德清俞平伯,杭州許寶馴合葬之墓。
"這些是出于家人預料之外的,正當全家為碑文發愁時,韋柰無意中尋到俞先生這份愛情的"墓志銘",他們的故事,真可謂是愛情中的經典了。
人緣 俞平伯天性率直、善良,他不僅用筆關注生活的底層、珍愛友人的情誼,而且用生命親曆了廣泛友愛中的每一個生動的細節。
據韋柰回憶,1966年"抄家"後不久,他在單位裡作為"反動學術權威",首批被揪了出來,他每天都必須到單位聽報告。
那時"大串連"轟轟烈烈,公交不堪重負,年近七旬的他每天要擠公共汽車無疑是件痛苦的事。
一次,俞平伯無意中結識了與自己年齡相仿的三輪車夫老錢頭。
當時老錢頭帶着紅衛兵的袖套,在蹬三輪的行列
與俞平伯生活了42個春秋的外孫韋柰教授在回憶外公晚年凄涼的生活境況時,年過半百的他哽噎着,讓傷痛的眼淚又回到了内心…… 情緣 1917年,俞平伯18歲娶了舅父許引之的女兒許寶馴為妻,這對姑表親相伴60多個春秋,他倆的感情已被文壇傳為佳話。
據韋柰說,俞家和許家在浙江都是大戶,到俞平伯這一代已是三代姻緣。
也許是家世和自身太過親近,他們的愛情真正演繹了世紀絕唱。
自結婚後他們就不曾有過長時間的分離,抗戰時期,北平淪陷,日本人曾多次希望俞平伯能與他們合作,都遭到拒絕,若不是他的老師周作人從中周旋,他可能要進班房。
那時家裡非常清苦,上有老下有小,若為日本人做事,收入會相當可觀,日子一定好過些,但他沒有。
妻子許寶馴深深理解丈夫的愛國之情,她挑起了家裡所有的活。
結婚三年後,俞平伯自費赴英國留學,誰知去了沒多久就回國,有人說,他穿不慣洋衣服,吃不慣洋飯;還有人說是丢不下夫人。
大多數人都堅信後者,因而此事曾一時傳為美談。
60年代末,俞平伯被下放河南,原本夫人是可以不去的。
但當許寶馴得知這突來的消息後,二話沒說,收拾起行囊就随夫君而去,沒有絲毫猶豫。
1974年,許寶馴得了一種奇怪的病,因此病發展态勢較慢,大家都沒重視,直到1976年3月,許寶馴才遵醫囑住院治療。
俞平伯因行動不便,不能常去醫院探望,便書信往來,從3月中旬到4月不足一個月的時間,俞平伯竟寫了22封信,他的信多是詢問、關心,更多的是悄悄話:"本不拟作長書,日半夜裡夢醒之間得詩二句,另紙寫奉。
我生平送你的詩不少,卻說不出我二人的感情之實況,因之我總不惬意,詩稿或有或否也毫不在乎。
這兩句用你的口吻來描寫我,把我寫像了(我想是非常像,你道如何?)。
就把雙感情也表現出來了。
近雖常和聖陶通信,卻不敢寫給他看,怕他笑。
隻可寫給您看看,原箋請為保存。
上面的款識,似青年時所寫,然已八旬矣……" 1982年2月7日就在妻子去世的前一天,俞平伯展開日記,詳細記錄了許氏生病的全過程。
妻子死時,他就睡在她的身邊,深切地感受了在生死之間的痛苦與幸福。
妻子的死對俞平伯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
韋柰回憶說:"自外祖母離開外公後,他變得寡言少語多了,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是把自己關在卧房裡,因為那裡放着我外祖母的骨灰。
我相信,在那裡自有他的,一個旁人無法涉足的天地,那是他的世界,他們的世界是一個充滿着愛的永恒的世界……" 在他病重期間,他無論如何不肯離開放着許氏骨灰的卧室,并且已親筆拟好與許氏合葬的碑文:"德清俞平伯,杭州許寶馴合葬之墓。
"這些是出于家人預料之外的,正當全家為碑文發愁時,韋柰無意中尋到俞先生這份愛情的"墓志銘",他們的故事,真可謂是愛情中的經典了。
人緣 俞平伯天性率直、善良,他不僅用筆關注生活的底層、珍愛友人的情誼,而且用生命親曆了廣泛友愛中的每一個生動的細節。
據韋柰回憶,1966年"抄家"後不久,他在單位裡作為"反動學術權威",首批被揪了出來,他每天都必須到單位聽報告。
那時"大串連"轟轟烈烈,公交不堪重負,年近七旬的他每天要擠公共汽車無疑是件痛苦的事。
一次,俞平伯無意中結識了與自己年齡相仿的三輪車夫老錢頭。
當時老錢頭帶着紅衛兵的袖套,在蹬三輪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