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胙、茄鲞
關燈
小
中
大
二名均見本書第四十一回。
有正本作“茄胙”,八十回校本從之,其他各本大都作“茄鲞”。
事隔三十年,當時取舍之故已不甚記得,大緻如下。
小說上的食品不必真能吃,針線也不必真做,亦隻點綴家常,捃摭豪華耳。
話雖如此,但如三十六回說“白绫紅裹的兜肚”已成合(音葛)好了,怎能再刺?(音戚)“寶钗隻剛做了一兩個花瓣”,難道連裡子一塊兒紮麼?此種疵累,前人已言之,固無傷大雅,若切近事實,自然更好。
做法各異幹濕有别 茄胙、茄鲞不僅名字不同,做法亦異,有幹濕之别。
依脂批與通行本,茄鲞是濕的,如說“用雞湯煨幹,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即使“盛在瓷罐子封嚴”亦不似今之罐頭,日久豈不渥(北音)壞了?自不如有正本(亦脂批之一)茄胙的制法,曬幹了“必定曬脆了,盛在磁罐子封嚴了”之為妥當。
是書描繪多在虛實之間,這裡取其較符事實者,亦未脫拘滞之見。
亦姑妄言之耳。
近得語言研究所丁聲樹先生來信,題一月十六日,至四月初方從文學所轉到。
書中提起這問題,遂破甑再拾,寫為短篇以志君惠。
其第一書,lù@⑦其說茄胙(zhǎ@⑧)之一節:“茄胙也叫茄子zhǎ@⑧,是現在許多地區常用的食品。
做法和鳳姐說的大同,當然不是用那麼華貴的調料,而是一般人家都可以常做的。
” 書中又提到《紅樓夢》上的問題(詳下)。
我覆信詢茄zhǎ@⑧之詳,他于四月十日覆書雲: 茄子、扁豆、豇豆、酸菜、辣椒zhǎ@⑧等,廣泛流行于湖北、湖南、貴州、四川、雲南各省。
茄zhǎ@⑧尤為常見,據說昆明市上醬菜園中,今天還有出售茄zhǎ@⑧的(文字可能不用zhǎ@⑧字)。
一般地講,普通人家自制居多。
茄zhǎ@⑧做法确實與正本鳳姐口中所說相似。
茄子預先切成細絲曬幹,拌上米粉、調料、鹽末之後(當然不會有什麼雞絲雞湯等等),長期貯藏在一個菜壇子裡。
食用從中取出若幹蒸之即可。
語甚明确,自屬可信。
有正本之作茄胙近于寫實,固較各本……。
既通行于西南,北人不知,視為新奇,亦不足怪也。
文字亦有異同 但并不止蔬菜作法,且有文字的異同。
丁君專攻語文,原作為《紅樓夢》版本一問題而提出的。
更錄其第一書之關于茄鲞者:“鲞似當作鲞,與zhǎ@⑧同字,集韻同在上聲馬韻,音側下切,今普通話讀zhǎ@⑧。
有正本的‘胙’,應讀為‘zhǎ@⑧’,與脂本的鲞是一字異體。
” 他從《紅樓夢》的兩種本子來談文字的異同,意甚新穎。
先說‘胙’、‘zhǎ@⑧’。
比較簡單,其音為‘側下’zhǎ@⑧,‘zhǎ@⑧’正體,‘胙’别字,現在醬園不知寫甚字,如丁君所雲。
按《字典》zhǎ@⑧訓藏魚,與鲞同。
‘鲞’從差聲是古字,胙肉之胙是借字。
我前校本從有正本作‘茄
有正本作“茄胙”,八十回校本從之,其他各本大都作“茄鲞”。
事隔三十年,當時取舍之故已不甚記得,大緻如下。
小說上的食品不必真能吃,針線也不必真做,亦隻點綴家常,捃摭豪華耳。
話雖如此,但如三十六回說“白绫紅裹的兜肚”已成合(音葛)好了,怎能再刺?(音戚)“寶钗隻剛做了一兩個花瓣”,難道連裡子一塊兒紮麼?此種疵累,前人已言之,固無傷大雅,若切近事實,自然更好。
做法各異幹濕有别 茄胙、茄鲞不僅名字不同,做法亦異,有幹濕之别。
依脂批與通行本,茄鲞是濕的,如說“用雞湯煨幹,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即使“盛在瓷罐子封嚴”亦不似今之罐頭,日久豈不渥(北音)壞了?自不如有正本(亦脂批之一)茄胙的制法,曬幹了“必定曬脆了,盛在磁罐子封嚴了”之為妥當。
是書描繪多在虛實之間,這裡取其較符事實者,亦未脫拘滞之見。
亦姑妄言之耳。
近得語言研究所丁聲樹先生來信,題一月十六日,至四月初方從文學所轉到。
書中提起這問題,遂破甑再拾,寫為短篇以志君惠。
其第一書,lù@⑦其說茄胙(zhǎ@⑧)之一節:“茄胙也叫茄子zhǎ@⑧,是現在許多地區常用的食品。
做法和鳳姐說的大同,當然不是用那麼華貴的調料,而是一般人家都可以常做的。
” 書中又提到《紅樓夢》上的問題(詳下)。
我覆信詢茄zhǎ@⑧之詳,他于四月十日覆書雲: 茄子、扁豆、豇豆、酸菜、辣椒zhǎ@⑧等,廣泛流行于湖北、湖南、貴州、四川、雲南各省。
茄zhǎ@⑧尤為常見,據說昆明市上醬菜園中,今天還有出售茄zhǎ@⑧的(文字可能不用zhǎ@⑧字)。
一般地講,普通人家自制居多。
茄zhǎ@⑧做法确實與正本鳳姐口中所說相似。
茄子預先切成細絲曬幹,拌上米粉、調料、鹽末之後(當然不會有什麼雞絲雞湯等等),長期貯藏在一個菜壇子裡。
食用從中取出若幹蒸之即可。
語甚明确,自屬可信。
有正本之作茄胙近于寫實,固較各本……。
既通行于西南,北人不知,視為新奇,亦不足怪也。
文字亦有異同 但并不止蔬菜作法,且有文字的異同。
丁君專攻語文,原作為《紅樓夢》版本一問題而提出的。
更錄其第一書之關于茄鲞者:“鲞似當作鲞,與zhǎ@⑧同字,集韻同在上聲馬韻,音側下切,今普通話讀zhǎ@⑧。
有正本的‘胙’,應讀為‘zhǎ@⑧’,與脂本的鲞是一字異體。
” 他從《紅樓夢》的兩種本子來談文字的異同,意甚新穎。
先說‘胙’、‘zhǎ@⑧’。
比較簡單,其音為‘側下’zhǎ@⑧,‘zhǎ@⑧’正體,‘胙’别字,現在醬園不知寫甚字,如丁君所雲。
按《字典》zhǎ@⑧訓藏魚,與鲞同。
‘鲞’從差聲是古字,胙肉之胙是借字。
我前校本從有正本作‘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