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回 秦王滅周遷九鼎廉頗敗燕殺二将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鄭安平以兵降魏,應侯範睢是個薦主,法當從坐①,于是席藁待罪②。
秦王曰:“任安平者,本出寡人之意,與丞相無幹。
”再三撫一慰,仍令複職。
群臣紛紛議論,秦王恐範睢心上不安,乃下令國中曰:“鄭安平有罪,族滅勿論。
如有再言其事者,即時斬首!”國人乃不敢複言。
秦王賜範睢食物,比常有加。
應侯甚不過意,欲說秦王滅周稱帝,以此媚之。
于是使張唐為大将,伐韓,欲先取陽城,以通三川之路。
再說楚考烈王聞信陵君大破秦軍,春申君黃歇無功,班師而還,歎曰:“平原‘合從’之謀,非妄言也!毖人恨不得信陵君為将,豈憂秦人哉!”春申君有慚色,進曰:“向者‘合從’之議,大王為長。
今秦兵新挫,其氣已奪。
大王誠發使約會列國,并力攻秦。
更說周王,奉以為主,挾天子以聲誅讨,五伯之功,不足道矣。
”楚王大喜,即遣使如周,以伐秦之謀,告赧王。
赧王已聞秦王欲通三川,意在伐周,今日伐秦,正合著《兵法》“先發制人”之語,如何不從?楚王乃與五國定從約,刻期大舉。
時周赧王一向微弱,雖居天子之位,徒守空名,不能号令。
韓、趙分周地為二,以雒邑之河南王城為西周,以鞏附成周為東周,使兩周公治之。
赧王自成周遷于王城,依西周公以居,拱手而已。
至是,欲發兵攻秦,命西周公簽丁為伍①,僅得五六千人,尚不能給車馬之費。
于是訪國中有錢富民,借貸以為軍資,與之立券,約以班師之日,将所得鹵獲,出息償還。
西周公自将其衆,屯于伊阙,以待諸侯之兵。
時韓方被兵,自顧不暇;趙初解圍,餘畏未息;齊與秦和好,不願同事;惟燕将樂閑,楚将景陽,二枝兵先到,俱列營觀望。
秦王聞各國人心不一,無進取之意,益發兵助張唐攻下陽城;别遣将軍嬴樛,耀兵十萬于函谷關之外。
燕、楚之兵,約屯三月有餘,見他兵不集,軍心懈怠,遂各班師。
西周公亦引兵歸。
赧王出兵一番,徒費無益。
富民俱執券索償,日攢聚宮門,嘩聲直達内寝。
赧王慚愧,無以應之,乃避于高台之上。
後人因名其台曰:“避債台。
” 卻說秦王聞燕、楚兵散,即命嬴樛與張唐合兵,取路陽城,以攻西周。
赧王兵糧兩缺,不能守禦,欲奔三晉。
西周公進曰:“昔太史儋言:‘周、秦五百歲而合,有伯王者出。
’今其時矣!秦有混一之勢,三晉不日亦為秦有,王不可以再辱。
不如捧土自歸,猶不失宋杞之封也。
”赧王無計可施,乃率群臣子侄,哭于文武之廟,三日,捧其所存輿圖,親詣秦軍投獻,願束身歸鹹陽。
嬴樛受其獻,共三十六城,戶三萬。
西周所屬地已盡,惟東周僅存。
嬴樛先使張唐護送赧王君臣子孫入秦奏捷,自引軍入雒陽城,經略①地界。
赧王谒見秦王,頓首謝罪。
秦王意憐之,以梁城封赧王,降為周公,比于附庸。
原日西周公降為家臣。
東周公貶爵為君,是為東周君。
赧王年老,往來周秦,不勝勞苦。
既至梁城,不逾月病死。
秦王命除其國。
又命嬴樛發雒陽丁壯,毀周宗廟,運其祭器,并要搬運九鼎,安放鹹陽。
周民不願役秦者,皆逃奔鞏城,依東周公以居。
亦見人心之不肯忘周矣! 将遷鼎之前一日,居民聞鼎中有哭泣之一聲。
及運至泗水,一鼎忽從舟中飛沉于水底,嬴樛使人沒水求之,不見有鼎,但見蒼龍一條,鱗鬣怒一張,頃刻波濤頓作,舟人恐懼,不敢觸之。
嬴樛是夜夢周武王坐于太廟,召樛至,責之曰:“汝何得遷吾重器,毀吾宗廟?”命左右鞭其背三百。
嬴樛夢覺,即患背疽②扶病遍秦,将八鼎獻上秦王,并奏明其狀。
秦王查閱所失之鼎,正豫州之鼎也。
秦王歎曰:“地皆入秦,鼎獨不附寡人乎?”欲多發卒徒,更往取之。
嬴樛谏曰:“此神物有靈,不可複取。
”秦王乃止。
嬴樛竟以疽死。
秦王以八鼎及祭器,陳列于秦太廟之中,郊祀上帝于雍州,布告列國,俱要朝貢稱賀,不來賓者伐之。
韓桓惠王首先入朝,稽首稱臣。
齊、楚、燕、趙皆遣國相入賀。
獨魏國使者,尚未見到。
秦王命河東守王稽,引兵襲魏。
王稽素與魏通,私受金錢,遂洩其事。
魏王懼,遣使謝罪,亦使太子增為質于秦,委國聽令。
自此六國,俱賓服于秦。
時秦昭襄王之五十二年也。
秦王究通魏之事,召王稽誅之。
範睢益不自安。
一日,秦王臨朝歎息。
範睢進曰:“臣聞‘主憂則臣辱,主辱則臣死。
’今大王臨朝而歎,由臣等不職①之故,不能為大王分憂。
臣敢請罪!”秦王
秦王曰:“任安平者,本出寡人之意,與丞相無幹。
”再三撫一慰,仍令複職。
群臣紛紛議論,秦王恐範睢心上不安,乃下令國中曰:“鄭安平有罪,族滅勿論。
如有再言其事者,即時斬首!”國人乃不敢複言。
秦王賜範睢食物,比常有加。
應侯甚不過意,欲說秦王滅周稱帝,以此媚之。
于是使張唐為大将,伐韓,欲先取陽城,以通三川之路。
再說楚考烈王聞信陵君大破秦軍,春申君黃歇無功,班師而還,歎曰:“平原‘合從’之謀,非妄言也!毖人恨不得信陵君為将,豈憂秦人哉!”春申君有慚色,進曰:“向者‘合從’之議,大王為長。
今秦兵新挫,其氣已奪。
大王誠發使約會列國,并力攻秦。
更說周王,奉以為主,挾天子以聲誅讨,五伯之功,不足道矣。
”楚王大喜,即遣使如周,以伐秦之謀,告赧王。
赧王已聞秦王欲通三川,意在伐周,今日伐秦,正合著《兵法》“先發制人”之語,如何不從?楚王乃與五國定從約,刻期大舉。
時周赧王一向微弱,雖居天子之位,徒守空名,不能号令。
韓、趙分周地為二,以雒邑之河南王城為西周,以鞏附成周為東周,使兩周公治之。
赧王自成周遷于王城,依西周公以居,拱手而已。
至是,欲發兵攻秦,命西周公簽丁為伍①,僅得五六千人,尚不能給車馬之費。
于是訪國中有錢富民,借貸以為軍資,與之立券,約以班師之日,将所得鹵獲,出息償還。
西周公自将其衆,屯于伊阙,以待諸侯之兵。
時韓方被兵,自顧不暇;趙初解圍,餘畏未息;齊與秦和好,不願同事;惟燕将樂閑,楚将景陽,二枝兵先到,俱列營觀望。
秦王聞各國人心不一,無進取之意,益發兵助張唐攻下陽城;别遣将軍嬴樛,耀兵十萬于函谷關之外。
燕、楚之兵,約屯三月有餘,見他兵不集,軍心懈怠,遂各班師。
西周公亦引兵歸。
赧王出兵一番,徒費無益。
富民俱執券索償,日攢聚宮門,嘩聲直達内寝。
赧王慚愧,無以應之,乃避于高台之上。
後人因名其台曰:“避債台。
” 卻說秦王聞燕、楚兵散,即命嬴樛與張唐合兵,取路陽城,以攻西周。
赧王兵糧兩缺,不能守禦,欲奔三晉。
西周公進曰:“昔太史儋言:‘周、秦五百歲而合,有伯王者出。
’今其時矣!秦有混一之勢,三晉不日亦為秦有,王不可以再辱。
不如捧土自歸,猶不失宋杞之封也。
”赧王無計可施,乃率群臣子侄,哭于文武之廟,三日,捧其所存輿圖,親詣秦軍投獻,願束身歸鹹陽。
嬴樛受其獻,共三十六城,戶三萬。
西周所屬地已盡,惟東周僅存。
嬴樛先使張唐護送赧王君臣子孫入秦奏捷,自引軍入雒陽城,經略①地界。
赧王谒見秦王,頓首謝罪。
秦王意憐之,以梁城封赧王,降為周公,比于附庸。
原日西周公降為家臣。
東周公貶爵為君,是為東周君。
赧王年老,往來周秦,不勝勞苦。
既至梁城,不逾月病死。
秦王命除其國。
又命嬴樛發雒陽丁壯,毀周宗廟,運其祭器,并要搬運九鼎,安放鹹陽。
周民不願役秦者,皆逃奔鞏城,依東周公以居。
亦見人心之不肯忘周矣! 将遷鼎之前一日,居民聞鼎中有哭泣之一聲。
及運至泗水,一鼎忽從舟中飛沉于水底,嬴樛使人沒水求之,不見有鼎,但見蒼龍一條,鱗鬣怒一張,頃刻波濤頓作,舟人恐懼,不敢觸之。
嬴樛是夜夢周武王坐于太廟,召樛至,責之曰:“汝何得遷吾重器,毀吾宗廟?”命左右鞭其背三百。
嬴樛夢覺,即患背疽②扶病遍秦,将八鼎獻上秦王,并奏明其狀。
秦王查閱所失之鼎,正豫州之鼎也。
秦王歎曰:“地皆入秦,鼎獨不附寡人乎?”欲多發卒徒,更往取之。
嬴樛谏曰:“此神物有靈,不可複取。
”秦王乃止。
嬴樛竟以疽死。
秦王以八鼎及祭器,陳列于秦太廟之中,郊祀上帝于雍州,布告列國,俱要朝貢稱賀,不來賓者伐之。
韓桓惠王首先入朝,稽首稱臣。
齊、楚、燕、趙皆遣國相入賀。
獨魏國使者,尚未見到。
秦王命河東守王稽,引兵襲魏。
王稽素與魏通,私受金錢,遂洩其事。
魏王懼,遣使謝罪,亦使太子增為質于秦,委國聽令。
自此六國,俱賓服于秦。
時秦昭襄王之五十二年也。
秦王究通魏之事,召王稽誅之。
範睢益不自安。
一日,秦王臨朝歎息。
範睢進曰:“臣聞‘主憂則臣辱,主辱則臣死。
’今大王臨朝而歎,由臣等不職①之故,不能為大王分憂。
臣敢請罪!”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