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回 立新君華督行賂敗戎兵鄭忽辭婚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宋殇公與夷,自即位以來,屢屢用兵。
單說伐鄭,已是三次了。
隻為公子馮在鄭,故忌而伐之。
太宰華督素與公子馮有交,見殇公用兵于鄭,口中雖不敢谏阻,心上好生不樂。
孔父嘉是主兵之官,華督如何不怪他?每思尋端殺害,隻為他是殇公重用之人,掌握兵權,不敢動手。
自伐戴一出,全軍覆沒,孔父嘉隻身逃歸。
國人頗有怨言,盡說“宋君不恤百姓,輕師好戰,害得國中妻寡子孤,戶口耗減。
”華督又使心腹人于裡巷布散流言說:“屢次用兵,皆出孔司馬主意。
”國人信以為然,皆怨司馬。
華督正中其懷。
又聞說孔父嘉繼室魏氏,美豔非常,世無其比,隻恨不能一見。
忽一日魏氏歸甯,随外家①出郊省墓。
時值春月,柳色如煙,花光似錦,正士女踏青之候。
魏氏不合揭起車幰②,偷觑外邊光景。
華督正在郊外遊玩,蓦然相遇,詢知是孔司馬家眷,大驚曰:“世間有此尤物,名不虛傳矣!”日夜思想,魂魄俱銷。
“若後房得此一位美人,足夠下半世受用!除是殺其夫,方可以奪其妻。
”繇此害嘉之謀益決。
時周桓王十年春蒐①之期,孔父嘉簡閱車馬,号令頗嚴。
華督又使心腹人在軍中揚言:“司馬又将起兵伐鄭,昨日與太宰會議已定,所以今日治兵。
”軍士人人恐懼,三三兩兩,俱往太宰門上訴苦,求其進言于君,休動幹戈。
華督故意将門閉緊,但遣阍人于門隙中,以好言撫一慰。
軍士求見愈切,人越聚得多了,多有帶器械者。
看看天晚,不得見太宰,呐喊起來。
自古道:“聚人易,散人難。
”華督知軍心已變,衷甲②佩劍而出,傳命開門,教軍士立定,不許喧嘩。
自己當門而立,先将一番假慈悲的話,穩住衆心。
然後說:“孔司馬主張用兵,殃民毒衆。
主君偏于信任,不從吾谏。
三日之内,又要大舉伐鄭。
宋國百姓何罪,受此勞苦!”激得衆軍士咬牙切齒,聲聲叫:“殺!”華督假意解勸:“你們不可造次,若司馬聞知,奏知主公,一性一命難保!”衆軍士紛紛都道:“我們父子親戚,連歲争戰,死亡過半。
今又大舉出征,那鄭國将勇兵強,如何敵得他過?左右是死,不如殺卻此賊,與民除害,死而無怨!”華督又曰:“‘投鼠者當忌其器’。
司馬雖惡,實主公一寵一幸之臣,此事決不可行!”衆軍士曰:“若得太宰做主,便是那無道昏君,吾等也不怕他!”一頭說,一頭扯住華督袍袖不放。
齊曰:“願随太宰殺害民賊!”當下衆軍士幫助輿人,駕起車來。
華督被衆軍士簇擁登車,車中自有心腹緊随。
一路呼哨,直至孔司馬私宅,将宅子一團一團一圍住。
華督吩咐:“且不要聲張,待我叩門,于中取事。
” 其時黃昏将盡,孔父在内室飲酒,聞外面叩門聲急,使人傳問。
說是:“華太宰親自到門,有機密事相商。
”孔父嘉忙整衣冠,出堂迎接。
才啟大門,外邊一片聲呐喊,軍士蜂擁而入。
孔父嘉心慌,卻待轉步。
華督早已登堂,大叫:“害民賊在此,何不動手?”嘉未及開言,頭已落地。
華督自引心腹,直入内室,搶了魏氏,登車而去。
魏氏在車中計施,暗解束帶,自系其喉,比及到華氏之門,氣已絕矣。
華督歎息不已。
吩咐載去郊外藁①葬,嚴戒同行人從,不許宣揚其事。
嗟乎!不得一夕之歡,徒造萬劫之怨,豈不悔哉!衆軍士乘機将孔氏家私,擄掠罄盡。
孔父嘉止一子,名木金父,年尚幼,其家臣抱之奔魯。
後來以字為氏,曰孔氏。
孔聖仲尼,即其六世之孫也。
且說宋殇公聞司馬被殺,手足無措。
又聞華督同往,大怒,即遣人召之,欲正其罪。
華督稱疾不赴。
殇公傳令駕車,欲親臨孔父之喪。
華督聞之,急召軍正謂曰:“主公一寵一信司馬,汝所知也。
汝曹擅殺司馬,烏得無罪?先君穆公舍其子而立主公,主公以德為怨,任用司馬,伐鄭不休。
今司馬受戳,天理昭彰。
不若并行大事,迎立先君之子,轉禍為福,豈不美哉?”軍正曰:“太宰之言,正合衆意。
”于是号召軍士,齊伏孔氏之門,隻等宋公一到,鼓噪而起。
侍衛驚散,殇公遂死于亂軍之手。
華督聞報,衰服①而至,舉哀者再。
乃鳴鼓以聚群臣,胡亂将軍中一二人坐罪行誅,以掩衆目。
倡言:“先君之子馮,見在鄭國,人心不忘先君,合當迎立其子。
”百官唯唯而退。
華督遂遣使往鄭報喪,且迎公子馮。
一面将宋國寶庫中重器②行賂各國,告明立馮之故。
且說鄭莊公見了宋使,接了國書,已知來意。
便整備法駕,送公子馮歸宋為君。
公子馮臨行,泣拜于地曰:“馮之殘喘,皆君所留,幸而返國,得延先祀。
當世為陪臣,不敢貳心。
”莊公亦為嗚咽。
公子馮回宋,華督奉之為君,是為莊公。
華督仍為太宰,分賂各國,無不受納。
齊侯、魯侯、鄭伯同會于稷,以定宋公之位,使華督為相。
史官有詩歎曰: 春秋篡弑歎紛然,宋魯奇聞隻隔年。
列國若能辭賄賂,亂臣賊子豈安眠。
又有詩單說宋殇公背義忌馮,今日見弑,乃天也。
詩曰: 穆公讓國乃公心,可恨殇公反忌馮。
今日殇亡馮即位,九泉羞見父和兄。
單表齊僖公自會稷回來,中途接得警報:“今有北戎主,遣元帥大良小良,帥戎兵一萬,來犯齊界,已破祝阿,直攻曆下
單說伐鄭,已是三次了。
隻為公子馮在鄭,故忌而伐之。
太宰華督素與公子馮有交,見殇公用兵于鄭,口中雖不敢谏阻,心上好生不樂。
孔父嘉是主兵之官,華督如何不怪他?每思尋端殺害,隻為他是殇公重用之人,掌握兵權,不敢動手。
自伐戴一出,全軍覆沒,孔父嘉隻身逃歸。
國人頗有怨言,盡說“宋君不恤百姓,輕師好戰,害得國中妻寡子孤,戶口耗減。
”華督又使心腹人于裡巷布散流言說:“屢次用兵,皆出孔司馬主意。
”國人信以為然,皆怨司馬。
華督正中其懷。
又聞說孔父嘉繼室魏氏,美豔非常,世無其比,隻恨不能一見。
忽一日魏氏歸甯,随外家①出郊省墓。
時值春月,柳色如煙,花光似錦,正士女踏青之候。
魏氏不合揭起車幰②,偷觑外邊光景。
華督正在郊外遊玩,蓦然相遇,詢知是孔司馬家眷,大驚曰:“世間有此尤物,名不虛傳矣!”日夜思想,魂魄俱銷。
“若後房得此一位美人,足夠下半世受用!除是殺其夫,方可以奪其妻。
”繇此害嘉之謀益決。
時周桓王十年春蒐①之期,孔父嘉簡閱車馬,号令頗嚴。
華督又使心腹人在軍中揚言:“司馬又将起兵伐鄭,昨日與太宰會議已定,所以今日治兵。
”軍士人人恐懼,三三兩兩,俱往太宰門上訴苦,求其進言于君,休動幹戈。
華督故意将門閉緊,但遣阍人于門隙中,以好言撫一慰。
軍士求見愈切,人越聚得多了,多有帶器械者。
看看天晚,不得見太宰,呐喊起來。
自古道:“聚人易,散人難。
”華督知軍心已變,衷甲②佩劍而出,傳命開門,教軍士立定,不許喧嘩。
自己當門而立,先将一番假慈悲的話,穩住衆心。
然後說:“孔司馬主張用兵,殃民毒衆。
主君偏于信任,不從吾谏。
三日之内,又要大舉伐鄭。
宋國百姓何罪,受此勞苦!”激得衆軍士咬牙切齒,聲聲叫:“殺!”華督假意解勸:“你們不可造次,若司馬聞知,奏知主公,一性一命難保!”衆軍士紛紛都道:“我們父子親戚,連歲争戰,死亡過半。
今又大舉出征,那鄭國将勇兵強,如何敵得他過?左右是死,不如殺卻此賊,與民除害,死而無怨!”華督又曰:“‘投鼠者當忌其器’。
司馬雖惡,實主公一寵一幸之臣,此事決不可行!”衆軍士曰:“若得太宰做主,便是那無道昏君,吾等也不怕他!”一頭說,一頭扯住華督袍袖不放。
齊曰:“願随太宰殺害民賊!”當下衆軍士幫助輿人,駕起車來。
華督被衆軍士簇擁登車,車中自有心腹緊随。
一路呼哨,直至孔司馬私宅,将宅子一團一團一圍住。
華督吩咐:“且不要聲張,待我叩門,于中取事。
” 其時黃昏将盡,孔父在内室飲酒,聞外面叩門聲急,使人傳問。
說是:“華太宰親自到門,有機密事相商。
”孔父嘉忙整衣冠,出堂迎接。
才啟大門,外邊一片聲呐喊,軍士蜂擁而入。
孔父嘉心慌,卻待轉步。
華督早已登堂,大叫:“害民賊在此,何不動手?”嘉未及開言,頭已落地。
華督自引心腹,直入内室,搶了魏氏,登車而去。
魏氏在車中計施,暗解束帶,自系其喉,比及到華氏之門,氣已絕矣。
華督歎息不已。
吩咐載去郊外藁①葬,嚴戒同行人從,不許宣揚其事。
嗟乎!不得一夕之歡,徒造萬劫之怨,豈不悔哉!衆軍士乘機将孔氏家私,擄掠罄盡。
孔父嘉止一子,名木金父,年尚幼,其家臣抱之奔魯。
後來以字為氏,曰孔氏。
孔聖仲尼,即其六世之孫也。
且說宋殇公聞司馬被殺,手足無措。
又聞華督同往,大怒,即遣人召之,欲正其罪。
華督稱疾不赴。
殇公傳令駕車,欲親臨孔父之喪。
華督聞之,急召軍正謂曰:“主公一寵一信司馬,汝所知也。
汝曹擅殺司馬,烏得無罪?先君穆公舍其子而立主公,主公以德為怨,任用司馬,伐鄭不休。
今司馬受戳,天理昭彰。
不若并行大事,迎立先君之子,轉禍為福,豈不美哉?”軍正曰:“太宰之言,正合衆意。
”于是号召軍士,齊伏孔氏之門,隻等宋公一到,鼓噪而起。
侍衛驚散,殇公遂死于亂軍之手。
華督聞報,衰服①而至,舉哀者再。
乃鳴鼓以聚群臣,胡亂将軍中一二人坐罪行誅,以掩衆目。
倡言:“先君之子馮,見在鄭國,人心不忘先君,合當迎立其子。
”百官唯唯而退。
華督遂遣使往鄭報喪,且迎公子馮。
一面将宋國寶庫中重器②行賂各國,告明立馮之故。
且說鄭莊公見了宋使,接了國書,已知來意。
便整備法駕,送公子馮歸宋為君。
公子馮臨行,泣拜于地曰:“馮之殘喘,皆君所留,幸而返國,得延先祀。
當世為陪臣,不敢貳心。
”莊公亦為嗚咽。
公子馮回宋,華督奉之為君,是為莊公。
華督仍為太宰,分賂各國,無不受納。
齊侯、魯侯、鄭伯同會于稷,以定宋公之位,使華督為相。
史官有詩歎曰: 春秋篡弑歎紛然,宋魯奇聞隻隔年。
列國若能辭賄賂,亂臣賊子豈安眠。
又有詩單說宋殇公背義忌馮,今日見弑,乃天也。
詩曰: 穆公讓國乃公心,可恨殇公反忌馮。
今日殇亡馮即位,九泉羞見父和兄。
單表齊僖公自會稷回來,中途接得警報:“今有北戎主,遣元帥大良小良,帥戎兵一萬,來犯齊界,已破祝阿,直攻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