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海中古玉(下)

關燈
“掰武”見大金牙要盤道,雖然心裡不以為然,卻隻好洗耳恭聽,隻聽大金牙邊喝啤酒邊雲山霧罩地給他一通高論,在商周戰國年間,民間根本不允許買賣玉件,因為那時候玉器都是特權階級專用物品,象征着身份和地位,所以那會兒倒鬥的手藝人去倒鬥摸金,往往都不取明器中的玉件,而專摸真金白銀,有些考古學者去到古墓,發現墓主身上的金縷玉衣都被拆散了,價值連城的玉片扔滿一地,玉片上的金絲卻被倒鬥之輩抽剝倒走了,這就是因為那時候社會大環境不允許玉石流通,誰要是敢在街上賣玉,那簡直等于自己去衙門自首。

     可咱們所處的時代卻不同了,在潘家園就能經常見到古玉,這些古玉的來源大多是墓中明器,墓中環境不同于人間,造成這些古玉大多有浸,古墓裡面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都有,有在墓裡放石灰積細沙的,也有灌水銀的,積石是為了加固,積沙是為了防盜,正因為有了這些雜七雜八的東西、再加上古墓所在的地下環境侵蝕,所以這些明器大多帶“沁”,也有稱其為“浸”的,差不多都是一個意思。

     這玉沁的顔色五花八門,一般都按顔色區分,黃色的在陝西内蒙比較多見,是土沁,灰色的石灰沁,白色的為水沁,黑色的在明器中最多,是水銀斑,也稱“朱砂沁”或“辰州沁”,紫色的則是死人腐爛漚浸出的屍血沁,綠色的是與銅器相近而産生的銅沁,而有玉石之本色也有黑、碧、青、黃、黑、白等顔色,其中尤以白色為貴。

     古人以玉比德,說明聖和人性相通,可帶腐沁之玉,卻是不宜近人,這些海裡的青頭,确實是很值錢的古玉,奈何都為海水腥膩之物沉浸,全是海腥鹽鹵包裹,而且已浸入玉髓,觀之好似頑石,懂行的覺得可惜,不懂行的覺得是假貨,唯一的辦法是找人來盤玉。

    咱要想盤活古玉,使其玉性與沁色相映成趣,那得花多大的成本?大盤這種古玉必找處女,最好是十八九的大姑娘,長得不好還不行,不是大家閨秀也不好,必須讓她把古玉貼肉而藏,一年到頭寸步不離,用個兩三年能盤回一塊就不錯了。

    可咱上哪找那麼多大姑娘去?要真有錢雇那麼多如花似玉的大姑娘來盤玉,那咱爺們兒還用得着千裡奔波淘換這麼多爛石頭回去嗎?而且大姑娘找多了,咱這生活作風問題也說不清楚了。

    家裡的老婆該不願意了,所以說這批青頭燙手,弄回北京也不一定能立即出手,還不知道要在手裡砸多久呢。

     海中古玉難盤,這隻是其一,還有更要命的,其實嗜好古物的收藏家,也許不會在乎沁色如何,他們收了去是自己找人來盤,古玉斑色深厚,老沁年愈久色愈暗,一輕盤出,各種形色必露其精彩,妙處無窮無盡,展現出古香異彩,勘稱奇絕。

     但既然玉能比人,人分三六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