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陳可常端陽仙化
關燈
小
中
大
利名門路兩無憑,百歲風前短焰燈。
隻恐為僧僧不了,為增得了盡輸僧。
話說大宋高宗紹興年間,溫州府樂清縣,有一秀才,姓陳,名義,字可常,年方二十四歲。
生得眉目清秀,且是聰明,無書不讀,無史不通。
紹興年間,三舉不第,就于臨安府衆安橋命鋪,算看本身造物。
那先生言:“命有華蓋,卻無官星,隻好出家。
”陳秀才自小聽得母親說,生下他時,夢見一尊金身羅漢投懷。
今日功名蹭蹬之際,又聞星家此言,忿一口氣,回店歇了一夜,早起算還了房宿錢,雇人挑了行李,徑來靈隐寺投奔印鐵牛長老出家,做了行者。
這個長老,博通經典,座下有十個侍者,号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皆讀書聰明。
陳可常在長老座下做了第二位侍者。
紹興十一年間,高宗皇帝母舅吳七郡王,時遇五月初四日,府中裹粽子。
當下郡王鈞旨分付都管:“明日要去靈隐寺齋僧,可打點供食齊備。
”都管領鈞旨,自去關支銀兩,買辦什物,打點完備,至次日早飯後,郡王點看什物。
上轎,帶了都管、幹辦、虞候、押番一幹人等,出了錢塘門,過了石涵橋、大佛頭,徑到西山靈隐寺。
先有報帖報知,長老引衆僧鳴鐘擂鼓,接郡王上殿燒香,請至方丈坐下。
長老引衆僧參拜獻茶,分立兩傍。
郡王說:“每年五月重五,入寺齋僧解粽,今日依例布施。
”院子擡供食獻佛,大盤托出粽子,各房都要散到。
郡王閑步廊下,見壁上有詩四句: 齊國曾生一孟嘗,晉朝鎮惡又高強。
五行偏我遭時蹇,欲向星家問短長。
郡王見詩道:“此詩有怨望之意,不知何人所作?”回至方丈,長老設宴管待。
郡王問:“長老,你寺中有何人能作得好詩?”長老:“覆恩王,敝寺僧多,座下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侍者,皆能作詩。
”郡王說:“與我喚來!”長老:“覆恩工,止有兩個在敝寺,這八個教去各莊上去了。
”隻見甲乙二侍者,到郡王面前。
郡王叫甲侍者:“你可作詩一首。
”甲侍者禀乞題目,郡王教就将粽子為題。
甲侍者作詩曰: 四角尖尖草縛腰,浪蕩鍋中走一遭。
若還撞見唐三藏,将來剝得赤條條。
郡玉聽罷,大笑道:“好詩,卻少文采。
”再喚乙侍者作詩。
乙侍者問訊了,乞題目,也教将粽子為題。
作詩曰: 香粽年年祭屈原,齋僧今日結良緣。
滿堂供盡知多少,生死工夫那個先? 郡王聽罷大喜道:“好詩!”問乙侍者:“廊下壁問詩,是你作的?”乙侍者:“覆恩王,是侍者做的。
”郡王道:“既是你做的,你且解與我知道。
”乙侍者道:“齊國有個孟嘗君,養三千客,他是五月五日午時生。
晉國有個大将王鎮惡,此人也是五月五日午時生。
小侍者也是五月五日午時生。
卻受此窮苦,以此做下四句自歎。
”郡王問:“你是何處人氏?”侍者答道:“小侍者溫州府樂清縣人氏,姓陳名義,字可常。
”郡王見侍者言語清亮,人才出衆,意欲擡舉他。
當日就差押番,去臨安府僧錄司讨一道度牒,将乙侍者剃度為僧,就用他表字可常,為佛門中法号,就作郡王府内門僧。
郡王至晚回府,不在話下。
光陰似箭,不覺又早一年。
至五月五日,郡王又去靈隐寺齋憎。
長老引可常并衆僧接入方丈,少不得安辦齋供,款待郡王。
坐問叫可常到面前道:“你做一篇詞,要見你本身故事。
”可常問訊了,口念一詞名《菩薩蠻》。
平生隻被今朝誤,今朝卻把平生樸。
重午一年期,齋憎隻待時。
主人恩義重,兩載蒙恩寵。
清淨得為憎,幽閉度此生。
郡工大喜,盡醉回府,将可常帶回見兩國夫人說:“這個和尚是溫州人氏,姓陳名義,三舉下第,因此棄俗出家,在靈隐寺做侍者。
我見他作得好詩,就剃度他為門憎,法号可常。
如今一年了,今日帶口府來,參拜夫人。
”夫人見說,十分歡喜,又見可常聰明樸實,一府中人都歡喜。
郡王與夫人解粽,就将一個與可常,教做“粽子詞”,還要《菩薩蠻》。
可常問訊了,乞紙筆寫出一詞來: 包中香黍分邊角,彩絲剪就交絨索。
樽俎泛葛蒲,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義重,對景承歡寵。
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郡王見了大喜,傳旨喚出新荷姐,就教他唱可常這同。
那新荷姐生得眉長眼細,面白唇紅,舉止輕盈。
手拿象闆,立于筵前,唱起繞梁之聲。
衆皆喝采。
郡王又教可常做新
隻恐為僧僧不了,為增得了盡輸僧。
話說大宋高宗紹興年間,溫州府樂清縣,有一秀才,姓陳,名義,字可常,年方二十四歲。
生得眉目清秀,且是聰明,無書不讀,無史不通。
紹興年間,三舉不第,就于臨安府衆安橋命鋪,算看本身造物。
那先生言:“命有華蓋,卻無官星,隻好出家。
”陳秀才自小聽得母親說,生下他時,夢見一尊金身羅漢投懷。
今日功名蹭蹬之際,又聞星家此言,忿一口氣,回店歇了一夜,早起算還了房宿錢,雇人挑了行李,徑來靈隐寺投奔印鐵牛長老出家,做了行者。
這個長老,博通經典,座下有十個侍者,号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皆讀書聰明。
陳可常在長老座下做了第二位侍者。
紹興十一年間,高宗皇帝母舅吳七郡王,時遇五月初四日,府中裹粽子。
當下郡王鈞旨分付都管:“明日要去靈隐寺齋僧,可打點供食齊備。
”都管領鈞旨,自去關支銀兩,買辦什物,打點完備,至次日早飯後,郡王點看什物。
上轎,帶了都管、幹辦、虞候、押番一幹人等,出了錢塘門,過了石涵橋、大佛頭,徑到西山靈隐寺。
先有報帖報知,長老引衆僧鳴鐘擂鼓,接郡王上殿燒香,請至方丈坐下。
長老引衆僧參拜獻茶,分立兩傍。
郡王說:“每年五月重五,入寺齋僧解粽,今日依例布施。
”院子擡供食獻佛,大盤托出粽子,各房都要散到。
郡王閑步廊下,見壁上有詩四句: 齊國曾生一孟嘗,晉朝鎮惡又高強。
五行偏我遭時蹇,欲向星家問短長。
郡王見詩道:“此詩有怨望之意,不知何人所作?”回至方丈,長老設宴管待。
郡王問:“長老,你寺中有何人能作得好詩?”長老:“覆恩王,敝寺僧多,座下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侍者,皆能作詩。
”郡王說:“與我喚來!”長老:“覆恩工,止有兩個在敝寺,這八個教去各莊上去了。
”隻見甲乙二侍者,到郡王面前。
郡王叫甲侍者:“你可作詩一首。
”甲侍者禀乞題目,郡王教就将粽子為題。
甲侍者作詩曰: 四角尖尖草縛腰,浪蕩鍋中走一遭。
若還撞見唐三藏,将來剝得赤條條。
郡玉聽罷,大笑道:“好詩,卻少文采。
”再喚乙侍者作詩。
乙侍者問訊了,乞題目,也教将粽子為題。
作詩曰: 香粽年年祭屈原,齋僧今日結良緣。
滿堂供盡知多少,生死工夫那個先? 郡王聽罷大喜道:“好詩!”問乙侍者:“廊下壁問詩,是你作的?”乙侍者:“覆恩王,是侍者做的。
”郡王道:“既是你做的,你且解與我知道。
”乙侍者道:“齊國有個孟嘗君,養三千客,他是五月五日午時生。
晉國有個大将王鎮惡,此人也是五月五日午時生。
小侍者也是五月五日午時生。
卻受此窮苦,以此做下四句自歎。
”郡王問:“你是何處人氏?”侍者答道:“小侍者溫州府樂清縣人氏,姓陳名義,字可常。
”郡王見侍者言語清亮,人才出衆,意欲擡舉他。
當日就差押番,去臨安府僧錄司讨一道度牒,将乙侍者剃度為僧,就用他表字可常,為佛門中法号,就作郡王府内門僧。
郡王至晚回府,不在話下。
光陰似箭,不覺又早一年。
至五月五日,郡王又去靈隐寺齋憎。
長老引可常并衆僧接入方丈,少不得安辦齋供,款待郡王。
坐問叫可常到面前道:“你做一篇詞,要見你本身故事。
”可常問訊了,口念一詞名《菩薩蠻》。
平生隻被今朝誤,今朝卻把平生樸。
重午一年期,齋憎隻待時。
主人恩義重,兩載蒙恩寵。
清淨得為憎,幽閉度此生。
郡工大喜,盡醉回府,将可常帶回見兩國夫人說:“這個和尚是溫州人氏,姓陳名義,三舉下第,因此棄俗出家,在靈隐寺做侍者。
我見他作得好詩,就剃度他為門憎,法号可常。
如今一年了,今日帶口府來,參拜夫人。
”夫人見說,十分歡喜,又見可常聰明樸實,一府中人都歡喜。
郡王與夫人解粽,就将一個與可常,教做“粽子詞”,還要《菩薩蠻》。
可常問訊了,乞紙筆寫出一詞來: 包中香黍分邊角,彩絲剪就交絨索。
樽俎泛葛蒲,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義重,對景承歡寵。
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郡王見了大喜,傳旨喚出新荷姐,就教他唱可常這同。
那新荷姐生得眉長眼細,面白唇紅,舉止輕盈。
手拿象闆,立于筵前,唱起繞梁之聲。
衆皆喝采。
郡王又教可常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