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書千滴淚

關燈
千,垂手立在門旁,替良大少爺請了姑娘的安。

    然後卷起馬蹄袖子,彎轉腰,從懷中取出書信:“這是大少爺親筆信。

    ”說罷,雙手遞給紫鵑,紫鵑雙手捧過來送給黛玉。

     黛玉把書信接到手,且不去看,先問起家事來:“大爺好嗎?” “大爺很好!” “家中事情可好?” “家中一切都很好!” 又問:“大爺是幾時動身的?幾時到京?” 林元道:“小的臨起身時,大爺吩咐說他在一個月内起身,至于這到京的時間,小的還拿不準。

    ” 黛玉又問:“有給這裡大老爺和二老爺的信嗎?” 林元回道:“已經投了,當面請過安,政老爺吩咐小的到姑娘這裡來。

    同來的還有十幾個家人,因為牲口車輛多,都投在店裡,小的先帶着他們的手本來請安。

    ”說着,便将手本遞交紫鵑。

    紫鵑接過來放在桌上。

     黛玉道:“你老人家也乏了,歇着吧!” 林元道:“小的明兒個還要上來回話,還有事要請示姑娘的吩咐。

    ” 黛玉道:“曉得了,先歇着去吧!” 林元應了一個“是”字,慢慢地退出來。

     林元去後,黛玉這才拆開家書來看。

     林黛玉接到哥哥林良玉的家書,十分歡喜。

    林元出去之後,她便坐下來拆信,晴雯忙剪亮了燈燭,把高檠燈移近黛玉身前。

    紫鵑卻吩咐小丫頭們,把玻璃罩燈、壁燈、吊燈全點亮了——霎時間,潇湘館像節日似的,燈火輝煌。

    黛玉的心頭,也霎時亮了,多年郁悶的心胸,敞開了,亮堂了。

    她暗自感謝紫鵑:“多謝君心知我心,此時不亮何時亮!” 黛玉正要看信,心頭不知怎麼就跳起來;心一跳,指頭顫抖得拿不住這封信,淚珠兒簌簌地滾落下來。

     原來黛玉的父親林如海,是金陵望族,嫡親兄弟兩人。

    哥哥是林如海,弟弟是林如嶽。

    林如嶽的夫人是南安郡王的表妹龍氏,生下良玉後因失火而亡。

    當時正值賈夫人頭胎生子夭折,就抱了良玉來親自撫養。

    直到良玉五歲上才生黛玉。

    林如海夫妻過亡後,黛玉被接到賈府,良玉承襲長房,這林良玉便成為林如海的承嗣人。

    林良玉決心繼承伯父的遺志,成就功名,重振家業。

    在揚州苦讀十年,不肯娶妻,将一切家務分派給林元管理。

    這林元,為人忠直能幹,一面料理地畝糧食,一面在外路經商,又在鹽務裡經營官鹽、官運,十幾年間,把林府興隆起來,竟有了八萬八千八百萬兩的财産。

    良玉不忘伯父伯母撫養之恩,發誓要把這全份兒家産統交給妹妹黛玉,以報答林如海夫妻的深恩大德,告慰他們在天之靈。

    黛玉之死,賈政愧疚在心,一直沒有發喪,也沒告訴過林良玉,隻說是要等待送黛玉靈柩回蘇州時,再去說明一切,可是老太太留給外孫女送靈柩的五百兩銀子,早已被王夫人挪用了。

    林良玉中了舉人後,立即派林元進京買辦宅院,一則準備他參加春試,一則要把黛玉接到自己家中,把家産交給妹妹。

     黛玉手捧着家信,想起了父母之恩,想起了哥哥的情誼,也想起賈母“白疼了”的寄人籬下的滋味兒,不覺落下淚來。

     停了半響,又歎了幾聲,方才把書信拆開細看。

    看了就哭,哭着又看,也不知看了幾遍,哭過幾回。

     晴雯道:“為了這封信,天天盼着望着想着;信到了又這樣苦惱,真不知大爺來了還要怎樣呢!” 紫鵑道:“是呢,大爺寫這信時的心情,想來也是和姑娘一樣的,也是哭着寫着,姑娘若是疼大爺,就疼疼自己吧,還這麼傷心做什麼!” 黛玉看完了良玉哥哥的親筆信,又看了林元送上來的家人的手本,約有六十多人。

    從南方帶來的,除林元外,還有他的兩個跟班的,三喜兒和四喜兒,車夫張六兒和侍候衣食的慶兒,管家林福勝、李秉義和他倆的媳婦。

    餘下的賬房、買辦人等以及丫頭媳婦們,黛玉也未及細看。

    引起她注意的是,她壓根兒也沒想到,他們林家在京城裡還有兩家銀樓。

    一家是東大街的福源号銀樓,一家是西大街的寶豐号銀樓,兩處銀樓掌櫃的、外櫃、經紀各三、四人,夥計二三十人。

    她做夢也沒想到,林家的生意竟然做到京城了,心中格外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