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五

關燈
豈複有乏少耶。

    貴珰之濫于榷也。

    薮盜叢奸。

    不可向迩。

    差幸有浮慕于福田。

    而師受戴制台請。

    與為嬰兒。

    其應如響。

    于是稅使者窘于至期。

    迫不得所欲。

    而黃白之冶。

    受成有司。

    民不知有履尾之咥。

    白艚遺粟食民而騰粵籴。

    邦人患之。

    而戴公胤子。

    将歸溫陵。

    其行也。

    與白艚會。

    于時榷使有憾于将軍。

    則多族市井豪歡以媚竈。

    胄士之告急于師者再矣。

    師方安居。

    扉為之啟。

    從容谕衆。

    而欲得賤籴耶。

    今罪在大辟。

    籴雖賤。

    誰當食者。

    衆怒少怠。

    而急白榷使者出令。

    甯反側心。

    且明非胤子之過。

    匡圉阒然。

    蓋師輕身以先持戟。

    使師莅大鑒宗盟。

    而師脫載鬼之弧。

    納用缶之牖無烈俠氣。

    有烈俠功。

    所謂動刀甚微。

    謋然已解。

    進乎技矣。

    師毗尼純白。

    廉而不刿。

    門庭在雲栖紫柏之閑。

    德充之符。

    逅之而慢幢折。

    疑城頹。

    嗔劍堕。

    出要咨诹。

    不惜四楞着地。

    恻乎惟恐人之不有之也。

    蹤迹半天下。

    所至登羯摩之壇。

    升白椎之座。

    以數十會計。

    東齊南越。

    法化久湮。

    佛種幾斷。

    而自其得師也。

    若酰雞之睹天地。

    熏于二嚴。

    誓于九品。

    乃至盂蘭放生。

    諸白淨行。

    無冠笄童耄翕如也。

    别傳之宗。

    時複為利根者賈勇而齒牙無畏。

    投芥于針。

    使清涼之區。

    乃得遵 累朝憲章。

    弛于任土。

    而大木終其天年。

    為官家佛法僧物。

    寺主取大邑人。

    無災用脫桎梏。

    居然五天之郛一郏鄏矣。

     今上毓于青宮。

     诏戍士之老疾诖誤者。

    陳情而宥。

    師有二焉。

    首尾核奏。

    凡六年。

    乃聽自恣。

    而 慈聖之為 孝定也。

    臨于湘東。

    大作佛事。

    然後免妙喜之冠。

    反栖賢之圉。

    而師初行腳時。

    所銘一缽一衲。

    雖豐城之與延津弗若矣。

    師所莫逆。

    海内賢豪。

    無慮百數。

    而天随風負。

    則北之胡。

    南之戴為尤。

    湖東練若以曾儀部金簡。

    為三年淹。

    五乳十檀。

    則汪少司馬靜峰。

    執其牛耳。

    是時名刹之虛左者。

    桐鄉之浮渡以堂。

    金沙之東禅以構。

    其曰塵尾是瞻。

    武陵雲栖。

    則萃通國之歡。

    以請禅講勝流。

    刳心[目*匿]就。

    美盡東南。

    而竟為廬阜之岑寂所扄。

    已複為曹溪之讴吟所吸。

    人以為疲于津梁。

    而師固未嘗下台山之座也。

    縱其樂說無礙之辯。

    曲示單傳。

    而镕入一塵法界。

    似圭峰。

    解脫于文字般若。

    而多得世閑障難。

    似覺範。

    森羅萬行。

    以宗一心。

    而嚴無生往生之土。

    又似永明。

    雖正令寂寥。

    稍似婆心太熱。

    亦或觀時逗根。

    不忍法堂前草深一丈耳。

    先甲曰辛。

    以革其面。

    後甲曰丙。

    以蔚其文。

    二十年以來。

    飲光之華。

    往往于吳楚閑振其夕秀。

    瀹曹源者。

    豈曰無庸。

    師可報紫柏于淨土矣。

    書華嚴時。

    夢與登公谒清涼國師于金剛之窟。

    而慈氏法王。

    亦乘率陀樓閣。

    影現夢心。

    錫以策文曰。

    分别是識。

    不分别是智。

    依識染。

    依智淨。

    染有生死。

    淨無諸佛。

    佩斯印也。

    以遊世閑。

    所謂善能分别一切法。

    于第一義而不動。

    蓋師之所從來深遠矣。

    年譜之筆。

    絕于癸亥。

    而專以法施為心。

    六字其末後句也。

    前化及之三旬。

    遍謝申警。

    若将遠行。

    且各留楮墨為别衆以師眷眷法雲也。

    判袂玄圃。

    而小不豫矣。

    侍者以遺教請。

    至心念佛而外。

    無他囑也。

    初度欲臨。

    而張韶州奉紫叵羅衣為壽。

    清言浃日。

    歡若生平。

    日中而骊駒叱馭。

    日晡而白牛說駕矣。

    二時暖于頂。

    三日汗濡于鼻。

    睹貌如生。

    而遙燭其瑞相者。

    謂招提且火。

    最後供通曰。

    内外諸法。

    空洞一如。

    何去來之足問。

    然則參雲谷時。

    所睹三聖。

    對現色身。

    漚滅空澄。

    了無所得。

    永明有言。

    生則決定生。

    去則實不去。

    刹那際中。

    去齊而送者徙市。

    去越而慕者傾都。

    去震旦而哀者撼丘陵。

    榮者雕金石。

    如夢乍醒。

    不消一咄矣。

    緣熏習影。

    重重無盡。

    而出纏弟子曰。

    福善某某等。

    在纏弟子曰。

    即墨黃生納善某某等。

    五羊馮生昌曆某某等。

    服勤請事。

    助轉法輪。

    皆其盛者也。

    于師台山願文四攝衆中。

    固是恒河沙一數。

    而黃生剜臂為燈。

    以蕲反錫。

    痂瘢作大悲形。

    衣發皆具。

    首楞嚴觀。

    晝夜一蒲。

    勤勇坐脫。

    可謂奇中倍人。

    下逮餘小子賓。

    啖法乳于名字之初。

    灑心血于宰堵之後。

    雖步趨未也。

    共相與力。

    倘亦有不可思議者焉。

    師瑰意奇行。

    着于年譜。

    不可殚書。

    所著複有心經直說。

    圓覺經解。

    起信疏略。

    起信直解。

    百法規矩直解。

    性相通說。

    肇論注。

    八十八祖傳贊。

    方便語。

    參禅切要。

    觀老莊影響論。

    憨山緒言。

    夢遊集若幹卷。

    并行于世。

    銘曰。

     睹師舌相。

    渝三紀而不能挈其廣長。

    摸師眉毛。

    亘三旬而不能知其在亡。

    聽之以心兮。

    失颦呻之師子。

    遊之以目兮。

    得回旋之象王。

    其語無聲。

    其默孔揚。

    其形不疲。

    其神不傷。

    璞三刖而為玺。

    金百煉而彌剛。

    禮師塔也。

    皮相者以為化城之幻迹。

    而心服者以為寶所之慈航。

     賜進士出身左春坊。

    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讀。

    菩薩戒弟子皖舒廣瀹吳應賓頓首拜撰。

     大明海印憨山大師廬山五乳峰塔銘 我 神宗顯皇帝。

    握金輪以禦世。

    推 慈聖皇太後之志。

    崇奉三寶。

    以隆顧養。

     上春秋鼎盛。

    前星未耀。

     慈聖以為憂。

    建祈儲道場于五台山。

    妙峰登公。

    與憨山大師。

    實主其事。

     光宗貞皇帝。

    遂應期而生。

    于是二公名聞九重。

    如優昙缽華。

    應現天際。

    妙峰不出王舍城。

    大作佛事。

    而大師有雷陽之行。

    其機緣所至。

    橫見側出。

    固非凡情之可得而測也。

    大師之遷化于曹溪也。

    大宗伯宣化蕭公。

    親見其異。

    為餘道之。

    已而南海陳迪祥。

    以行狀來谒餘表塔。

    餘曰。

    有吾師宣化公在。

    他日請為第二碑。

    又明年乙醜。

    其弟子居廬山者曰福善。

    奉全身。

    歸五乳。

    而留爪發于曹溪。

    走書來告曰。

    大師東遊。

    得子而喜曰。

    刹竿不憂倒卻矣。

    燈[施-方+火]月落。

    晤言亹亹。

    所以付囑者甚至。

    塔前之銘。

    非子誰宜為。

    餘何敢複辭。

    謹按師諱德清。

    族蔡氏。

    全椒人也。

    父彥高。

    母洪氏。

    夢大士抱送而生。

    七歲。

    叔父死。

    屍于床。

    問母從何處去。

    即抱死生去來之疑。

    九歲。

    能誦普門品。

    年十二。

    辭親入報恩寺。

    依西林和尚。

    内江趙文肅公。

    摩其頂曰。

    兒他日人天師也。

    十九祝發。

    受具戒于無極某公。

    聽講華嚴玄談。

    至十玄門。

    海印森羅常住處。

    悟法界圓融無盡之旨。

    慕清涼之為人。

    字曰澄印。

    從雲谷會公縛禅于天界寺。

    發憤參究。

    疽發于背。

    禱護伽藍神。

    願誦華嚴十部。

    乞假三月以畢禅期。

    禱已熟寐。

    晨起而病良已。

    三月之内。

    恍在夢中。

    出行市中。

    俨如禅坐。

    不見市有一人也。

    雪浪恩公。

    長于師一歲。

    相依如無着天親。

    嘉靖丙寅。

    寺毀于火。

    誓相與畜德俟時。

    以期興複。

    師既巋然出世。

    而雪浪卒為大論師修治故塔。

    稍酬誓願焉。

    師嘗聽講于天界。

    廁溷清除。

    了無人迹。

    意主東淨者。

    非常人也。

    訪之。

    一黃面病僧。

    目光激射。

    遂與定參訪之約。

    質明則已行矣。

    即妙峰登公也。

    師以江南習氣軟暖。

    宜入冬冰夏雪。

    苦寒不可耐之地。

    以痛自摩厲。

    遂飄然北邁。

    天大雪。

    乞食廣陵市中曰。

    吾一缽足以輕萬鐘矣。

    抵京師。

    妙峰衣褐來訪。

    須發鬖[毯-炎+娑]。

    如河朔估客。

    師望其眸子識之。

    相視一笑。

    參遍融貞公。

    融無語。

    惟張目直視。

    又參笑岩。

    岩問何方來。

    曰南方來。

    岩曰。

    記得來時路否。

    曰。

    一過便休。

    岩曰。

    子卻來處分明。

    遊盤山至千像峰石室。

    見不語僧。

    遂相與樵汲度夏。

    時萬曆元年癸酉也。

    明年。

    偕妙峰結冬蒲坂。

    閱物不遷論。

    至梵志出家。

    頓了旋岚偃嶽之旨。

    作偈曰。

    死生晝夜。

    水流花謝。

    今日方知。

    鼻孔向下。

    峰一見遽問師何所得。

    師曰。

    夜來見河中兩鐵牛。

    相鬥入水去。

    至今絕消息。

    峰曰。

    且喜有住山本錢矣。

    遇牛山法光禅師。

    坐參請益。

    法光發音如天鼓。

    師深契之。

    送師遊五台詩雲。

    雪中師子騎來看。

    洞裡潛龍放去休。

    且曰。

    知此意否。

    要公不可捉死蛇耳。

    師居北台之龍門。

    老屋數椽。

    在萬山冰雪中。

    春夏之交。

    流澌沖擊。

    靜中如萬馬馳驟之聲。

    以問妙峰。

    峰舉古人三十年聞水聲。

    不轉意根。

    當證觀音圓通語。

    師然之。

    日尋緣溪橫彴。

    危坐其上。

    初則水聲宛然。

    久之忽然忘身。

    衆籁阒寂。

    水聲不複聒耳矣。

    一日粥罷經行。

    忽立定。

    光明如大圓鏡。

    山河大地。

    影現其中。

    既覺。

    身心湛然。

    了不可得。

    說偈以頌之。

    遊雁門。

    兵使胡君請賦詩。

    甫構思。

    詩句逼塞喉吻。

    從前記誦見聞。

    一瞬現前。

    渾身是口。

    不能盡吐。

    師曰。

    此法光所謂禅病也。

    惟睡熟可以消之。

    擁衲跏趺。

    一坐五晝夜。

    胡君撼之不動。

    鳴擊子數聲。

    乃出定。

    默坐卻觀。

    如出入息。

    住山行腳。

    皆夢中事。

    其樂無以喻也。

    還山。

    刺血書華嚴經。

    點筆念佛。

    不廢應對。

    口誦手畫。

    曆然分明。

    鄰僧異之。

    率徒衆來相嬲。

    已皆贊歎而去。

    嘗夢與妙峰夾侍清涼大師開示。

    初入法界圓融觀境。

    随所演說。

    其境即現。

    又夢登彌勒樓閣聞說法。

    曰。

    分别是識。

    無分别是智。

    依識染。

    依智淨。

    染有生死。

    淨無諸佛。

    自此識智之分。

    了然心目也。

    師既建祈儲道場。

    遂遠遁東海之牢山。

     慈聖命龍華寺僧瑞庵行求得之。

    遣使再征不能緻。

    賜内帑三千金。

    複固辭。

    使者不敢複命。

    師曰。

    古有矯诏赈饑之事。

    山東歲兇。

    以此廣 聖慈于饑民。

    不亦可乎。

    使者持赈籍還報。

     慈聖感歎。

    率阖宮布金造寺。

    賜額曰海印。

    師詣京謝恩。

    為報恩寺請藏。

     上命師赍送。

    因以便歸省父母。

    寺塔放光累日。

    迎經之日。

    光如浮橋北度。

    經在塔光中行也。

    師還。

    以報恩本末具奏。

    曰。

    願日減膳羞百金。

    十年工可舉也 慈聖許之。

    歲乙未。

    而黃冠之難作。

    師住山十三年。

    方便說法。

    東海彌離車地。

    鹹向三寶。

    而黃冠以侵占道院。

    飛章誣奏。

    有旨逮赴诏獄。

    先是 慈聖崇信佛乘。

    敕使四出。

    中人讒構。

    動以煩費為言。

     上弗問也。

    而其語頗聞于外庭。

    所司遂以師為奇貨。

    欲因以株連 慈聖左右。

    并按前後檀施。

    帑金以數十萬計。

    拷掠備至。

    師一無所言。

    己乃從容仰對曰。

    公欲某誣服易耳。

    獄成。

    将置 聖母何地乎。

    公所按數十萬在縣官锱铢耳。

     主上純孝。

    度不以锱铢故。

    傷 聖母心。

    獄成之後。

    懼無以謝 聖母。

    公窮竟此獄。

    将安歸乎。

    主者舌吐不能收。

    乃具獄上。

    所列惟赈饑三千金。

    有内庫籍可考。

     慈聖及 上皆大喜。

    坐私造寺院。

    遣戍雷州。

    非 上意也。

    達觀可公。

    急師之難。

    将走都門。

    遇于江上。

    師曰。

    君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