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三

關燈
就。

    中使回報以居山堅卧之志。

     聖意憐之。

    問無房舍。

    即發三千金。

    仍遣前使送至。

    以修庵居。

    及至。

    予力止之曰。

    我茅屋數椽。

    有餘樂矣。

    何用多為。

    使者強之。

    不敢覆 命。

    予曰。

    古人有矯诏濟饑之事。

    今山東歲兇。

    何不廣 聖慈于饑民乎。

    乃令僧領來使遍散各府之僧道孤老獄囚。

    各取所司印冊繳報 聖情大悅。

    感歎不已。

    及後予罹難下鎮撫。

    鞫予數用内帑金。

    予對以請查内庫支籍 上查止此濟饑一事。

    餘無一毫 上意竟解。

     十三年乙酉。

     予年四十。

    東人從來不知僧。

    予居山中。

    則黃氏族最大。

    諸子漸漸親近。

    方今所雲外道羅清者。

    乃山下之城陽人。

    外道生長地。

    故其教遍行東方。

    絕不知有三寶。

    予居此。

    漸漸攝化。

    久之凡為彼師長者。

    率衆來歸。

    自此始知有佛法。

    乃予開創之始也。

     十四年丙戌。

     予年四十一。

    是年頒藏經。

    先 國初刻藏。

    有此方撰述諸經未入藏者 今上聖母命補入之。

    刻完 皇上敕頒十五藏。

    散施天下名山。

    首以四部施四邊境。

    東海牢山。

    南海普陀。

    西蜀峨嵋。

    北邊蘆芽。

    時 聖母以台山因緣。

    且數召。

    予不知。

    賜亦不受。

    乃以藏經一部。

    首送東海。

    初未知也。

    及至牢山。

    無可安頓。

    撫按行所在有司供奉。

    予見有 敕命。

    乃詣京謝 恩。

    比蒙 聖慈。

    命合眷各出布施修寺安供。

    請 命名曰海印寺。

    予在京聞達觀。

    禅師訪予于海上。

    即趨歸。

    兼程追之。

    值師出山。

    尋即同回。

    盤桓兩旬。

    贈予詩。

    有閑來居海上。

    名誤落山東之句。

    是年冬十一月。

    予自辛巳以來。

    率多勞動。

    未得甯止。

    故多疲倦。

    至今禅室初就。

    始得安居。

    身心放下。

    其樂無喻。

    一夕靜坐夜起。

    見海湛空澄。

    雪月交光。

    忽然身心世界。

    當下平沉。

    如空華影落。

    洞然壹大光明藏。

    了無一物。

    即說偈曰。

    海湛空澄雪月光。

    此中凡聖絕行藏。

    金剛眼突空華落。

    大地都歸寂滅場。

    即歸室中。

    取楞嚴印正。

    開卷即見汝身汝心。

    外及山河虛空大地。

    鹹是妙明真心中物。

    則全經觀境。

    了然心目。

    随命筆述楞嚴懸鏡一卷。

    燭才半枝。

    已就。

    時禅堂方開靜。

    即喚維那入室。

    為予讀之。

    自亦如聞夢語也。

     十五年丁亥。

     予年四十二。

    是年修造殿宇。

    始開堂為衆說戒。

    自是四方衲子日益至。

    為居士作心經直說。

    是年秋。

    胡中丞公。

    請告歸田。

    攜其親之子。

    送出家為侍者。

    命名福善。

     十六年戊子。

     予年四十三。

    時學人讀予楞嚴懸鏡。

    請曰。

    此經心觀具明。

    第未全消文字。

    恐後學不易入。

    願字字消歸觀心。

    則莫大之法施也。

    予始創意述通議。

    已立大旨。

    然猶未屬稿。

     十七年己醜。

     予年四十四。

    是年閱藏。

    為衆講法華經起信論。

    予自别五台。

    時有省親之心。

    且恐落世谛也。

    姑自驗之。

    一夕靜坐。

    忽開眼有偈曰。

    煙波日日浸寒空。

    魚鳥同遊一鏡中。

    昨夜忽沈天外月。

    孤明應自混骊龍。

    乃急呼侍者曰。

    吾今可歸故鄉見二老矣。

    先是為報恩寺乞請大藏經一部。

    冬十月至京請藏 上即命送赍行。

    十一月至龍江本寺。

    寶塔放光連日。

    及迎經之日。

    塔光如橋。

    向北迎經。

    僧自光中行。

    及安經建道場。

    光相日日不絕。

    瞻禮者。

    曰萬餘人。

    以為希有之瑞。

    老母聞予至。

    先遣人候問何日到家。

    予曰。

    我為 朝廷事。

    非為家也。

    若老母能相見。

    歡喜如未别時。

    止可信宿。

    否則我不歸矣。

    老母聞之曰。

    再生相見。

    歡喜不了。

    那更有悲。

    一面即可。

    況兩宿耶。

    及予歸。

    老母相見。

    欣然絕倒。

    予大以為異。

    及夜坐。

    族中長者。

    問從船來陸來。

    老母應聲曰。

    何問從船來陸來。

    問者曰。

    從何處來。

    老母曰。

    從空中來。

    予驚曰。

    怪得當時老婆子能舍我也。

    因問老母曰。

    别後想我否。

    母曰安得不想。

    予曰母何以自遣。

    母曰。

    始而不知。

    既知爾在五台。

    因問師家。

    五台在何處。

    曰在北鬥之下。

    即令郎住處也。

    我自此夜禮北鬥。

    稱菩薩名。

    則不複想矣。

    今謂你死。

    則不拜亦絕想矣。

    今見爾。

    乃化身來也。

    予明日祭祖茔為二親蔔得葬穴。

    時老父已八十。

    予戲曰。

    今日活埋老子。

    省他日又來也。

    予把镢斫地。

    老母奪之曰。

    老婆婆自埋。

    又何煩人。

    連斫數十下。

    三日告别。

    老母歡然如故。

    未嘗蹙眉。

    予始知老母非尋常也。

    即墨有黃生納善字子光者。

    乃今大司公之弟也。

    初予至海上時。

    年十九歲。

    即歸依請益。

    授以楞嚴。

    二月成誦。

    從此齋素。

    雖父母責之。

    不異其心。

    切志參究。

    脅不至席。

    時予南歸。

    光私念曰。

    吾生邊地。

    長劫不聞三寶名。

    今幸遇大善知識。

    為不請友。

    倘不回。

    吾輩失依怙矣。

    乃對觀音大士。

    破臂然燈供養。

    求大士保予早歸。

    自後火瘡發痛。

    日夜危坐。

    持觀音大士名号。

    三月乃愈。

    愈時見瘡痕結一大士像。

    眉目身衣。

    宛然如畫。

    即其母妻亦未知也。

    恒求出家。

    予絕不聽。

    乃曰。

    弟子打個筋鬥來。

    師又何能止我乎。

    是知篾戾車地。

    未嘗斷佛種也。

    初予以重修本寺志居台山。

    事已有機。

    但以動至數十萬計未易言。

    故待時于海上。

    至是機将熟。

    乃借送大藏因緣回南都。

    具得本寺始末回。

    複命具奏 聖母。

    且雲。

    工大費鉅難輕舉。

    願乞 聖母日減膳羞百兩。

    積之三年事可舉。

    十年工可成 聖情大悅。

    即 命于是年十二月儲積始。

     十八年庚寅。

     予年四十五。

    是年殿宇成。

    春為 聖母代書法華經。

    時有鄉宦欲謀道場者。

    乃構方外黃冠。

    假稱占彼道院。

    聚集多人訟于撫院。

    開府李公。

    先具悉其事。

    痛恨之。

    下送萊州府。

    窮治其狀。

    予親聽理。

    力救之。

    無賴數百衆作哄于府城。

    有匡人之圍。

    時有随侍二人。

    予斥之他往。

    乃獨徐行其中。

    為首一人。

    持銅牌。

    有利刃出其鞘。

    鼓舞予前。

    欲殺予。

    予笑視之曰。

    爾殺人何以自處。

    其人氣索。

    即收牌刀。

    圍行城外二裡許。

    将分路。

    狂衆疑彼為首者。

    有利于予。

    即欲毆之。

    予默計彼衆一鼓。

    則其人危矣。

    奈何。

    乃躊躇将别。

    即拉住首者。

    同至寓處。

    閉門解衣磅礴。

    談笑自若。

    取瓜果共啖之。

    時滿市喧雲。

    方士殺僧矣。

    太守聞之。

    即遣多役并捕之。

    彼衆惶懼。

    皆叩首求解免。

    予曰。

    勿懼亦勿辯。

    第聽予言何如耳。

    及至。

    太守問曰。

    狂徒殺僧耶。

    予曰。

    未也。

    來捕時。

    僧方與彼為首者同食瓜果耳。

    守曰。

    何以作哄。

    予曰。

    市暄耳太守欲枷彼。

    予曰将欲散之。

    枷則固拘之也。

    太守悟。

    乃令地方盡驅之。

    狂衆不三日盡行解散。

    由是此事遂甯。

    是歲作觀老莊影響論。

     十九年辛卯。

     予年四十六歲。

    是年 聖母造檀香毗盧佛像。

    建大殿。

    是年秋。

    門人黃子光坐脫。

     二十年壬辰。

     予年四十七。

    是年秋七月。

    予至京訪達觀禅師于上方。

    晉時有琬公。

    慮三災壞劫無佛法。

    乃刻石經藏石室。

    其塔院為僧所賣。

    師贖之。

    欲得予作記。

    予适至。

    師大喜。

    及見。

    即同過石經山。

    乃為作琬公塔院記。

    及重藏舍利記。

    并前所作有海印稿。

    時與達師相對盤桓四十晝夜。

    為生平之奇。

     二十一年癸巳。

     予年四十八。

    是年山東大饑。

    死者載道。

    山中所儲齋糧。

    盡分赈近山之民。

    不足。

    又乘便舟至遼東籴豆數百石以濟之。

    由是邊山。

    四社之民。

    無一饑死者。

     二十二年甲午。

     予年四十九。

    是年春三月。

    山東開府鄭昆崖公。

    入山見訪問法。

    為說方便語。

    冬十月。

    入賀 聖節。

    至京留過歲。

    請說戒于慈壽寺。

    時予以修本寺因緣。

    知 聖母儲已厚。

    乃請舉事。

    時 上以倭犯朝鮮。

    方議往讨。

    姑徐徐。

    乃寝。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