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矣。
天明。
大師問恙何如。
予曰。
無恙也。
及視之。
已平複矣。
一衆驚歎。
是故得完一期。
及出。
亦如未離禅座時。
即行市中。
如不見一人。
時皆以為異。
江南從來不知禅。
而開創禅道。
自雲谷大師始。
少年僧之習禅者。
獨予一人。
時寺僧服飾皆從俗。
多豔色。
予盡棄所習衣服。
獨覓一衲被之。
見者以為怪。
四十五年丙寅。
予年二十一。
自禅期出。
是年二月十八日午時。
大雨如傾盆。
忽大雷自塔而下。
火發于塔殿。
不移時大殿焚。
至申酉時。
則各殿畫廊。
一百四十餘間。
悉為煨燼。
時予少祖為住持。
及奏聞。
旨下法司。
連逮同事者十八人。
合寺僧恐株連。
各各逃避。
而寺執事僧。
無可與計事者。
予挺身力救。
躬負鹽菜。
送獄中以供之。
寺至刑部相去二十裡。
往來不倦者三月。
且多方調護。
諸在事者。
竟免死。
時與雪浪恩公。
俱決興複之志。
且曰。
此大事因緣。
非具大福德智慧者未易也。
你我當拌命修行。
以待時可也。
是時即發遠遊志。
頃之少祖尋入滅。
太祖之房門無支持者。
先是太師翁入滅。
無儲畜。
喪事皆取貸不資。
故多欠負。
即析居。
知必不能保。
予思太師翁遺命。
乃設法盡償其負貸。
餘者分諸弟子各執業。
房門竟以存。
是年冬從無極大師。
聽法華經于天界寺。
因志遠遊。
每察方僧。
求可以為侶者。
久之。
竟未得。
一日見後架精潔。
思淨頭心非常人。
乃訪之。
及見。
特一黃腫病僧。
每早起。
事已悉辦。
不知何時灑埽也。
予故不寐。
竊經行廊下偵之。
當衆方放參時。
即已收拾畢矣。
又數日見不潔。
乃不見其人。
問之。
執事曰。
淨頭病于客房也。
予往視其狀不堪。
問曰。
師安否。
曰。
業障身病已難支。
饞病更難當。
予問何故。
曰。
每見行齋食。
恨不俱放下。
予笑曰。
此久病思食耳。
是知其人真。
因料理果餅。
袖往視之。
問其号曰。
妙峰。
為蒲州人。
予即相期結伴同遊。
後數日。
再視之。
則不見。
予心知其人。
恐以予累。
故潛行耳。
隆慶改元丁卯。
予年二十二。
特舉虛谷忠公為寺住持。
以救傾頹。
比為回祿事。
常住負貸将千金。
皆經予手。
衆計無所處。
予設法。
定限三年。
盡償之。
是年奉部檄本寺設義學。
教僧徒。
請予為教師。
授業行童。
一百五十餘人。
予因是複視左史。
諸子古文辭。
二年戊辰。
予年二十三。
是年謝館事。
複館于高座。
以房門之累然也。
三年己巳。
予年二十四。
是年金山聘館。
居一年。
四年庚午。
予年二十五。
是年仍應金山聘。
五年辛未。
予年二十六。
予以本寺回祿。
決興複之志。
将修行以養道待時。
是年遂欲遠遊。
始同雪浪恩兄遊廬山。
至南康。
聞山多虎亂。
不敢登。
遂乘風至吉安。
遊青原。
見寺廢。
僧皆蓄發。
慨然有興複之志。
乃言于當道。
選年四十以下者盡剃之。
得四十餘人。
夏自青原歸。
料理本師業。
安頓得宜。
冬十一月。
即一缽遠遊。
将北行時。
雪浪止予。
恐不能禁苦寒。
姑從吳越。
多佳山水。
可遊目耳。
予曰。
吾人習氣。
戀戀軟暖。
必至不可施之地。
乃易制也。
若吳越枕席間耳。
遂一缽長往。
六年壬申。
予年二十七。
初至揚州。
大雪阻之。
且病作。
久之。
乞食于市。
不能入門。
自忖何故。
急自省曰。
以腰纏少有銀二錢。
可恃耳。
乃見雪中僧道。
行乞不得者。
即盡邀于飲店。
以銀投之。
一餐而畢。
明日上街。
入一二門。
乃能呼。
遂得食。
因自喜曰。
吾力足輕萬鐘矣。
銘其缽曰。
輕萬鐘之具。
銘其衲曰。
輕天下之具。
乃為之銘曰。
爾委我以形。
我托爾以心。
然一身固因之而足。
萬物實以之而輕。
方将曳長風之袖。
披白雲之襟。
其舉也若鴻鹄之翼。
其逸也若潛龍之鱗。
逍遙宇宙。
去住山林。
又奚炫夫朱紫之麗。
唯取尚乎霜雪之所不能侵。
是年秋七月。
至京師。
無投足之地。
行乞竟日。
不能得。
日暮。
至西太平倉茶[竺-二+朋]。
僅一餐。
投宿河漕遺教寺。
明日左司馬汪公伯玉。
知予至。
乃邀之。
以與次公仲淹為社友故耳。
因得寓所。
旬日。
即谒摩诃忠法師。
随往西山。
聽妙宗鈔。
有西山懷恩兄詩。
期罷。
摩诃留過冬。
聽法華唯識。
請安法師為說。
因明三支比量。
十一月。
妙峰師。
訪予至。
師長須發。
衣褐衣。
先報雲。
有鹽客相訪。
及入門。
師即問還認得麼。
予熟視之。
見師兩目。
忽記為昔天界病淨頭也。
乃曰認得。
師曰。
改頭換面了也。
予曰。
本來面目自在。
相與一笑。
不暇言其它。
第問所寓。
曰龍華明日過訊。
夜坐。
乃問其狀。
何以如此。
師曰。
以久住山。
故發長未翦。
适以檀越。
山陰殿下。
修一梵宇。
命請内藏故來耳。
問予狀。
乃曰。
特來尋師。
且以觀光辇毂。
一參知識。
以絕他日妄想耳。
師曰。
别來無時不思念。
将謂無緣。
今幸來。
某願伴行乞。
為前驅打狗耳。
竟夕之談。
遲明一笑而别。
即往參遍融大師。
禮拜。
乞和尚指示。
師無語。
唯直視之而已。
參笑岩師。
師問何處來。
予曰。
南方來。
師曰。
記得來時路否。
曰。
一過便休。
師曰。
子卻來處分明。
予作禮。
侍立請益。
師開示向上數語而别。
萬曆元年癸酉。
予年二十八。
春正月。
往遊五台。
先求清涼傳。
按迹遊之。
至北台見有憨山。
因問其山何在。
僧指之。
果奇秀。
默取為号。
詩以志之。
有遮莫從人去。
聊将此息機之句。
以不禁冰雪苦寒。
遂不能留。
複入京東遊。
行乞至盤山。
于千象峪石室。
見一僧。
不語。
予亦不問。
即相與拾薪汲水行乞。
汪司馬以書訪之。
曰。
恐公作東郊餓夫也。
及秋。
複入京。
以嶺南歐桢伯。
先數年。
未面寄書。
今為國博。
急欲見予。
故歸耳。
二年甲戌。
予年二十九。
春。
遊京西山。
當代名士。
若二王。
二汪。
及南海歐桢伯。
一時俱集都下。
一日訪王長公鳳洲。
相見。
以予少年易之。
予傲然賓主。
公即諄。
諄教以作詩法。
予瞠目視之。
竟無一言而别。
公不怿。
乃對次公麟洲言之。
明日次公來訪。
一見即曰。
夜來家兄。
失卻一隻眼。
予曰。
公具隻眼否。
公拱曰。
小子相見了也。
相與大笑歸。
謂其兄曰。
阿哥。
輸卻維摩了也。
因以詩贈予。
有可知王逸少。
名理讓支公之句。
一日。
汪次公與予同居。
看左傳。
因謂予曰。
公天資特異。
大有文章氣概。
家伯子當代文宗也。
何不執業。
以成一家之名乎。
予笑而唾曰。
留取老兄膝頭。
他日拜老僧。
受西來意也。
次公大不悅。
歸告司馬公。
公曰。
信哉。
予觀印公道骨。
他日當入大慧中峰之室。
是肯以區區文字為哉。
第恐浮遊為誤耳。
見予與次公扇頭詩。
有身世蜩雙翼。
乾坤馬一毛之句。
乃示次公曰。
此豈文字僧耶。
他日特設齋請予。
與妙師同坐。
公謂予曰。
禅門寥落大可憂。
小子切念之。
觀公器度。
将來成就不小。
何以浪遊為。
予曰。
貧道特為大事因緣。
參訪知識。
今第遊目當代人物。
以了他日妄想耳。
非浪遊也。
且将行矣。
公曰。
信然。
予觀方今無可為公之師者。
若無妙峰。
則無友矣。
予曰。
昔已物色于衆中。
曾結同參之盟。
故北來相尋。
不意偶遇于此。
公曰。
異哉。
二公若果行。
小子願津之。
時妙師取藏經回。
司馬公因送勘合二道。
又為文以送予。
一日公速予至。
問曰。
妙峰行矣。
公何不見别。
予曰。
姑徐行。
公曰。
予知公不欲随人腳跟轉耳。
殊大不然。
古人不羞小節。
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
但願公他日做出法門一段光明事業。
又何以區區較去就哉。
予感而拜謝。
遂決行。
即往視妙師。
已載乘矣。
見予至。
問曰。
師
天明。
大師問恙何如。
予曰。
無恙也。
及視之。
已平複矣。
一衆驚歎。
是故得完一期。
及出。
亦如未離禅座時。
即行市中。
如不見一人。
時皆以為異。
江南從來不知禅。
而開創禅道。
自雲谷大師始。
少年僧之習禅者。
獨予一人。
時寺僧服飾皆從俗。
多豔色。
予盡棄所習衣服。
獨覓一衲被之。
見者以為怪。
四十五年丙寅。
予年二十一。
自禅期出。
是年二月十八日午時。
大雨如傾盆。
忽大雷自塔而下。
火發于塔殿。
不移時大殿焚。
至申酉時。
則各殿畫廊。
一百四十餘間。
悉為煨燼。
時予少祖為住持。
及奏聞。
旨下法司。
連逮同事者十八人。
合寺僧恐株連。
各各逃避。
而寺執事僧。
無可與計事者。
予挺身力救。
躬負鹽菜。
送獄中以供之。
寺至刑部相去二十裡。
往來不倦者三月。
且多方調護。
諸在事者。
竟免死。
時與雪浪恩公。
俱決興複之志。
且曰。
此大事因緣。
非具大福德智慧者未易也。
你我當拌命修行。
以待時可也。
是時即發遠遊志。
頃之少祖尋入滅。
太祖之房門無支持者。
先是太師翁入滅。
無儲畜。
喪事皆取貸不資。
故多欠負。
即析居。
知必不能保。
予思太師翁遺命。
乃設法盡償其負貸。
餘者分諸弟子各執業。
房門竟以存。
是年冬從無極大師。
聽法華經于天界寺。
因志遠遊。
每察方僧。
求可以為侶者。
久之。
竟未得。
一日見後架精潔。
思淨頭心非常人。
乃訪之。
及見。
特一黃腫病僧。
每早起。
事已悉辦。
不知何時灑埽也。
予故不寐。
竊經行廊下偵之。
當衆方放參時。
即已收拾畢矣。
又數日見不潔。
乃不見其人。
問之。
執事曰。
淨頭病于客房也。
予往視其狀不堪。
問曰。
師安否。
曰。
業障身病已難支。
饞病更難當。
予問何故。
曰。
每見行齋食。
恨不俱放下。
予笑曰。
此久病思食耳。
是知其人真。
因料理果餅。
袖往視之。
問其号曰。
妙峰。
為蒲州人。
予即相期結伴同遊。
後數日。
再視之。
則不見。
予心知其人。
恐以予累。
故潛行耳。
隆慶改元丁卯。
予年二十二。
特舉虛谷忠公為寺住持。
以救傾頹。
比為回祿事。
常住負貸将千金。
皆經予手。
衆計無所處。
予設法。
定限三年。
盡償之。
是年奉部檄本寺設義學。
教僧徒。
請予為教師。
授業行童。
一百五十餘人。
予因是複視左史。
諸子古文辭。
二年戊辰。
予年二十三。
是年謝館事。
複館于高座。
以房門之累然也。
三年己巳。
予年二十四。
是年金山聘館。
居一年。
四年庚午。
予年二十五。
是年仍應金山聘。
五年辛未。
予年二十六。
予以本寺回祿。
決興複之志。
将修行以養道待時。
是年遂欲遠遊。
始同雪浪恩兄遊廬山。
至南康。
聞山多虎亂。
不敢登。
遂乘風至吉安。
遊青原。
見寺廢。
僧皆蓄發。
慨然有興複之志。
乃言于當道。
選年四十以下者盡剃之。
得四十餘人。
夏自青原歸。
料理本師業。
安頓得宜。
冬十一月。
即一缽遠遊。
将北行時。
雪浪止予。
恐不能禁苦寒。
姑從吳越。
多佳山水。
可遊目耳。
予曰。
吾人習氣。
戀戀軟暖。
必至不可施之地。
乃易制也。
若吳越枕席間耳。
遂一缽長往。
六年壬申。
予年二十七。
初至揚州。
大雪阻之。
且病作。
久之。
乞食于市。
不能入門。
自忖何故。
急自省曰。
以腰纏少有銀二錢。
可恃耳。
乃見雪中僧道。
行乞不得者。
即盡邀于飲店。
以銀投之。
一餐而畢。
明日上街。
入一二門。
乃能呼。
遂得食。
因自喜曰。
吾力足輕萬鐘矣。
銘其缽曰。
輕萬鐘之具。
銘其衲曰。
輕天下之具。
乃為之銘曰。
爾委我以形。
我托爾以心。
然一身固因之而足。
萬物實以之而輕。
方将曳長風之袖。
披白雲之襟。
其舉也若鴻鹄之翼。
其逸也若潛龍之鱗。
逍遙宇宙。
去住山林。
又奚炫夫朱紫之麗。
唯取尚乎霜雪之所不能侵。
是年秋七月。
至京師。
無投足之地。
行乞竟日。
不能得。
日暮。
至西太平倉茶[竺-二+朋]。
僅一餐。
投宿河漕遺教寺。
明日左司馬汪公伯玉。
知予至。
乃邀之。
以與次公仲淹為社友故耳。
因得寓所。
旬日。
即谒摩诃忠法師。
随往西山。
聽妙宗鈔。
有西山懷恩兄詩。
期罷。
摩诃留過冬。
聽法華唯識。
請安法師為說。
因明三支比量。
十一月。
妙峰師。
訪予至。
師長須發。
衣褐衣。
先報雲。
有鹽客相訪。
及入門。
師即問還認得麼。
予熟視之。
見師兩目。
忽記為昔天界病淨頭也。
乃曰認得。
師曰。
改頭換面了也。
予曰。
本來面目自在。
相與一笑。
不暇言其它。
第問所寓。
曰龍華明日過訊。
夜坐。
乃問其狀。
何以如此。
師曰。
以久住山。
故發長未翦。
适以檀越。
山陰殿下。
修一梵宇。
命請内藏故來耳。
問予狀。
乃曰。
特來尋師。
且以觀光辇毂。
一參知識。
以絕他日妄想耳。
師曰。
别來無時不思念。
将謂無緣。
今幸來。
某願伴行乞。
為前驅打狗耳。
竟夕之談。
遲明一笑而别。
即往參遍融大師。
禮拜。
乞和尚指示。
師無語。
唯直視之而已。
參笑岩師。
師問何處來。
予曰。
南方來。
師曰。
記得來時路否。
曰。
一過便休。
師曰。
子卻來處分明。
予作禮。
侍立請益。
師開示向上數語而别。
萬曆元年癸酉。
予年二十八。
春正月。
往遊五台。
先求清涼傳。
按迹遊之。
至北台見有憨山。
因問其山何在。
僧指之。
果奇秀。
默取為号。
詩以志之。
有遮莫從人去。
聊将此息機之句。
以不禁冰雪苦寒。
遂不能留。
複入京東遊。
行乞至盤山。
于千象峪石室。
見一僧。
不語。
予亦不問。
即相與拾薪汲水行乞。
汪司馬以書訪之。
曰。
恐公作東郊餓夫也。
及秋。
複入京。
以嶺南歐桢伯。
先數年。
未面寄書。
今為國博。
急欲見予。
故歸耳。
二年甲戌。
予年二十九。
春。
遊京西山。
當代名士。
若二王。
二汪。
及南海歐桢伯。
一時俱集都下。
一日訪王長公鳳洲。
相見。
以予少年易之。
予傲然賓主。
公即諄。
諄教以作詩法。
予瞠目視之。
竟無一言而别。
公不怿。
乃對次公麟洲言之。
明日次公來訪。
一見即曰。
夜來家兄。
失卻一隻眼。
予曰。
公具隻眼否。
公拱曰。
小子相見了也。
相與大笑歸。
謂其兄曰。
阿哥。
輸卻維摩了也。
因以詩贈予。
有可知王逸少。
名理讓支公之句。
一日。
汪次公與予同居。
看左傳。
因謂予曰。
公天資特異。
大有文章氣概。
家伯子當代文宗也。
何不執業。
以成一家之名乎。
予笑而唾曰。
留取老兄膝頭。
他日拜老僧。
受西來意也。
次公大不悅。
歸告司馬公。
公曰。
信哉。
予觀印公道骨。
他日當入大慧中峰之室。
是肯以區區文字為哉。
第恐浮遊為誤耳。
見予與次公扇頭詩。
有身世蜩雙翼。
乾坤馬一毛之句。
乃示次公曰。
此豈文字僧耶。
他日特設齋請予。
與妙師同坐。
公謂予曰。
禅門寥落大可憂。
小子切念之。
觀公器度。
将來成就不小。
何以浪遊為。
予曰。
貧道特為大事因緣。
參訪知識。
今第遊目當代人物。
以了他日妄想耳。
非浪遊也。
且将行矣。
公曰。
信然。
予觀方今無可為公之師者。
若無妙峰。
則無友矣。
予曰。
昔已物色于衆中。
曾結同參之盟。
故北來相尋。
不意偶遇于此。
公曰。
異哉。
二公若果行。
小子願津之。
時妙師取藏經回。
司馬公因送勘合二道。
又為文以送予。
一日公速予至。
問曰。
妙峰行矣。
公何不見别。
予曰。
姑徐行。
公曰。
予知公不欲随人腳跟轉耳。
殊大不然。
古人不羞小節。
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
但願公他日做出法門一段光明事業。
又何以區區較去就哉。
予感而拜謝。
遂決行。
即往視妙師。
已載乘矣。
見予至。
問曰。
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