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九

關燈
最居下闆。

    雖執爨負舂。

    未嘗不以身先。

    成公有不可師事。

    志益堅。

    居三年。

    公方命其受具。

    從守心無礙二法師。

    聽華嚴圓覺楞嚴諸經。

    于四大分離妄身何處之語。

    有所領契。

    自爾随處建立華嚴圓覺道場。

    歲無虛日。

    王城感化。

    若迦維改觀。

    洋洋中外。

    如此者。

    十餘年。

    嘉靖辛酉。

    司禮監黃公。

    錦衣焦公輩。

    重修普安寺。

    迎師居之。

    幾二十年。

    師唯據丈室。

    延一江大千止庵諸法師。

    弘天台賢首兩宗旨。

    隆慶壬申。

     先帝始崇佛道。

    就普安建吉祥道場。

    師主壇筵。

    精誠感格。

     恩渥頒隆。

    齋饋盡從中出。

     今上元年。

     兩宮聖母。

    為社稷祈福。

    大作佛事。

    凡建立齋壇。

    多就師所。

    嘗賜千佛錦袈裟。

    凡内經廠。

    諸效為佛事者。

    率皆從之。

    萬曆丙子。

    今上奉 聖母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後德意。

     敕建大慈壽寺成。

    即遷師為住持。

    命度沙彌一人為弟子。

    及 敕校續入大藏。

    師首領之。

    凡所弘闡佛事。

    無不稱 旨。

    是時海内法門。

    盡皆知師為大法幢矣。

    居常接納四衆。

    但舉圓覺。

    知幻即離。

    不作方便。

    離幻即覺。

    亦無漸次之偈。

    及楞嚴如幻三昧。

    或拈提古人向上公案。

    以警發之。

    暇則行住坐卧。

    每咄咄作私語。

    見聞即為之改容。

    舉莫識其為密行者。

    生平履曆。

    不離當處。

    而大播宗風。

    竟莫究其涯涘。

    多稱為肉身大士。

    一夕召諸弟子。

    告有微恙。

    端坐三日。

    熙然集衆念佛。

    随聲寂然而逝。

    萬曆九年四月十有七日也。

    師生于正德辛未。

    卒于萬曆辛巳。

    世壽七十有一。

    僧臘四十有奇。

    得度弟子十五人。

    孫八十餘人。

    本在為欽依僧錄善世。

    領今 慈壽住持。

    奉師全身葬于寺之後園。

     聖母悼之。

    乃 賜金若幹。

    建塔以表旌之。

    銘曰。

     法身如空。

    非聲非色。

    應物現形。

    如水中月。

    觸處皆然。

    何真何俗。

    即比丘身。

    亦同空谷。

    伊維古風。

    聿生像季。

    卓爾襟期。

    作大佛事。

    真俗雙彰。

    形神俱妙。

    不離市廛。

    而弘至道。

    感應昭昭。

    天人穆穆。

    默運環樞。

    龍降虎伏。

    精格 紫宸。

    誠回北鬥。

    法道用昌。

    和盤珠走。

    梵刹才興。

    琳宮初建。

    風滿寰區。

    翕如雷電。

    一管春生。

    蒹葭灰起。

    大地揚輝。

    寔從茲始。

    師維何人。

    為化為幻。

    讵受密遺。

    來行方便。

    七十餘年。

    師如食頃。

    觀者癡疑。

    熱夢未醒。

    彈指歸空。

    破顔微笑。

    萬丈深潭。

    隻垂一釣。

    表刹淩空。

    長松帶霧。

    月色風聲。

    真機獨露。

     金台龍華寺第八代住山瑞庵祯公塔銘 師諱廣祯。

    字瑞庵。

    金台孫氏子。

    生性多奇谲。

    幼不齒群兒中。

    見者異之。

    心喜佛事。

    時喃喃作出家語。

    龍華榮庵茂公。

    居僧錄左闡教。

    有重行。

    偶從孫氏齋次。

    見師甫七歲。

    有奇氣。

    因乞為沙彌。

    遂命與上足繭公為弟子。

    少長。

    即喜以音聲為佛事。

    調練三業。

    精修六時。

    居常切志向上事。

    年三十。

    登壇受具。

    大通法師教化昌隆。

    勤事之。

    多聞法要。

    隆慶改元。

    大宗伯舉為龍華住持。

    師大開法社。

    延禅講宗師。

    集四方學士。

    披閱大藏。

    闡少室天台兩宗旨。

    若大千潤禅師。

    中興曹洞。

    凡為諸方師匠者。

    多發迹于斯。

    妙峰登禅師微時。

    以大藏因緣谒師。

    師為引重于公卿閑。

    道風大着。

    妙師為法門推漸。

    亦藉資焉 今上崇尚三寶。

    海内名藍知識。

    凡為佛事者。

    多出師門。

    大都稱為功德藏。

    丁醜春。

    妙師與予隐居清涼。

    師傾心慕之。

    遊五頂。

    搜訪于冰雪中。

    居無何。

    杖錫南遊。

    禮普陀大士。

    入天台。

    隐于通玄峰頂。

    鳥栖[(殼-一)/鳥]食者三年。

    專精一行三昧。

    有所發悟。

    尋謝去。

    回策東吳。

    禮長幹舍利。

    溯長江。

    陟九華。

    登匡廬。

    馴黃龍白鹿。

    揖五老而望香爐。

    繞文殊經台三匝。

    滌除玄覽以休。

    過黃梅求印證焉。

    複遊目武當。

    抵南嶽。

    求悟法華三昧處。

    回入伏牛練磨衆中。

    居三月以歸。

    萬曆九年辛巳春。

    師年五十有四矣。

    居頃之。

    妙師與予建大會清涼。

    師與雙林平公。

    無遮允公。

    齊入法社。

    壬午春會罷。

    師複與予結隐太行。

    及冬初。

    師還故居。

    明年。

    予亦東蹈海上。

    且誓與師同歸。

    又明年甲申。

    奉 聖母慈聖皇太後命。

    同妙師飯僧秦晉伊洛諸名山。

    因出關走蘆芽。

    渡河登華嶽。

    覽長安。

    閱雁塔留影。

    尋草堂羅什翻經處。

    結夏圭峰。

    望太白太乙。

    略崤函而東。

    再入伏牛。

    訪嵩少。

    參鼻祖單傳。

    哭潤公。

    扣白馬以歸。

    居無何。

    複奉 慈旨。

    赍大藏。

    往天台廬嶽。

    複遣清涼還報。

    師喟然歎曰。

    一介微僧。

    數叨 慈命。

    撫心顧德。

    愧何以當。

    乃引疾獨居。

    屏人絕迹。

    山門事。

    久付弟子輩。

    居常自足。

    無意于世。

    生平後己先人。

    不以物為事。

    戒珠心月。

    秋露寒空。

    貌古神清。

    長松孤鶴。

    凄然暖然。

    可親而不可近。

    可慢而不可忽。

    難非法眼之英。

    固一代叢林師表也。

    達觀可師。

    嘗謂予曰。

    吾門之龍華。

    猶如秦鏡。

    真能照人肝膽。

    又若絮裹如意。

    信手取之。

    無不足者。

    一時賞鑒如此。

    師抱疾期年。

    予從海上往問之。

    師把臂。

    泣謂予曰。

    死生夢幻。

    去來夜旦。

    非予所悲。

    但不能與公同歸。

    有負山海之盟。

    一旦長訣。

    當引領望公于淨土中。

    至若所棄土苴。

    諸弟子輩。

    屬當事公如我生。

    公其視我不死耶。

    又曰。

    法門寥落。

    重予所悲。

    妙達二師。

    密藏諸公輩。

    皆當代俊逸。

    爾我真期。

    願當忘心為法。

    幸為我謝。

    居無何。

    召諸弟子曰。

    吾賴為佛子。

    愧無補法門。

    但生平此心。

    不敢辜負佛恩耳。

    生謂我不足。

    死當我有餘。

    爾其勉之。

    予行矣。

    爾其無忘東海也。

    為我裁衣以謝。

    言訖而逝。

    萬曆十有七年五月廿三日也。

    師生于嘉靖戊子。

    世壽六十有二。

    法臘三十有奇。

    得度弟子二人。

    孫智潭。

    奉師龛室。

    全身葬于京西北海店之隆禧寺左。

    是歲冬十月。

    智潭奉師命。

    持衲衣一襲。

    匍匐海上。

    訃予聞之。

    嗟乎。

    悲哉。

    生耶死耶。

    師何人耶。

    因具述行實如左。

    乃為銘曰。

     盡法界身。

    修普賢行。

    海印威神。

    炳然齊映。

    或現頭陀。

    或居廛肆。

    塵市山林。

    無非佛事。

    曰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