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七

關燈
德機緣中吃緊語。

    編之曰禅關策進。

    并刻之。

    以示參究之訣。

    蓋顯禅淨雙修。

    不出一心。

    是知師之化權微矣。

    萬曆戊子。

    歲大疫。

    日斃千人。

    太守餘公良樞。

    請公詣靈芝寺禳之。

    疫遂止。

    梵村舊有朱橋。

    潮汐沖塌。

    行者病涉。

    餘公請師倡造。

    師雲。

    欲我為者。

    無論貧富貴賤。

    人施銀八分而止。

    獨用八者。

    意取坤土以制水也。

    或言工大施微。

    恐難峻事。

    師雲。

    心力多。

    則功自不朽。

    不日累千金。

    鸠工築基。

    每下一樁。

    持咒百遍。

    潮汐不至者數日。

    橋竟成。

    昔錢王以萬弩射潮。

    師以一心力當之。

    何術哉。

    師道價日增。

    十方衲子如歸。

    師一以慈接之。

    弟子日集。

    居日隘。

    師意不莊嚴屋宇。

    取安适。

    支閣而已。

    其設清規益肅。

    衆有通堂。

    若精進。

    若老病。

    若十方。

    各别有堂。

    百執事各有寮。

    一一具鎖鑰。

    啟閉以時。

    各有警策語。

    依期宣說。

    夜有巡警。

    擊闆念佛。

    聲傳山谷。

    即倦者。

    眠不安。

    寝不夢。

    布薩羯磨。

    舉功過。

    行賞罰。

    凜若冰霜。

    即佛住隻桓。

    尚有六群擾衆。

    此中無一敢诤而故犯者。

    不盡局百丈規繩。

    而适時救獘。

    古今叢林。

    未有如今日者。

    具如僧規約。

    及諸警語。

    赫如也。

    極意戒殺生。

    崇放生。

    着文久行于世。

    海内多奉尊之。

    曾講圓覺經于淨慈。

    聽者日數萬指。

    如屏四匝。

    因贖寺前萬工池為放生池。

    師八十誕辰。

    又增拓之。

    今城中上方長壽兩池。

    歲費計百餘金。

    山中設放生所。

    救贖飛走諸生物。

    充牣于中。

    衆僧減口以養之。

    歲約費栗二百石。

    亦有警策守者。

    依期往宣白。

    即羽族善鳴噪者。

    聞木魚聲。

    悉寂然而聽。

    宣罷。

    乃鼓翅暄鳴。

    非佛性哉。

    噫。

    佛說孝名為戒。

    儒呵有養無敬。

    師于物養而敬。

    且有禮者也。

    非達孝哉。

    師道風日播。

    海内賢豪。

    無論朝野。

    靡不歸心感化。

    若大司馬宋公應昌。

    大宰陸光公祖。

    宮谕張公元忭。

    司成馮公夢祯。

    陶公望齡。

    次第及門問道者。

    以百計。

    皆扣關擊節。

    征究大事。

    靡不心折。

    盡入陶鑄。

    監司守相。

    下車伏谒。

    及賢豪候參者。

    無加禮。

    不設馔。

    皆甘粝飯。

    卧敗席。

    任蜥緣蚊嘬。

    無改容。

    皆忘形屈勢。

    至則空其所有。

    非精誠感物。

    何能至是哉。

    侍郎王公宗沐。

    問夜來老鼠唧唧。

    說盡一部華嚴經。

    師雲。

    貓兒突出時如何。

    王無語。

    師自代雲。

    走卻法師。

    留下講案。

    又書頌曰。

    老鼠唧唧。

    華嚴曆曆。

    奇哉王侍郎。

    卻被畜生惑。

    貓兒突出畫堂前。

    床頭說法無消息。

    無消息。

    大方廣佛華嚴經。

    世主妙嚴品第一。

    侍禦左公宗郢。

    問念佛得悟否。

    師曰。

    返聞聞自性。

    性成無上道。

    又何疑返念念自性耶。

    仁和令樊公良樞。

    問心雜亂如何得靜。

    師曰。

    置之一處。

    無事不辦。

    坐中一士曰。

    專格一物。

    是置之一處。

    辦得何事。

    師曰。

    論格物。

    隻當依朱子豁然貫通去。

    何事不辦得。

    或問師。

    何不貴前知。

    師雲。

    譬如兩人觀琵琶記。

    一人不曾經見。

    一人曾見而預道之。

    畢竟同觀。

    終場能增減一出否。

     今上慈聖皇太後。

    崇重三寶。

    偶見師放生文。

    甚嘉歎。

    遣内侍赍紫袈裟齋資往供。

    問法要。

    師拜受。

    以偈答之。

    師極意悲幽冥苦趣。

    自習焰口。

    時親設放。

    嘗有見師座上。

    現如來相者。

    蓋觀力然也。

    師天性樸實簡淡。

    無緣飾。

    虛懷應物。

    貌溫粹。

    弱不勝衣。

    而聲若洪鐘。

    胸無崖岸。

    而守若嚴城。

    禦若堅兵。

    善藏其用。

    文理密察。

    經濟洪纖。

    不遺針芥。

    即畫叢林日用。

    量施利。

    酌厚薄。

    核因果。

    明罪福。

    養老病。

    公衆僧。

    不滲滴水。

    自有叢林以來。

    五十年中。

    未嘗妄用一錢。

    居常數千指。

    不設化主。

    聽其自至。

    稍有盈餘。

    辄散施諸山。

    庫無儲蓄。

    凡設齋外。

    别持金銀作供者。

    随手散去。

    施衣藥。

    救貧病。

    略無虛日。

    偶檢私記。

    近七載中。

    實用五千餘金。

    不屬常住。

    則前此歲歲可知已。

    師生平惜福。

    嘗着三十二條自警。

    垂老自浣濯。

    出溺器。

    亦不勞侍者。

    終身衣布素。

    一麻布帏。

    乃丁母艱時物。

    今尚存。

    他可知已。

    總師之操履。

    以平等大悲。

    攝化一切。

    非佛言不言。

    非佛行不行。

    非佛事不作。

    佛囑末世護持正法者。

    依四安樂行。

    師實以之。

    曆觀從上諸祖。

    單提正令。

    未必盡修萬行。

    若夫即萬行以彰一心。

    即塵勞而見佛性者。

    古今除永明。

    惟師一人而已。

    先儒稱寂音為僧中班馬。

    予則謂師為法門之周孔。

    以荷法即任道也。

    惟師之才。

    足以經世。

    悟。

    足以傳心。

    教。

    足以契機。

    戒。

    足以護法。

    操。

    足以勵世。

    規。

    足以救獘。

    至若慈能與樂。

    悲能拔苦。

    廣運六度。

    何莫而非妙行耶。

    出世始終。

    無一可議者。

    可謂法門得佛之全體大用者也。

    非夫應身大士。

    朗末法之重昏者。

    何能至此哉。

    臨終時。

    預于半月前。

    入城别諸弟子。

    及故舊。

    但曰。

    吾将他往矣。

    還山。

    連下堂。

    具茶湯設供。

    與衆話别。

    雲此處吾不住。

    将他往矣。

    中元設盂蘭盆。

    各薦先宗。

    師曰。

    今歲我不與會矣。

    有簿記。

    師密題曰。

    雲栖寺直院僧。

    代為堂上蓮池和尚。

    追薦沈氏宗親雲。

    過後始知其懸祀也。

    七月朔晚。

    入堂坐。

    囑大衆曰。

    我言衆不聽。

    我如風中燭。

    燈盡油幹矣。

    隻待一撞一跌。

    才信我也。

    明日要遠行。

    衆留之。

    師作三可惜。

    十可歎。

    以警衆。

    淞江居士徐琳等。

    五人在寺。

    令侍者送遺囑五本。

    次夜入丈室。

    示微疾。

    瞑目無語。

    城中諸弟子至。

    圍繞。

    師複開目雲。

    大衆老實念佛。

    毋捏怪。

    毋壞我規矩。

    衆問誰可主叢林。

    師曰。

    戒行雙全者。

    又問目前。

    師曰。

    姑依戒次。

    言訖面西念佛。

    端然而逝。

    萬曆四十三年七月初四日午時也。

    師生于嘉靖乙未。

    世壽八十有一。

    僧臘五十。

    師自蔔寺左嶺下。

    遂全身塔于此。

    其先耦湯氏。

    後師祝發。

    建孝義庵。

    為女叢林主。

    先一載而化。

    亦塔于寺外之右山。

    師得度弟子廣孝等。

    為最初上首。

    其及門授戒得度者。

    不下數千計。

    在家無與焉。

    缙紳士君子。

    及門者亦以千計。

    私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