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三

關燈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十三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記 觀楞伽寶經閣筆記 觀楞伽寶經記。

    蓋為觀經而作也。

    以此經直指衆生識藏。

    即如來藏。

    顯發日用現前境界。

    令其随順觀察。

    自心現量。

    頓證諸佛。

    自覺聖智。

    故名佛語。

    心非文字也。

    又豈可以文字而解之哉。

    故今不曰注疏。

    而曰觀經記。

    蓋以觀遊心。

    所記觀中之境耳。

    此經為發最上乘者說。

    所謂是法甚深奧。

    少有能信者。

    以文險義幽。

    老師宿學。

    讀之不能句。

    況遺言得義。

    以入自心現量乎。

    昔達摩。

    授二祖。

    以此為心印。

    自五祖教人讀金剛。

    則此經不獨為文字。

    且束之高閣。

    而知之者希。

    望崖者衆矣。

    惟我 聖祖。

    以廣大不二真心。

    禦寰宇修文之暇。

    乃以楞伽金剛佛祖三經。

    試僧得度。

    如儒科。

    特 命僧宗泐等注釋。

    頒布海内。

    浸久而奉行者亦希。

    清幼入空門。

    切志向上事。

    愧未多曆講肄。

    嘗見古人謂文字之學。

    不能洞當人之性源。

    貴在妙悟自心。

    心一悟。

    則回觀文字。

    如推門落臼。

    固不難矣。

    因入山。

    習枯禅。

    直至一字不識之地。

    一旦脫然自信。

    回視諸經。

    果了然如視歸家故道。

    獨于此經。

    苦不能句。

    萬曆壬辰夏。

    餘居海上。

    偶患足痛不能忍。

    因請此經置案頭。

    潛心力究。

    忽寂爾忘身。

    及開卷讀百八義。

    了然如視白黑。

    因憶昔五台梵師言。

    遂落筆記之。

    至生滅章。

    其患即愈。

    及乙未春。

    因弘法罹難。

    幽困之中。

    一念孤光未昧。

    實仗此法門威德力也。

    頃蒙 恩遣雷陽。

    丙申春。

    過吉州。

    遇大行王公性澥于淨土中。

    請益是經。

    因出前草二章。

    公首肯。

    遂以正受注。

    并三譯本。

    稽首屬餘請卒業焉。

    餘攜之以行。

    是年三月十日抵戍所。

    于四月朔即命筆。

    時值饑疠。

    死傷蔽野。

    餘坐毒霧屍陀林中。

    日究此經。

    至忘寝食。

    了然如處清涼國。

    至七月朔。

    甫完卷半。

    與柯孝廉複元。

    率諸父老掩胔骼。

    至四千頭有奇。

    建盂蘭會。

    說幽冥戒。

    普濟之。

    時天乃雨。

    而疠随止。

    遂令蔑戾車地。

    大生歡喜心。

    無乃借性澥一滴。

    潤此焦枯乎。

    已而。

    奉鎮檄來五羊。

    憩東郭壘壁閑。

    又首事于十月朔。

    至明年佛成道日。

    乃擱筆焉。

    愚竊思多生以謗法因緣。

    今感此報。

    荷蒙 聖慈。

    以萬裡之行。

    而調伏之。

    使入其難入。

    期年之内。

    奔走居半。

    而能了此積劫廣大因緣。

    非荷諸佛神力加持。

    何能以思維心。

    測度如來。

    自覺聖智境界乃爾。

    以是彌感 聖恩。

    析骨難酬也。

    稿成。

    觀察海門周公欲梓之。

    以入 賀未果。

    戊戌冬。

    侍禦樊公友軒。

    以建儲議谪雷陽。

    與餘同伍。

    道過仙城。

    問雷陽風景何如。

    餘笑曰。

    在人不在境。

    因出草示之曰。

    此餘雷陽風景也。

    公歎曰。

    信光明幢哉。

    願廣法施。

    遂為疏募衆梓之。

    諸宰官長者居士。

    各歡喜成之。

    願将此勝因。

    回向楞伽法性海中。

    仰憑慧光圓照。

    破此夙愆。

    蚤登解脫。

    冀見聞随喜。

    同入自心現量。

    共轉此法輪。

    直至未來際。

    以斯功德。

    上報 聖恩。

    下拔苦趣。

    齊登涅盤彼岸耳。

    此經單破外道二乘偏邪之見。

    令生正智。

    以一心為真宗。

    以摧邪顯正為大用。

    其所破之執。

    各有所據。

    皆載彼宗。

    瘴鄉苦無經論參考。

    即所引證。

    鹹以起信唯識。

    提挈綱宗。

    務在融會三譯。

    血脈貫通。

    若夫單提向上。

    直指一心。

    枝詞異說。

    刷洗殆盡。

    冥契祖印。

    何敢讓焉。

    因為述其始末如此。

    萬曆己亥季夏望日。

    海印沙門德清記。

     南華寺修建華嚴道場千日長期碑記銘 曹溪為天下禅林冠。

    一脈派五宗。

    源如洙泗。

    第僻處嶺外。

    道路閑關。

    故高人上士。

    足迹罕至。

    其徒見聞狹陋。

    以種田博飯。

    無複知有向上事。

    其習俗久矣。

    餘素與達觀師。

    深有慨焉。

    常有願而未能及也。

    丙申春。

    蒙 恩遣海外。

    取道觐六祖肉身。

    睹其香火崇祀之嚴。

    叢林凋落之甚。

    不覺涕下沾衣。

    一食而去。

    居無幾何。

    制台左司馬陳公。

    深念名山寥落。

    欲以餘托迹焉。

    餘自知取辱法門。

    且在行閑。

    安敢事事。

    既而觀察海門周公。

    惺存祝公。

    皆力緻之。

    餘始翻然。

    猶未遑安處。

    戊戌秋九月。

    淨空上人。

    同寺僧行裕真權淨泰輩。

    谒餘于五羊。

    餘一見跫然而喜。

    上人雲。

    某生西蜀。

    近峨嵋。

    效普賢願力。

    因遍曆諸方。

    以飯僧為佛事。

    比自北而南。

    谒六祖于曹溪。

    願就勝道場地。

    結飯僧緣十萬八千計。

    以酬本願。

    餘欣然而起曰。

    大哉。

    上人願力。

    普則普矣。

    而所施之地。

    猶未然也。

    且結衆緣。

    須天下之交。

    路人半僧之所可耳。

    今曹溪遠隔嶺表。

    衲子畏途。

    足迹罕至。

    安以一飯之故。

    而蹈山川之險乎。

    且不為食來。

    聖訓在耳。

    法食平等。

    摩诘傳心。

    上人其以法為導。

    而以食為資。

    是所謂由香飯而入律儀。

    此吾佛利世之嘉谟。

    菩薩所修之妙行也。

    上人聞而歡喜。

    躍然從事。

    乃與裕權泰輩。

    竭力經營。

    志結千日長期。

    糾實行僧四十八人。

    跪諷華嚴大經若幹部。

    即蔔是年十月為始。

    至辛醜十月望為終。

    當結制之初。

    刹竿方豎。

    遠近向風。

    金粟雲委。

    六時禮誦。

    鐘梵交參。

    雖無華座之師。

    而音聲色相。

    足以感諸天而驚四衆。

    三年如一日矣。

    自非六祖大師。

    寂光朗照。

    山靈呵衛。

    何以至此。

    斯亦法道之前茅也。

    上人喜大願已酬。

    将杖錫遠遊。

    又願以此施者受者。

    著名貞石。

    用以彰往開來。

    以垂不朽。

    餘時方執修崇之役。

    畢期入山。

    睹其列者如林。

    歡喜合掌。

    而為之贊曰。

     清淨法身。

    草木瓦礫。

    觸目常光。

    見者不識。

    寶林之山。

    其狀自别。

    曹溪之水。

    其味更冽。

    祖師未來。

    山水已開。

    祖師既至。

    其道乃熾。

    祖師滅度。

    山水露布。

    飲啄安居。

    不知其故。

    不聾不瞽。

    如盲若癡。

    采薪汲水。

    用之靡宜。

    叢林秋晚。

    草枯水涸。

    我念歸依。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