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七

關燈
翰 還山後。

    業已具報。

    奉慰慈念。

    山居蔔地。

    最為幽勝。

    拮據誅茅數椽。

    十月望後已就。

    安居将三月矣。

    歲窮則無所不窮。

    唯有千峰積雪。

    萬壑松濤。

    盈耳眩目時。

    皤然一老。

    須發鬔松。

    頹然兀坐。

    擁衲圍爐。

    燒榾柮火。

    邈焉不知有人世。

    而人世亦不知乾坤之内。

    有此物也。

    積劫塵勞。

    可一洗殆盡。

    況二十年炎蒸毒霧乎。

    想老居士聞此。

    必無一撫掌。

     與王季和 居士言近來日多懈怠。

    無精進力。

    此自知之明。

    經雲。

    知是空華。

    即無輪轉。

    以知為懈怠。

    則定不為懈怠轉矣。

    古德雲。

    心不與世情和合。

    是真精進。

    近聞同元初讀書洞庭山中。

    塵境遠離。

    六根無據。

    置身于三萬六千頃。

    寒波浩渺之中。

    如坐大圓鏡裡。

    且與勝友對談不二。

    此中何處更容懈怠乎。

    第恐妄想不休。

    如白日作夢。

    自生颠倒耳。

     與顧履初明府 居士天然道骨。

    禀出塵之度。

    養素山林。

    固稱高尚。

    但于性命根宗。

    超出生死一着。

    似未留心。

    居士根器已具。

    所欠知識與之切磋。

    蓋亦時節因緣未至耳。

    山野蔔居匡廬之南。

    七賢峰下。

    與五老相對。

    揖讓雲中。

    吞吐彭蠡。

    波光雲影。

    不減太湖。

    雖花果難争鄧尉。

    而幽勝過之。

    山野幸托栖遲逸老。

    且願效遠公東林遺事。

    将期遨域内高賢。

    同修蓮社之盟。

    居士肯留心此中。

    幸約同契勝友。

    各标志願。

    俟結構道場落成。

    他日歸來。

    如久客還家。

    共老煙霞。

    同歸極樂。

    豈不為最上因緣乎。

    居士若果惠然以為先導。

    無俟山野饒舌也。

     與虞素心吏部 往晤公于東禅。

    睹其道貌天形。

    敦笃厚重。

    心知其為有力大人。

    所為公惜者。

    有道器而未聞道。

    恐臨大事。

    人不勝天耳。

    苟不奮發真實信心。

    于佛法中精心着力。

    深窮超生死之學。

    為真實處。

    世俗口耳。

    皆非究竟地也。

    出世真修。

    唯楞嚴一經。

    應世之妙。

    無逾道德一書。

    願公早發信心。

    于此用力。

    久之當有自得處也。

     與熊芝岡侍禦 前過武昌。

    得瞻光霁。

    辱不鄙而厚遇之。

    飽餐香飯。

    深領至言。

    曆談處遼一段精神。

    所謂威行蠻貊。

    氣欲吞胡。

    載戢幹戈。

    嬰兒強虜。

    事事全出大光明藏金剛心中。

    聽之不覺毛孔熙怡。

    私謂菩薩現宰官身。

    定國安邦。

    盡屬神通遊戲。

    嘗聞其語。

    今見其人。

    即以此心成佛。

    真能一超直入。

    誠雄猛丈夫哉。

    别後。

    光儀時現心鏡。

    頃聞潛心佛事。

    此又超出世閑一步。

    古語有之。

    生平無限傷心事。

    不向空門何處消。

    惟此空門。

    實豪傑退步。

    若肯放身此中。

    以大智火。

    銷镕意氣。

    畜此無生利器稱師。

    倚為劍天長劍。

    把定乾坤眼睛。

    他日神通。

    回視向者。

    直一唾耳。

    實所望焉。

    高明其有意乎。

     與蔡五嶽使君 往幸有緣。

    一接光容。

    即辱法門心契。

    承為六祖護法。

    雖闡提作障。

    而金剛種子。

    已不磨矣。

    既而曹溪因緣。

    亦以獅蟲噆食。

    竟違本願。

    又作未來公案。

    山野亦脫然謝去。

    未幾即蒙 恩度嶺。

    初拟南嶽休老未遂。

    複有雙徑之行。

    了達師未了因緣。

    所經叢林。

    處處皆公心光照耀。

    而禅宗向上一着。

    莫不推為上首。

    末法宰官。

    能真參力究如公者。

    指不再屈。

    想年來履踐真切。

    當過關掉臂。

    逢緣自在。

    一切幻化。

    皆張般若智燈矣。

     答王于凡 昙公來。

    辱惠手書。

    以生死一事。

    拳拳于心。

    發此大心。

    甚為希有。

    但以念佛有漸次。

    欲求頓悟之說。

    此乃近世士大夫學佛者。

    喜為爽口之食。

    非應病之藥也。

    以未實有為生死心。

    但徒說玄妙道理。

    口說為生死。

    且亦不知何者為生死根。

    所言生死根者。

    即是吾人日用種種妄想。

    人我憎愛。

    貪嗔癡等。

    諸煩惱業。

    此業若有一絲不斷。

    即是生死根本。

    如今說要參禅頓悟了生死。

    請自讨量。

    果能一念頓斷曆劫煩惱。

    如斬亂絲否。

    若不能斷煩惱。

    縱能頓悟。

    亦成魔業。

    豈可輕視哉。

    從上諸祖頓悟。

    亦從多生積功漸修中來。

    故頓悟一着。

    說則似易。

    其實為難。

    苟無二三十年死心工夫。

    如何得向熱惱中一念頓悟。

    亦要在自知根器何如耳。

    至若念佛一門。

    世人不知其妙。

    視為淺近。

    其實步步踏着實地。

    何也。

    以吾人有生以來。

    念念妄想攀緣。

    造生死業。

    何曾一念回光。

    返照自心。

    何曾一念肯斷煩惱。

    今果能以妄想之心。

    轉為念佛。

    則念念斷煩惱。

    若念念能斷煩惱。

    則是念念出生死。

    若此一念不亂。

    到臨命終時。

    惡業消滅。

    佛境現前。

    一念随佛往生淨土。

    永超生死。

    登不退地。

    所謂但得見彌陀。

    何愁不開悟。

    又何必論頓論漸。

    又管甚三品九品哉。

    譬如世登黃榜。

    即末後一名亦可。

    又何必要鼎甲哉。

    苟如所雲。

    參禅徹首徹尾。

    則五濁十方。

    無非淨土。

    此語甚痛快。

    第恐不能如此。

    豈不自誤此生。

    又堕長劫生死。

    果能以念佛之一念不移。

    一心不亂。

    比參禅更有下落。

    總之惟在一念真切耳。

    但參禅定要死盡世心。

    不容一念妄想。

    其念佛是以淨想轉染想。

    以想除想。

    乃博換之法。

    就吾人根器易為耳。

    其實心心念佛。

    心心不昧。

    此心妙樂。

    有不可言者。

    足下請試為之。

    幸無以老朽為劣解知識也。

    此不欺之言。

    惟心諒之。

    淨土三品之說。

    嘗備淨土會語論中。

    足下無惑于邪說。

    請細披之。

    無俟多贅。

     謝吳曙谷相國 頃承翰教。

    知明公時中以楞伽印心。

    昔張方平偶得其本。

    恍是前生手書。

    此亦明公懷中故物耳。

    但此經文險義幽。

    山野不揣。

    妄為注記。

    不能發揮萬一。

    承問此經。

    何以不立九識。

    蓋佛應機說法。

    教有權實。

    以初出世時。

    化機未熟。

    不堪受大。

    姑為小乘劣根。

    說六識三毒為生死本。

    即八識秘未敢說。

    直至三十年後。

    根機漸熟。

    方說唯識。

    以八識為迷悟生死之本。

    猶恐不信佛性。

    故于八外。

    又别立第九名無垢識。

    以引進之。

    此亦未盡大乘了義。

    過此以後。

    觀機已熟。

    乃說楞伽。

    直指識藏即如來藏。

    為頓教大乘。

    此經不立修證漸次名位。

    但了一念無生。

    頓同佛體。

    故經雖有種種言說。

    都是破外道小乘執言之病。

    隻教離言說妄想。

    頓契本心。

    故達摩西來。

    以此經為心印。

    全不同餘經之說也。

    明公但觀經中。

    識藏即如來藏一語。

    便是究竟極則。

    不必更求九識為實法也。

    大段此經。

    隻是要離言說妄想。

    為入門工夫。

    開卷即一切俱非。

    便是佛祖正令。

    妄意如此。

    惟明公留意焉。

     答阮澹宇太守 客歲聞挂冠東歸。

    喜慰無量。

    惟菩薩度生。

    固是本行。

    當劫濁時。

    衆生垢重。

    即釋迦不免蹙額。

    奈何能盡願力乎。

    靜山白雲。

    晚年清福。

    較之尤多。

    若精修淨業。

    以長揖堪忍。

    又為丈夫最上緣也。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