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七

關燈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十七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書問 與汪靜峰司馬 憶昔長安大道。

    把臂同遊。

    策蹇長驅。

    風餐旅宿。

    此段因緣。

    真兩間奇事。

    朅來倏忽。

    幻化如斯。

    惟正眼觀之。

    端若空花夢事耳。

    惟三昧神力。

    無不深入諸法夢幻實際也。

    山僧自入瘴鄉。

    仗光被。

    諸緣寂靜。

    種種皆為助道具。

    彌感 聖恩。

    裂破幻網重重。

    可勝半生行腳。

    諒知已必不以此為妄語耳。

    惟馬祖唱道西江。

    而廬阜諸刹。

    皆從上家傳演化地。

    座下生長于黃梅。

    開化于青原。

    今且複為匡山主。

    此等行腳。

    皆從馬祖解制時來。

    能不重此本願乎。

    聞歸宗近蒙 聖恩頒賜大典。

    今日因緣。

    大非昔比。

    地主得座下。

    則人又非昔比也。

    西江道法之興。

    是有望于座下。

    願以金剛心地。

    為護法檀度。

    [伫-丁+一]看無盡法輪。

    皆在一微塵内轉也。

     又。

     菩提所緣。

    緣苦衆生。

    惟居士以大悲願力。

    置身苦衆生界。

    即夢想中。

    無非利生事業。

    知菩提種子。

    日夜增長。

    當無量矣。

    華嚴五地菩薩。

    純以利他。

    成己妙行。

    豈堅固我相。

    及孤調解脫者。

    而能及哉。

    是則紫雲千峰。

    未嘗不列幾席間也。

    江頭晤别。

    及濱行叮咛首座之言。

    字字入我甚深三昧。

    山野二十餘年。

    沉淪苦海。

    即寤寐山林。

    如想極樂世界。

    何幸仰仗慈力攝持。

    置身萬仞峰頭。

    一夕之安。

    日劫相倍。

    到此水窮山盡處。

    豈容更着一毫妄想耶。

    此吾本分事。

    是不敢勞多囑也。

    仰承檀施。

    為山林護法。

    五乳數椽。

    去冬已就安居。

    何意餘生。

    得遂高卧。

    萬山積雪。

    一徑雲封。

    不減清涼寒岩徹骨時也。

    感念護法之心。

    真不可以言謝。

     又。

     自聞警以來。

    此心無日不坐馳塞上也。

    當此小劫。

    恨無神力。

    以消衆生定業。

    唯率衆日誦華嚴經以祈邊境靜谧。

    切願老居士。

    早遂歸來之志。

    同究竟此生淨土之願。

    新歲聞法駕業已抵家。

    喜而不寐。

    此荷 聖恩。

    恃出望外。

    誠感佛祖神力加持。

    以為法門證信耳。

    豈小緣哉。

    每思老居士坐此二載。

    靜觀一念。

    不啻鐵壁銀山。

    即三十年行腳。

    未必有如是真得力處。

    過此一關。

    則掉臂淨土。

    又超日劫矣。

    是知此番因緣。

    皆助出生死海之迅[馬*凡]也。

    何快如之。

    山野仰仗慈庇。

    山居不及三載。

    經營聊爾可栖。

    即将常住交首座為十方。

    獨此一身。

    閉關絕緣。

    随衆粥飯。

    自中秋至今。

    已及五月。

    三十年所求難得之緣。

    一旦遂之。

    餘生豈忍輕放。

    将一切禅道佛法。

    置之度外。

    單修拙度。

    效遠公六時。

    刻香代漏。

    日持彌陀五萬聲。

    以送餘生。

    所幸衰朽色力。

    尚可強行。

    夜坐不卧。

    精神覺無疲倦。

    即一日。

    皆老居士之惠我也。

     與缪覺休 與居士多世法親。

    支離岐路。

    今他鄉蓦直。

    喜慰何如。

    西江一帶法緣。

    所賴智椎先白。

    即以貧道聊爾經過。

    深仗旁通助顯。

    此其王重仙陀。

    佛欽内秘。

    而調應偶會之機。

    妙在節拍成令耳。

    私謂在處法緣。

    假令人人啐啄。

    同時如居士者。

    當使法幢光明。

    照耀大地矣。

    别後因緣。

    具悉南臯居士書中。

    但念居士扁舟東下。

    見諸故舊。

    不能無懷。

    又不知達師錫住何方。

    可能一親承接足否。

    貧道身嬰罪薮。

    難傍孤雲。

    傥杖屦乘秋發興而來。

    固所大願。

    但跋涉艱難。

    恐不勝其勞頓耳。

    若有緣共坐五羊江頭。

    相與披剝萬象。

    亦奇事也。

     又。

     貧道以夙業力。

    随幻化緣。

    濫膺形服。

    賓不稱實。

    有點真淨。

    頃荷諸佛慈悲不棄。

    而投之紅爐烈焰中。

    頓使積習垢纏。

    銷爍殆盡。

    自慶此段因緣。

    可超生平行腳耳。

    近于會城栖遲壘壁間。

    日惟閉門枯坐。

    搜究佛祖心印。

    了未了公案。

    惟斯末法。

    苦海波濤。

    将求自度。

    安敢望中流轉舵。

    揚帆彼岸乎。

    以是麈尾堆塵。

    口角生醭。

    比幸勻原昕夕往來。

    可謂世外奇逢。

    此公天然道骨。

    凡所雲為。

    皆從金剛心中實際流出。

    然雖道不勝習。

    且喜習不障道。

    更自奇特。

    此蓋般若久熏。

    根本脫黏。

    略無沾滞。

    道品中固稱勇猛丈夫。

    上根利器。

    若一撥便轉。

    可日劫相倍。

    此番造物镕冶。

    成就不淺。

    觀其秕糠榮辱。

    塵垢死生。

    順物虛懷。

    委蛇濁世。

    大非疇昔。

    意與居士再晤之日。

    或不複以兄事之也。

    居士東歸吳中。

    計此時返桌南州。

    傥有達師起居。

    并諸故人消息。

    幸示以慰。

    爾瞻起居何如。

    聞雲居已複。

    江左祖道中興。

    法輪機軸。

    在此一轉。

    今居士力荷擔之。

    豈非前身為知事。

    适來了此宿願乎。

    右武去就因緣。

    渠自有報。

    可省擊念。

    第貧道幻影浮蹤。

    尚托幹城。

    猶然未登初地也。

     與賀知忍中翰 度嶺以來。

    杳如隔世。

    道義之知。

    豈能忘于一日。

    自癸卯冬。

    聞達師訃音。

    則山僧此心與之俱死。

    法幢既折。

    有識何歸。

    不止痛心而已。

    切念達師生死之義。

    将期解脫之日。

    親往緻一瓣香。

    爾後山僧日益多難。

    足無停影。

    直至癸醜冬出粵。

    拟過南嶽。

    一赴故人之約。

    取道東歸。

    豈期忽忽。

    又複三載。

    人生幾何。

    況今年逾七十。

    目前光景無多。

    頃聞業已入塔。

    益增惶懼。

    恐即填溝壑。

    何面目見達師于寂光乎。

    茲将扁舟東下。

    秋冬可抵雙徑。

    以踐生死之盟。

    生前面許塔銘。

    此願豈可再違。

    但達師半生以前。

    行腳事迹。

    都所未悉。

    須與諸法門高第。

    探讨商榷。

    以便執筆。

    達師一座無縫塔樣。

    先從諸公筆尖托出。

    山僧不妨作依樣葫蘆也。

     與于中甫比部 一晤千日。

    如食頃耳。

    雖心光洞照。

    不若時複謦欬為佳。

    達師西遊無問。

    令人重增妄想也。

    鄙人去秋以乞法因緣。

    幻遊王城。

    幸接洞觀健齋諸居士。

    極盡法喜之娛。

    惟蓮華座畔。

    獨少一跏趺人。

    為缺典耳。

    想足下入都。

    法門增色。

    然長安塵聚。

    塵塵皆是入正定處。

    足下一一能入之乎。

    所雲。

    唯一堅密身。

    一切塵中現。

    是則恐其不堅密耳。

    鄙人時來癡憨日長。

    懶惰益增。

    頹然無事。

    憶足下定中睹之。

    未必不熙然一笑。

    何時暫得毗離。

    相與默談不二耶。

    陸海無涯。

    願智楫嘗橫。

    無疲津濟。

    是所願也。

     又。

     往一交臂之頃。

    鄙人即敢以知足下自許。

    然未敢許足下知鄙人。

    既讀手書。

    具見真心。

    兩相照耀。

    若秦鏡交光。

    肝膽盡露。

    不獨見匠氏作者之妙。

    蓋亦深見足下天然本色。

    全無刀斧痕也。

    較之鋸解不開。

    紐理橫紋。

    雖有犯鼻之斤。

    亦無容施其巧矣。

    惟念世衰道微。

    愈流愈下。

    非特求真實。

    以生死為急務。

    以道法為己任。

    若古之挺然傑出者。

    固不可得。

    至若具正信。

    明白黑。

    直心熱腸。

    橫身以當塗轍者。

    亦不多見。

    況夫卓然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