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十五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書問
與陸五台太宰
伏惟老居士。
親授靈山付囑。
來此末法。
現宰官身。
匡持像教。
數十年來。
法門九鼎一絲。
唯老居士一身擔荷。
山僧居常獨處山林。
每感護法深恩。
未嘗不涕泗交頤也。
往以未得瞻禮為阙。
春時祇園暫對。
業已慶快生平。
既而東歸海上。
複聞闡提作大法障難。
心甚驚怖。
賴我老居士以衣覆被。
不獨使法門安堵。
抑令大藏表顯。
人天無複驚疑。
某每對三寶。
然香煉臂。
以酬法施之心也。
緻謝無量。
其台山大藏因緣。
料已不二藏公。
向未有聞。
想奉持之心。
益堅固矣。
與李廓庵中丞 憶昔長安月夜。
促膝談心。
香積良期。
飽餐不二。
回首風塵。
從茲隔絕。
一别幾十年所矣。
念忠懷道誼。
耿耿精明。
常目在高空雲漢閑也。
嗟嗟濁世。
道與時違。
薄福衆生。
不能睹麟鳳之祥。
惟無長者。
政若骊龍失颔下之珠。
不獨九淵無光。
抑且孤負貧濟。
又安能望臻極樂。
以享四事之豐乎。
況複魔黨橫行。
夜叉四出。
而啖生人之肉。
可謂無安猶如火宅。
不獨炎洲赤土也。
伏惟長者。
凝神澹泊。
遊刃玄虛。
引松竹之清風。
發冰霜之高韻。
不減羲皇太古。
山僧比業重愆。
堕茲瘴海。
僅持一息。
聊複四年。
朔雪炎方。
相縣萬裡。
追憶舊遊。
豈可再得。
雖絕徼遐荒。
而草木有知。
安能一日忘于陽春惠澤。
不識白毫光中。
曾一照及罪垢頭陀。
以業因緣而行佛道否。
答許鑒湖錦衣 辱垂問法語數則。
鄙人鈍根庸流。
安可以副高望。
聊竭比量。
奉酬來旨。
所雲西來意者。
畢竟西來有何意耶。
若果意自西來。
則祖師未來以前。
此土人皆無佛性耶。
殊不知此意。
人人本來具足。
不欠絲毫。
似衣底明珠。
向自有之。
佛祖但一指示。
原無實法與人也。
若作實法會。
則遠之遠矣。
所雲坐禅。
而禅亦不屬坐。
若以坐為禅。
則行住四儀。
又是何事。
殊不知禅乃心之異名。
若了心體寂滅。
本自不動。
又何行坐之可拘。
苟不達自心。
雖坐亦剩法耳。
定亦非可入。
若有可入。
則非大定。
所謂那伽常在定。
無有不定時。
又何出入之有。
心本無相。
有相則非真心矣。
斯皆妄想攀緣影事。
豈可當以為真乎。
所雲念佛者。
即是念自心也。
若心淨則佛土淨。
心土若淨。
無生死亦無去來。
所雲看話頭可以入道者。
若道屬話頭。
則可人人易入。
亦有看之而不入者。
殊不知此乃古人一期方便。
如敲門瓦子。
所謂借路經過耳。
豈實法哉。
然攝引初機。
須是從者裡鑽過。
始得下手工夫。
古人自有方便。
直以單提一念為主。
如寶劍橫空。
佛魔俱斷。
情塵何敢撄傍。
如是用心。
若一念精純。
諸緣頓脫。
所謂一門深入。
久久當自信耳。
與孔原之 念與足下同鄉土。
豈獨同五濁穢土耶。
推之本鄉。
實同一法清淨土中來。
山野自知歸路。
忍抛足下。
甯不把臂乎。
昨臨行作數語。
屬弼生留别足下。
且引王維欲知除老病。
惟有學無生之句。
此蓋就文士痛處劄錐。
足下即不能于此悟入。
願歸命三寶前。
受持圓覺經一卷。
精心熟誦。
字字不忘。
待三年後見山野。
以此當供養。
聞足下道伴。
信心清淨。
願足下教之以念佛法門。
求生淨土一門。
可以深入也。
計高選在即。
臨事冀善保重。
且五濁惡世。
非體菩薩大悲心。
決不能使衆生歡喜。
願足下體此。
與郭美命太史 承命為勉師塔銘。
業已草草報覆。
惟依樣畫葫蘆。
不敢妄意增減。
但于公所謂見悲于法門者數語。
此瀝公肝腸之苦。
第勉師無以為辭。
惟是時不無流涕之歎。
鄙人特為表而出之。
使後之觀者。
亦足以感發于公今日之心也。
公亦以我為增益謗乎。
其銘則脫然翻案。
此則不敢讓公矣。
與吳運使 承示名公書記。
欲山僧印證。
大段世俗之學佛法者。
多舛駁不精。
難以着相。
定于是非之辨。
若非久留心佛法禅道。
曆參真正知識。
以淘融滓穢。
蕩滌塵習。
而但取依稀仿佛。
學相似語資談柄。
作影身草者。
斷斷難窺實際。
即有真心為生死大事。
且又執我見。
立牆塹者。
又沒交涉。
今所謂名公者多矣。
雲外野人。
又何敢妄拟其優劣。
幸有管東溟居士法眼存焉。
東溟先執業于楚侗公。
今觀此書。
所以力救楚老之弊。
不避斧钺。
此正謂當仁不讓于師。
非具正法眼。
秉慧劍。
稱雄猛丈夫者不能也。
山僧就中略視一周。
已見大意。
然管君見性。
亦未放許透徹。
要之秉教奉行。
苦心深慮。
言言有本。
事事有君。
殊非漫語。
且就此中。
亦不能見管君長處。
公傥若留心此法。
請讀圓覺經千萬遍。
字字融通心地。
以至忘言契會。
自有一念相應處。
是時公自有分曉。
不必廣求佛法。
亦不必多起知見。
定不随他人腳跟轉矣。
古語有雲。
丈夫自有沖天志。
不向他人行處行。
此非虛談。
公若果趨向此事。
切須真實為生死大事一着吃緊。
萬萬不可作戲具增口過。
以公真心待三寶。
故山僧亦披肝露膽。
不避譏嫌。
為公道耳。
與黃子光 時來安坐海印光中。
與諸幻衆。
揮塵默談。
頃閑賢伯仲氏。
炳然現我三昧也。
惟幽居遠市。
閉戶究心。
山色在目。
溪聲滿耳。
未必不對法身而聆長舌耳。
春來動定勝常。
知坐進此道。
歡喜無量。
且雲爝然于中。
有難對俗人言者。
誠哉此事。
惟在自知自信。
正如啞人食甘飲苦耳。
其實何可吐露耶。
寄去大慧語錄。
幸時披剝。
冀足下時與此老把臂共行。
直使佛祖避舍三十。
日來所作水月道場。
空華佛事。
随見影響。
候莊嚴有緒。
當迎杖舄。
共升法殿也。
右臂不仁久矣。
不能公布作書。
一語普告。
與黃梧山 惟足下。
夙植靈根。
但今成熟未深。
所賴信力堅固。
不被諸煩惱魔之所傾動。
時方息肩苦趣。
正當頓辔先登。
以策萬裡高步。
駕此津梁。
不意天摧法幢。
一旦分崩離析。
遂至于此。
朽夫法眼而觀。
了無塵迹。
所苦正在諸同志者。
道力孱弱。
失此依怙。
為悲戀耳。
朽夫雖朽。
惟以利生為事業。
若忘足下輩。
則忘自願力耳。
此語非妄。
此行萬裡。
其别諸君語。
遞相發明。
幸同觀之。
與黃柏山 吾佛出世。
全在機感因緣淺深。
以彰法之久近。
感深則久住。
緣淺則易壞。
此理固然。
今海印道場之在東方。
如日月光于幽谷耳。
長松巨石。
稠林陰翳。
終天莫睹。
今觀其不能久住者。
殆非佛日照臨不深。
實在機感者。
煩惱稠林。
障翳不淺耳。
又何以常情論成壞去就乎。
所願障翳頓除。
何患慧光不朗。
朽夫此行。
萬裡長空。
一般風月。
有何去來之相。
惟尊人無恙。
子光得所。
足可安心。
異日感應道交。
依然海印三昧也。
與江吾與 善知識出現世閑。
遊行自在。
如大獅子。
所作皆奉如來所使。
教化成熟一切衆生。
以此為事。
乃至為一衆生。
不避三途劇苦。
刀山火聚。
不以為患。
以朽夫今日之事觀之。
但願得一人。
能不退菩提心。
成就最上因緣者。
則朽夫實所甘心。
否則七寶莊嚴。
皆屬有漏業因耳。
又何取焉。
今朽夫擲身魔界。
僅僅一紀。
而其開發信心。
知有此道者多。
但緣未熟耳。
以今視昔之東鄙。
猶古今異代矣。
且一時從遊者。
惟足下習染最重。
今見足下書。
翻然改圖。
是不負此心。
雖萬裡如面。
豈不欣然就道耶。
與即墨父老 離合之情。
悲喜自昔。
去來之想。
夢寐為勞。
蓋心苦于知己。
念切于有緣。
在古聖賢猶然。
況恒品乎。
聞之一飲一啄。
皆屬前緣。
一貴一賤。
交情乃見。
若山野之于諸君子。
一紀之歡。
不減骨肉之愛。
萬裡之遣。
重遺手足之憂。
其不稱千載之知己。
多生之有緣乎。
諺語雲。
得一世之榮。
不若得一世之名。
即山野之于山海。
固不能流芳。
适足以贻笑。
不知兒童稱說。
父
親授靈山付囑。
來此末法。
現宰官身。
匡持像教。
數十年來。
法門九鼎一絲。
唯老居士一身擔荷。
山僧居常獨處山林。
每感護法深恩。
未嘗不涕泗交頤也。
往以未得瞻禮為阙。
春時祇園暫對。
業已慶快生平。
既而東歸海上。
複聞闡提作大法障難。
心甚驚怖。
賴我老居士以衣覆被。
不獨使法門安堵。
抑令大藏表顯。
人天無複驚疑。
某每對三寶。
然香煉臂。
以酬法施之心也。
緻謝無量。
其台山大藏因緣。
料已不二藏公。
向未有聞。
想奉持之心。
益堅固矣。
與李廓庵中丞 憶昔長安月夜。
促膝談心。
香積良期。
飽餐不二。
回首風塵。
從茲隔絕。
一别幾十年所矣。
念忠懷道誼。
耿耿精明。
常目在高空雲漢閑也。
嗟嗟濁世。
道與時違。
薄福衆生。
不能睹麟鳳之祥。
惟無長者。
政若骊龍失颔下之珠。
不獨九淵無光。
抑且孤負貧濟。
又安能望臻極樂。
以享四事之豐乎。
況複魔黨橫行。
夜叉四出。
而啖生人之肉。
可謂無安猶如火宅。
不獨炎洲赤土也。
伏惟長者。
凝神澹泊。
遊刃玄虛。
引松竹之清風。
發冰霜之高韻。
不減羲皇太古。
山僧比業重愆。
堕茲瘴海。
僅持一息。
聊複四年。
朔雪炎方。
相縣萬裡。
追憶舊遊。
豈可再得。
雖絕徼遐荒。
而草木有知。
安能一日忘于陽春惠澤。
不識白毫光中。
曾一照及罪垢頭陀。
以業因緣而行佛道否。
答許鑒湖錦衣 辱垂問法語數則。
鄙人鈍根庸流。
安可以副高望。
聊竭比量。
奉酬來旨。
所雲西來意者。
畢竟西來有何意耶。
若果意自西來。
則祖師未來以前。
此土人皆無佛性耶。
殊不知此意。
人人本來具足。
不欠絲毫。
似衣底明珠。
向自有之。
佛祖但一指示。
原無實法與人也。
若作實法會。
則遠之遠矣。
所雲坐禅。
而禅亦不屬坐。
若以坐為禅。
則行住四儀。
又是何事。
殊不知禅乃心之異名。
若了心體寂滅。
本自不動。
又何行坐之可拘。
苟不達自心。
雖坐亦剩法耳。
定亦非可入。
若有可入。
則非大定。
所謂那伽常在定。
無有不定時。
又何出入之有。
心本無相。
有相則非真心矣。
斯皆妄想攀緣影事。
豈可當以為真乎。
所雲念佛者。
即是念自心也。
若心淨則佛土淨。
心土若淨。
無生死亦無去來。
所雲看話頭可以入道者。
若道屬話頭。
則可人人易入。
亦有看之而不入者。
殊不知此乃古人一期方便。
如敲門瓦子。
所謂借路經過耳。
豈實法哉。
然攝引初機。
須是從者裡鑽過。
始得下手工夫。
古人自有方便。
直以單提一念為主。
如寶劍橫空。
佛魔俱斷。
情塵何敢撄傍。
如是用心。
若一念精純。
諸緣頓脫。
所謂一門深入。
久久當自信耳。
與孔原之 念與足下同鄉土。
豈獨同五濁穢土耶。
推之本鄉。
實同一法清淨土中來。
山野自知歸路。
忍抛足下。
甯不把臂乎。
昨臨行作數語。
屬弼生留别足下。
且引王維欲知除老病。
惟有學無生之句。
此蓋就文士痛處劄錐。
足下即不能于此悟入。
願歸命三寶前。
受持圓覺經一卷。
精心熟誦。
字字不忘。
待三年後見山野。
以此當供養。
聞足下道伴。
信心清淨。
願足下教之以念佛法門。
求生淨土一門。
可以深入也。
計高選在即。
臨事冀善保重。
且五濁惡世。
非體菩薩大悲心。
決不能使衆生歡喜。
願足下體此。
與郭美命太史 承命為勉師塔銘。
業已草草報覆。
惟依樣畫葫蘆。
不敢妄意增減。
但于公所謂見悲于法門者數語。
此瀝公肝腸之苦。
第勉師無以為辭。
惟是時不無流涕之歎。
鄙人特為表而出之。
使後之觀者。
亦足以感發于公今日之心也。
公亦以我為增益謗乎。
其銘則脫然翻案。
此則不敢讓公矣。
與吳運使 承示名公書記。
欲山僧印證。
大段世俗之學佛法者。
多舛駁不精。
難以着相。
定于是非之辨。
若非久留心佛法禅道。
曆參真正知識。
以淘融滓穢。
蕩滌塵習。
而但取依稀仿佛。
學相似語資談柄。
作影身草者。
斷斷難窺實際。
即有真心為生死大事。
且又執我見。
立牆塹者。
又沒交涉。
今所謂名公者多矣。
雲外野人。
又何敢妄拟其優劣。
幸有管東溟居士法眼存焉。
東溟先執業于楚侗公。
今觀此書。
所以力救楚老之弊。
不避斧钺。
此正謂當仁不讓于師。
非具正法眼。
秉慧劍。
稱雄猛丈夫者不能也。
山僧就中略視一周。
已見大意。
然管君見性。
亦未放許透徹。
要之秉教奉行。
苦心深慮。
言言有本。
事事有君。
殊非漫語。
且就此中。
亦不能見管君長處。
公傥若留心此法。
請讀圓覺經千萬遍。
字字融通心地。
以至忘言契會。
自有一念相應處。
是時公自有分曉。
不必廣求佛法。
亦不必多起知見。
定不随他人腳跟轉矣。
古語有雲。
丈夫自有沖天志。
不向他人行處行。
此非虛談。
公若果趨向此事。
切須真實為生死大事一着吃緊。
萬萬不可作戲具增口過。
以公真心待三寶。
故山僧亦披肝露膽。
不避譏嫌。
為公道耳。
與黃子光 時來安坐海印光中。
與諸幻衆。
揮塵默談。
頃閑賢伯仲氏。
炳然現我三昧也。
惟幽居遠市。
閉戶究心。
山色在目。
溪聲滿耳。
未必不對法身而聆長舌耳。
春來動定勝常。
知坐進此道。
歡喜無量。
且雲爝然于中。
有難對俗人言者。
誠哉此事。
惟在自知自信。
正如啞人食甘飲苦耳。
其實何可吐露耶。
寄去大慧語錄。
幸時披剝。
冀足下時與此老把臂共行。
直使佛祖避舍三十。
日來所作水月道場。
空華佛事。
随見影響。
候莊嚴有緒。
當迎杖舄。
共升法殿也。
右臂不仁久矣。
不能公布作書。
一語普告。
與黃梧山 惟足下。
夙植靈根。
但今成熟未深。
所賴信力堅固。
不被諸煩惱魔之所傾動。
時方息肩苦趣。
正當頓辔先登。
以策萬裡高步。
駕此津梁。
不意天摧法幢。
一旦分崩離析。
遂至于此。
朽夫法眼而觀。
了無塵迹。
所苦正在諸同志者。
道力孱弱。
失此依怙。
為悲戀耳。
朽夫雖朽。
惟以利生為事業。
若忘足下輩。
則忘自願力耳。
此語非妄。
此行萬裡。
其别諸君語。
遞相發明。
幸同觀之。
與黃柏山 吾佛出世。
全在機感因緣淺深。
以彰法之久近。
感深則久住。
緣淺則易壞。
此理固然。
今海印道場之在東方。
如日月光于幽谷耳。
長松巨石。
稠林陰翳。
終天莫睹。
今觀其不能久住者。
殆非佛日照臨不深。
實在機感者。
煩惱稠林。
障翳不淺耳。
又何以常情論成壞去就乎。
所願障翳頓除。
何患慧光不朗。
朽夫此行。
萬裡長空。
一般風月。
有何去來之相。
惟尊人無恙。
子光得所。
足可安心。
異日感應道交。
依然海印三昧也。
與江吾與 善知識出現世閑。
遊行自在。
如大獅子。
所作皆奉如來所使。
教化成熟一切衆生。
以此為事。
乃至為一衆生。
不避三途劇苦。
刀山火聚。
不以為患。
以朽夫今日之事觀之。
但願得一人。
能不退菩提心。
成就最上因緣者。
則朽夫實所甘心。
否則七寶莊嚴。
皆屬有漏業因耳。
又何取焉。
今朽夫擲身魔界。
僅僅一紀。
而其開發信心。
知有此道者多。
但緣未熟耳。
以今視昔之東鄙。
猶古今異代矣。
且一時從遊者。
惟足下習染最重。
今見足下書。
翻然改圖。
是不負此心。
雖萬裡如面。
豈不欣然就道耶。
與即墨父老 離合之情。
悲喜自昔。
去來之想。
夢寐為勞。
蓋心苦于知己。
念切于有緣。
在古聖賢猶然。
況恒品乎。
聞之一飲一啄。
皆屬前緣。
一貴一賤。
交情乃見。
若山野之于諸君子。
一紀之歡。
不減骨肉之愛。
萬裡之遣。
重遺手足之憂。
其不稱千載之知己。
多生之有緣乎。
諺語雲。
得一世之榮。
不若得一世之名。
即山野之于山海。
固不能流芳。
适足以贻笑。
不知兒童稱說。
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