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二

關燈
老人贊言。

    佛子若欲成就無盡功德法門。

    應當善學此波羅提木叉。

    為第一義谛。

    一切法門。

    因從此入。

     示吳公敏 空生問佛。

    雲何應住。

    雲何降伏其心。

    佛答以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又雲。

    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又雲。

    信心清淨。

    即生實相。

    然實相無相。

    于何有生。

    良由生即無生。

    則住本無住。

    信心如此。

    則五蘊清涼。

    一念頓空。

    諸妄圓滅。

    如是降伏。

    即非降伏。

    是名降伏也。

    公敏信心甚笃。

    從餘乞授菩薩戒。

    且問持心之方。

    餘即告以調伏之法如此。

    又更其字曰調伏。

    至若相即無相。

    則不可以無相為無相。

    故又刻之以定課。

    日用不移。

    久久純一。

    泯絕諸相。

    頓契無生。

    是所謂信心清淨。

    即生實相也。

     示澄鋐二公 語曰。

    君子不重則不威。

    學則不固。

    又曰。

    中無主不立。

    外無正不行。

    此言雖小。

    可以喻大矣。

    是以世出世學聖賢之道。

    未有不自正心誠意修身。

    而至于緻知格物明心見性者。

    故孔氏為仁。

    以三省四勿為先。

    吾佛制心。

    必以三業七支為本。

    曆觀上下古今人物。

    成大器。

    宏大業。

    光照宇宙。

    表表為人師範者。

    未有不由此以至彼。

    由粗以極精。

    由近以緻遠也。

    今之學者。

    多以口耳為實學。

    以己見為真參。

    以遊譚為順物。

    以縱浪為适情。

    以吊靡為容衆。

    以恣肆為養志。

    以安飽為調身。

    以緣想為正心。

    以束斂為苦形。

    以端莊為恃傲。

    以克念為自苦。

    以精持為矯飾。

    以道業為長物。

    以身世為金剛。

    以生死為餘事。

    身之不立。

    心之不究。

    道業之不成。

    學問之不精。

    此其所以世愈下。

    而道愈衰。

    心日昏而志日喪。

    風日靡而行日薄。

    教日頹而法日毀也。

    捕風捉影。

    後學無憑。

    望吾人之修而見淳全之質者。

    其可得乎。

    孔子曰。

    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

    得見有恒者。

    斯可矣。

    是以周公之夢。

    鳳鳥之歎。

    有志君子。

    豈容情于自己哉。

    二子勉旃。

     示江吾與 與足下苦語十年。

    如教酒人齋莊。

    非不俨然肅恭。

    要之肅恭。

    亦酒态也。

    今讀足下手書。

    始恍然從醉夢中覺。

    令人怆然心悲。

    複欣然大喜。

    以舉世皆醉。

    假而人人如足下。

    則不貴我獨醒耳。

    嘗謂。

    蘇子一口舌之夫耳。

    其所志富貴。

    則奮發無當。

    每治縱怠。

    則懸梁刺股。

    竟酬其志。

    況出世聖賢。

    豈值一夫。

    無上妙道。

    豈多金比。

    越王遭會稽之恥。

    志報吳仇。

    乃卧薪嘗膽。

    二十餘年。

    其竟以霸。

    然曆劫貪愛。

    豈值吳仇。

    幽囚生死。

    困辱形骸。

    豈值會稽之恥。

    苟足下不懷切齒之恨。

    而忘卧薪嘗膽之心。

    不能以懸梁刺股自創。

    又将何以酬初志。

    雪大恥乎。

    聞之太上立德。

    其次立功。

    其次立名。

    足下誠能以太上自勵。

    則貧而可樂。

    其它又何以嬰心。

    孔子曰。

    士志于道。

    而恥惡衣惡食者。

    未足與議也。

    古人亦雲。

    苟有道義之樂。

    則形骸可外。

    形骸可外。

    此外則無事矣。

    又何可嬰心。

    處之而不泰然耶。

    願足下勉旃。

     示王牧長周世父 嘗謂天生萬物。

    唯人最靈。

    此古語也。

    予則謂之不然。

    何也。

    蓋人與萬物。

    皆具靈覺之性。

    此性均賦而同禀者也。

    曷嘗有人物之閑。

    畢竟所以異于物者。

    以其物具而不知。

    人則知其所具者耳。

    知其本具而盡之者謂之聖。

    知其當盡而不能頓盡謂之賢。

    知而肯求其盡者謂之智。

    知而不肯返求者謂之愚。

    知而不真。

    而求之太過者謂之狂。

    知而不明。

    執一介為必當者謂之狷。

    至若不知而妄求者謂之怪。

    與夫不知而不求。

    則物而已矣。

    嗟乎。

    此人與物殊。

    惟知與不知。

    求與不求之閑。

    雖相去毫厘。

    其失則千裡矣。

    竊觀三齊之君子。

    孰不心憤憤口悱悱。

    眇視千古。

    咳唾風雲。

    雖伊周事業。

    猶不足觀。

    及扣其心性。

    則瞠目結舌。

    及與談心之妙。

    亦未嘗不謦欬擊節。

    及與之言佛。

    則望望然不顧。

    噫。

    知有心而不知有佛。

    是猶知二五。

    而不知十也。

    是以道術不明。

    而英明豪傑之士。

    亦不免坐蔽于此。

    此非知之過。

    其實不知之過也。

    又非不知之過。

    其實不信心之過也。

    予竊謂非真不信心。

    蓋未有以真心告之者。

    假而朝夕以真心實語。

    熏陶漸染之。

    雖不能自信。

    抑将與之俱化矣。

    世之君子。

    生而聞見。

    乃耳目之常。

    即天縱之聰明。

    且将亦與彼俱化。

    故曰。

    習俗移人。

    賢者不免。

    斯言可畏哉。

    嗟乎。

    長夜之歎。

    為誰而興。

    餘今置身東海。

    空山大澤之閑。

    冒險阻。

    履危機。

    幾不免虎口者。

    蓋亦數矣。

    知我者。

    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

    謂我何求。

    此所以抱長夜之歎。

    而飲泣與東海競流也。

    雖然一管灰飛。

    而大地春生。

    一葉辭柯。

    而滿空秋至。

    第感之不深。

    故應之不至耳。

    年來茲土二三君子。

    具丈夫骨。

    見信自心者。

    津津汗浃兩腋。

    而陽和之調。

    将見。

    予将骨化長波。

    又複何憾。

    王生牧長。

    周生世父。

    以癸巳冬日。

    來入海叩。

    其道味天然。

    略無毫發。

    拘拘俗習。

    予深歎其為奇男子矣。

    雖然。

    牧長牧長。

    世文世文。

    皆知其本有。

    而肯求之者矣。

    予則有望于二子。

    不望子作佛。

    而願其現宰官居士身而說法。

    将見般若根深。

    習俗濃厚。

    熏蒸變化。

    此土群蒙。

    若人若物。

    皆位之育之。

    而生極樂之鄉也。

    子其勉之。

    子其勉之。

    何以稱子。

     示杜生 孔子曰。

    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

    又曰。

    隐居求志。

    果何求欤。

    轲之言曰。

    持其志無暴其氣。

    此聖賢教人。

    披肝露膽處也。

    夫螳螂怒臂以當車轍。

    此其志果何如哉。

    吾嘗觀世之學者。

    每曰有志于功名。

    或曰有志于富貴。

    或曰有志于忠孝。

    舉似可佳。

    及乎稍遇挫辱憂患。

    饑寒貧病。

    不如意事。

    則氣消神沮。

    呻吟困苦不可言。

    稍有忤逆。

    則忿不顧身。

    酒色淫蕩。

    則樂以忘生。

    是則居常所雲志者。

    未見如孔之所教不可奪。

    孟之所教持之也。

    此無他。

    蓋隐居未嘗求之耳。

    嗟乎。

    挫辱憂患。

    饑寒貧病。

    拂忤酒色。

    不大于車轍。

    而人不小于螳螂也。

    竟無一怒以當之。

    此何以故。

    學者深求此。

    可與言志。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