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一

關燈
妨持誦。

    乃借法力加持。

    以為助行。

    如三期忏悔。

    古人必不可少。

    若悟後誦經。

    則字字心光透露。

    盡為妙行。

    豈比循行數墨。

    春禽晝啼者耶。

     問但愁不作佛。

    莫愁佛不解。

    語古訓也。

    今之學者。

    不務真修。

    而務機鋒轉語。

    過矣。

    然自知未悟。

    時切提撕。

    隻因見地未明。

    恐是盲修瞎煉。

    故以師資道友閑。

    問答酬唱。

    此亦無傷乎。

    傥學力不通商量。

    必俟悟後吐語。

    則見地尚虧。

    從誰起行耶。

    況陶镕理性。

    決擇是非。

    如三登九上。

    一句千山。

    俱在悟前耶。

     答。

    古時悟心之士。

    稱為明眼人。

    若作家相見。

    如兩鏡相照。

    不拘有語無語。

    自然目擊道存。

    不是定要酬酢機鋒。

    相尚為高也。

    後之學者。

    狂妄馳騁。

    口舌便利。

    誠不足取。

    若是參學有疑明眼人前。

    真誠請益。

    披露本心。

    亦非以口舌相見。

    至若廣參知識。

    隻為決擇此心。

    何妨落草盤桓。

    平實商量。

    方是本色道人。

    若務機鋒應酬。

    乃門頭戶底。

    非真實也。

    真參實悟之士。

    決不堕此。

     問見自性者。

    得自由于生死。

    作得主者。

    能轉業于臨終。

    彼諸祖得自由者勿論。

    其草堂青印禅師等。

    那隔世便迷耶。

    豈悟有淺深。

    習有重輕乎。

    抑亦大悲增上。

    本高迹下。

    而人自不知乎。

    不然。

    學者奚取信于見性法門耶。

     答。

    古人所雲。

    一悟便了生死者。

    乃悟自性法身耳。

    尚有積劫無明。

    習氣種子。

    皆生死苦因。

    未得頓盡。

    故須多劫修行。

    方成佛道。

    且如七信菩薩。

    已悟自性。

    位登不退者。

    又曆四十二位。

    漸斷無明習氣。

    方成佛道。

    豈可以七信之悟。

    便為究竟了生死耶。

    是知變易生死尚與微苦相應。

    故雲。

    菩薩有隔陰之昏。

    所雲轉業。

    但是道力殊勝。

    故能轉非定消定業也。

    其實悟有淺深。

    習有厚薄。

    但悟後。

    處生死而不被生死拘留。

    來去自在。

    故稱變易生死。

    是悟心之人。

    在生死中。

    縱迷亦易覺。

    必不至大颠倒耳。

    經雲。

    一成真金體。

    不複重為礦。

    豈可預憂其複迷。

    而輕見性法門耶。

    若本高迹下。

    又不在此論。

    然佛不能逃定業。

    又非悟心之咎也。

     答段幻然給谏 問曰。

    圓妙真心。

    未有不由五陰而障。

    入如來地。

    未有不由破陰而成。

    棱嚴五十五位。

    行布詳矣。

    由淺淺而深深。

    必由破某陰。

    而後跻某位。

    以破障對位次。

    諸家解尚未分明。

    豈學問難思。

    推敲難到。

    故置之耶。

    經雲。

    受陰盡者。

    雖未漏盡。

    心離其形。

    從是凡身上。

    曆菩薩六十聖位。

    可見破色陰。

    決在三漸次無疑矣。

    且又修習真修。

    增進諸功。

    皆在色身而起。

    其破色陰。

    一一可征。

    獨以受想等。

    攝入六十位中。

    尚未決别。

    而經雲。

    又以識陰若盡。

    如淨琉璃。

    内含寶月。

    如是乃超十信等。

    可見五陰該在行布中。

    但後人未細心耳。

    某陰未盡。

    則不能超十信。

    某陰未盡。

    則不能超十住等。

    至于識陰銷落。

    六十位次始超。

    今若雲。

    破陰自破陰。

    何必并歸六十位。

    位次自位次。

    何必并歸破陰。

    是有二種門頭矣。

    且曆位而不并入五陰。

    則行布内少破魔之功勳。

    行布不成行布也。

    破陰而不并入三賢十聖。

    則破陰中缺修證之位次。

    破陰不成破陰也。

    望師一一分疏。

    開我執迷。

    今掠宗抄案之徒。

    隻貴眼明。

    不貴踐履。

    謂毗盧頂上行。

    有何五陰。

    有何行布。

    大妄語成。

    害将何極。

    至于宗門得道之祖。

    亦謂一了一切了。

    不曆三祇。

    今無論十地神通。

    即願心住菩薩能遊十方。

    所往随願。

    傳燈高賢。

    有此手段否。

    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

    恐隻收入初幹慧中。

    未必是金剛幹慧後心也。

    次又見孤山注。

    識陰盡文諸根互用。

    即圓教相似。

    七信界内。

    思惑已盡也。

    能入金剛幹慧者。

    從相似位。

    超入等覺後心也。

    天台明圓教。

    利根一生。

    有超登十地。

    與此符合。

    甫閱其文。

    不覺鼓掌曰。

    識陰若盡。

    如是乃超十信。

    十住。

    十回向。

    十地。

    等覺雲雲。

    超字。

    又不曆五十五位者也。

    然則三漸次以後。

    即破五陰。

    陰若破。

    則五十五位。

    可盡超乎。

    若然是行布外。

    另有一種門頭也。

    望師詳以語我。

    困農望雨。

    以日為歲。

    此番請益。

    更切更深。

    惟勿斳金玉是禱。

    武昌段然頓首。

     答。

    讀來問棱嚴破陰淺深。

    與五十五位相對同别。

    此乃諸佛菩薩。

    自住三摩地中。

    親證境界。

    非凡情所可妄測。

    此義從前諸師。

    亦未疑及。

    即宗鏡深窮性相之原。

    然亦未談及此。

    學者。

    一向概未留心。

    即山野通議。

    但于三漸次。

    及結位之文。

    小有發揮。

    亦未詳配位次。

    如來問雲雲。

    深為有見。

    山野膚淺暗昧。

    且禅定未深。

    五陰未破。

    定中境界。

    安敢妄言。

    以居士為法心切。

    問意懇到。

    故敢依聖言量。

    略陳其概。

    所言五陰。

    乃一切衆生。

    通受生死之苦具。

    修行之士。

    未有不破五陰。

    而能超生死者。

    故如來出世。

    單單隻是破衆生五陰生死之具。

    即一代時教。

    盡是破陰之談。

    散在五時。

    無處不說。

    但未次第。

    唯以棱嚴經一經。

    收盡一代時教。

    統攝迷悟修證因果。

    備殚聖凡二路。

    以便修行者。

    為一路涅盤門。

    故修證位次。

    始終詳悉。

    且又特申定中破陰境界者。

    以此經真修。

    專以禅定一門深入。

    而以破陰驗其淺深。

    故其位次不同華嚴璎珞等說。

    以華嚴圓圓果海。

    一位具足一切位。

    雖設行布。

    不說斷證。

    要在藉顯圓融。

    故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是以果覺為因心也。

    璎珞位次雖詳。

    意在分斷分證。

    故約見思塵沙無明。

    以定列行布。

    如天台所明。

    此經與彼二經。

    迥然不同。

    單約棱嚴大定。

    頓悟漸修。

    故以不生滅心為本修因。

    是先悟妙圓真心為本發心。

    即以此心漸斷習氣。

    以定位次淺深。

    正起信論。

    發心修行。

    以悟真如為本。

    至其斷惑。

    論又多依相宗斷證。

    特約六粗三細。

    以定位次。

    是謂先悟後修。

    故論就破惑定位則易明。

    此經以破陰定位則難合。

    何也。

    若約論。

    則信位斷執取計名字起業。

    三種粗惑。

    三賢斷相續智相。

    二惑為粗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