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關燈
千裡赴難。

    問餘于幽獄。

    已而荷蒙 聖恩。

    貶竄嶺南。

    奇乃伴行舟中。

    遂書此為别。

    嗟乎。

    生死險道。

    正在所驚。

    其無聞我歡喜心如夢事耶。

    異時驗子于寂滅場中。

    無以今日之言為夢語。

     示無隐桂禅人 明桂西蜀李氏子。

    年十七出家。

    參伏牛法光和尚。

    禮清涼。

    感文殊光相。

    燒一指供養。

    如京谒遍融禅師。

    從古梅座主聽講。

    複從大方宗師請益機緣。

    訪餘于東海海印道場。

    受金剛寶戒。

    餘觀其骨氣孤硬。

    可為法門标幟。

    第以名言厚習。

    不能洞發性真。

    初聞餘言。

    猶河漢而無極也。

    因字之曰。

    無隐。

    每為曲唱傍通。

    方便調伏者期年。

    一日聞唯心宗旨。

    恍然自信。

    遂誓歸依。

    三閱寒暑。

    相從于患難。

    又期年丙申十月來五羊。

    依栖于壘壁者數月。

    餘方觀棱伽。

    拟令入室。

    冀入第一義。

    心忽有歸省之思。

    餘以為忠于法門。

    孝于師親。

    其志一也。

    因示之曰。

    惟佛性之在纏。

    如神光之在目。

    雖明暗去來。

    而照禮獨立。

    以障翳厚薄。

    故智用淺深。

    是故從上佛祖。

    必經多劫。

    事多知識。

    入多法門。

    然後得見性真。

    所以然者。

    如人被縛。

    自不能解。

    必假手于他。

    至若釋然解脫。

    自在縱橫受用處。

    又非解者所可與也。

    即稱上根利智。

    有能一念頓悟自心。

    不從人得者。

    未必不由積累辛苦中來。

    如萬裡還家。

    入門一步。

    慶快平生。

    回視向之跋涉艱難。

    閑關險阻。

    依稀仿佛如夢中事然。

    且大通十劫。

    猶不現前。

    身子發心。

    中道退沮。

    在聖尚爾。

    況其它乎。

    是知信向此段大事因緣。

    能操久遠之志。

    持畢竟之懷者。

    從古為難得。

    曆觀前修。

    拌舍身命。

    親師擇友。

    動則三二十年。

    乃至盡形畢壽。

    不以窮達改心易慮。

    以極願力所持。

    窮劫而不化。

    千載如一日者。

    所以光明廣大。

    一發則為人天師表。

    非苟然也。

    禅人以夙習般若聞熏之力。

    不忘所先。

    今幸為佛子。

    曆事法門。

    殷勤若是。

    苟能執金剛心。

    盡此形壽。

    乃至周遍恒沙。

    以極究竟菩提。

    不退初心。

    将布法雲于火宅。

    圓智種于覺園。

    未必不以今日為因地也。

    子行矣。

    即歸峨嵋。

    親見普賢。

    傥問諸變化人。

    報言瘴海炎方。

    不減白銀世界。

    無恙無恙。

     促小師大義歸家山侍養 餘少讀史。

    竊慕程嬰公孫杵臼之為人。

    念曰。

    持此心為人臣子者。

    可謂不霟所生矣。

    及長出家。

    乃曰。

    吾佛為三界法王。

    四生慈父。

    苟能持二子之心。

    為弟子者。

    可謂不負己靈矣。

    及讀傳燈諸祖機緣。

    見神光之斷臂。

    船子之覆舟。

    百丈之于馬祖。

    楊岐之于慈明。

    歎曰。

    苟忘身為法。

    若諸老之為心者。

    何患祖道之不昌。

    法門之不振乎。

    嗟夫。

    丈夫處世。

    既不能盡命竭力。

    以事人主榮名顯親。

    即當為法王忠臣慈父孝子。

    易地皆然。

    又何屑屑以事龌龊乎。

    故予自知。

    有向上事以來。

    此心翩翩。

    負超世之思。

    即處樊籠遊廛市。

    未嘗不置身冰雪。

    千岩萬壑中也。

    隆慶初。

    予居龍河講肆。

    識妙峰師。

    于稠人中。

    睹其貌悴骨剛。

    知為法器。

    雖未語而心許之矣。

    萬曆癸亥。

    餘北遊上都。

    适遇于長安市。

    共坐龍華樹下。

    一語而決生死。

    乃結伴同參。

    共遊方外。

    過河中。

    山陰檀越。

    延之道院數月。

    是時宗尚童年。

    為沙彌。

    明年餘同妙師。

    入清涼。

    置身萬年冰雪中嚴寒徹骨。

    幾死者數矣。

    時予幸有自信之地。

    越丁醜山陰檀越。

    以書抵清涼。

    屬宗從事法門。

    因着入槽廠。

    宗躍然負米采薪。

    履水踏雪。

    百務惟先。

    日夜無隙。

    衆皆推其精勤。

    然殊無短長。

    越辛巳冬。

    奉 慈旨。

    求 皇儲。

    薦 先帝。

    建大會于台山。

    日集萬指。

    宗獨任點茶湯。

    晝則周旋不失一人。

    夜則以餘力課誦。

    餘始心知其力能荷負。

    第未察其信根耳。

    明年壬午春。

    台山會罷。

    餘與妙師訣。

    師曰。

    某即不能荷錫相從。

    柰何吊影長途乎。

    乃目宗謂此子可代執役。

    因命宗曰。

    古人從師為法。

    誓死為期。

    爾其盡形竭力。

    傥中道志沮。

    當此生不面爾。

    其志之。

    明發。

    即理策東西。

    餘同龍華老人。

    養痾于大行之障石岩。

    宗隻身以從。

    百務惟勤。

    凡操食時。

    必侍立辍餐而後已。

    察意之可否。

    以為憂喜。

    予飽亦飽。

    予偶不欲食。

    則涕泗交頤。

    亦終日不餐也。

    餘每每私察。

    久之如一日。

    因謂龍華老人。

    此子天性純孝人也。

    子夏問孝。

    孔子曰色難。

    其是之謂乎。

    明年癸未。

    餘即東蹈海上。

    藏修于牢山深處。

    人迹所不能至。

    神鬼之鄉也。

    餘因入那羅窟而居之。

    披荊榛。

    卧草莽。

    犯風濤。

    涉險阻。

    艱難辛苦。

    不可殚述。

    人不堪其憂。

    而宗實甘心焉。

    餘亦将謂老死丘壑。

    無複人世矣。

    居三年丙戌。

    蒙 聖天子诏。

    為 慈聖聖母頒大藏經。

    布天下名山。

    及二牢焉。

    餘乃喟然歎曰。

    因緣障道。

    往哲痛心。

    福始禍先。

    前修明誡。

    意欲避之。

    宗與同伴安桂二侍者。

    進曰。

    師即無意人世。

    豈不上念 聖心。

    所以隆重法門。

    為斯民之福利乎。

    餘乃翻然念曰。

    惟我 聖天子仁孝 聖母慈恩。

    以法為社稷蒼生福。

    某敢不竭躬盡瘁。

    以敷揚法化。

    上報 聖恩。

    法王忠臣。

    慈父孝子。

    實予所圖。

    第此海峤遐陬。

    故稱蔑戾。

    苟不等心死誓。

    何以轉魔界而成佛土。

    爾輩試揣其衷。

    果能以法為心。

    畢命從事。

    則止之。

    否則去之。

    無使異日。

    作世谛流布。

    昧人天眼目也。

    安等唯唯。

    進曰。

    師唯何人。

    此惟何事。

    願師安意。

    以道自任。

    為法忘情。

    我輩敢不視師為行止。

    餘于是拜受慈命。

    克意建立。

    經營事務。

    無論巨細。

    一切委宗。

    而以安桂二人為知事。

    予但總其綱要耳。

    上賴 聖慈寵靈。

    不三年叢林告成。

    法道聿興。

    四方衲子日益至。

    時則東海洋洋佛國之風焉。

    天人冥會。

    轉化之機。

    蓋亦神且速矣。

    山門供衆。

    法物畢備。

    秋毫皆出宗心。

    建立規模。

    居然不減在昔。

    觀者以為天降地湧将為東鄙法幢盛世永永福田也。

    豎立未幾。

    狂魔競作。

    己醜歲即遭侵撓。

    餘所經涉。

    無論污辱。

    即祁寒溽暑。

    奔走于風塵道路。

    冒生死之際者。

    不可指陳。

    而此心一念孤光。

    未嘗少易。

    宗輩之志愈益堅。

    三年如一日也。

    或謂餘曰。

    古人言到處家山。

    以師高緻。

    道眼視此。

    不啻輕塵聚沫。

    柰何惓惓于此。

    餘曰。

    嘗聞世之君子。

    以身殉國則死國。

    以身殉法則死法。

    今蒙 慈恩。

    以法見托。

    而且表揚 聖孝。

    其事雖異其命實均。

    避難不義。

    棄命不忠。

    不義不忠。

    何以為法。

    假而以此即有封疆尺寸之寄。

    苟臨難而去之。

    又何以自處。

    甯效死而弗去。

    不為苟生以失經。

    或者唯唯。

    頃亦魔風頓息矣。

    又四年乙未。

    春二月。

    釁從中起。

    以魔事為借資。

    緻 聖天子震怒。

    诏下金吾。

    逮及者衆。

    是時安已先去。

    宗與桂共嬰此難。

    餘則以一死肩之。

    荷蒙 聖恩 诏遣雷陽。

    于是冬十月。

    出長安。

    與宗别。

    餘觀往事如夢遊。

    亦未嘗一語及世谛常情也。

    宗送餘河梁。

    餘乃謂之曰。

    丈夫處世。

    固不戀戀為兒女态。

    況吾釋子。

    學出情法者乎。

    第爾從老人幾二十年矣。

    老人固未嘗以一語佛法累汝。

    不知汝于何處見老人乎。

    宗稽首曰。

    宗自事師以來。

    自知愚鈍。

    不敢外求。

    上不見有佛祖。

    下不見有禅道。

    唯知作務供衆生。

    于動靜閑忙疾病禍患死生之際。

    止此一念。

    直觀師心而已。

    是故師生則生。

    師死則死。

    餘曰。

    我心無相。

    汝作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