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
居恒求悟自心。
不得其指。
複歸雲栖進具戒。
請益修心之要。
示以念佛法門。
以一心不亂為的旨。
付禅關策進一書。
為參究之訣。
公佩服。
還本郡石泷岩。
閉關三年。
單提一念。
久之有省。
複往雲栖求印可。
遂依衆淘汰數年。
辭歸本郡之華陽山。
誅茅以居。
華陽祖于黃山白嶽。
縱廣一由旬。
周環四邑。
庵當萬山之中。
最為幽僻。
公居之。
唯種芋栽茶。
拾橡栗。
采松花。
以充食。
竟絕意人閑。
唯一沙彌智浩。
執侍焉。
浩讀楞嚴。
至征心處。
問曰。
七處征心。
皆不可得。
畢竟心在甚麼處。
公撫幾一下。
良久問曰。
會麼。
浩曰不會。
乃示二祖公案。
久之令浩參諸方去。
公單居焉。
缁白請公說金剛般若要義。
公拈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問衆曰。
會麼。
衆曰不會。
公曰。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乃曰。
大衆各自珍重。
吾将行矣。
即沐浴更衣。
端坐念佛而逝。
時萬曆戊午七月十八日也。
公生于萬曆甲戌。
八月二十四日。
世壽四十有五。
僧臘二十有八。
葬于庵之某處。
智浩參方歸省。
公已入寂三年矣。
浩乃匍匐匡山。
乞予為塔上銘。
予覽狀。
知公始以聞道可死一言發心。
頓棄人閑世。
雖親教義。
不尚名言。
絕意于空山寂寞之濱。
單提一念。
以死生為大事。
至其操行孤絕。
超然似古隐山之流。
此末法之難能者。
嗟乎。
若公之風。
可使吾徒之貪者廉。
狂者息。
躁者靜也。
又何事踞華座為說法哉。
予有感于斯。
乃為之銘曰。
般若靈根。
如種在地。
遇緣而發。
若時雨溉。
聞道一言。
夙習固然。
偶一觸之。
應念現前。
死既可矣。
複生何戀。
頓舍世緣。
入山修練。
不事語言。
單提向上。
一念孤明。
吾我俱喪。
橡栗松花。
以療形枯。
浮雲幻化。
視之若無。
寂寞空山。
孤風絕侶。
莫問其賓。
看主中主。
死生不變。
太虛閃電。
寂滅空中。
超情離見。
撩起便去。
似不曾來。
空花翳目。
野馬塵埃。
塔影團團。
霞蒸霧鎖。
問末後句。
青山朵朵。
比丘性慈塔幢銘 比丘性慈。
毗陵潘氏子。
性愛離俗。
童時聞月珠法師講楞嚴。
遂發心出家。
禮宇光法師于華山。
求剃度。
授以淨土法門。
專心一志。
雅修梵行。
喜看老病。
心無厭倦。
習音聲佛事。
後遇滇南僧性玉。
結伴遊南海。
誅茅同居十餘載。
玉患病頻年。
慈看侍殷勤。
如事父母。
略無怠容。
玉竟無恙。
萬曆己未。
同禮匡山授具戒。
回普陀。
而玉病複作。
慈益加調護。
庚申歲。
慈感法乳。
複來省匡山。
舟次荻港。
偶微恙。
遂坐脫于舟中。
囑同行三人。
茶毗于紫沙州。
萬曆庚申五月一日也。
玉聞之。
乃奔負靈骨。
歸葬普陀。
複走匡山具述其因緣。
乞志之。
予聞而感之曰。
詩雲。
兄弟阋于牆。
世有骨肉而仇仇者多矣。
況二姓乎。
若慈與玉也。
蓦爾相逢。
以道相親一心莫逆。
看病十年如一日。
慈能盡心力于生前。
玉乃感恩義于身後。
誠所謂一死一生。
乃見交情者耶。
予故次序其事。
又以啟法門之義。
當以看病為第一行也。
慈生于癸巳年正月十七日。
世壽二十八歲。
玉為滇南昆明徐氏子。
世業儒。
故并記之。
乃為銘曰。
宿具道緣。
無心而遇。
形異心同。
難兄難弟。
視身若己。
死生不二。
出情之情。
故乃如是。
骨埋白花。
心凝實際。
試問大士。
果何來去。
新安黃山擲缽庵寓安寄公塔銘 公諱廣寄。
字寓安。
衢州開化餘氏子。
生而聰慧。
有出塵志。
年十五。
白父母。
聽出家。
投郡張公山。
無為法公為沙彌。
好學多能。
博雅遊藝。
恒往來于休[婺-矛+牙]之閑。
一時士大夫無不器重。
樂與為忘年交。
年二十四。
歎曰。
人生過隙駒耳。
泛泛若此。
何以出家為。
遂決志遊方。
參訪知識。
屢行為親知羁留不果。
乃宵遁。
單瓢隻杖。
徑造雲栖。
大師見而器之。
為授具戒。
開示念佛法門曰。
念佛無他伎倆。
專在一心不亂。
公服膺。
遂以充維那。
居常刻意精修。
單持一念。
謹束三業。
嚴整威儀。
調和内外。
悅可衆心。
大師一日臨衆曰。
朝廷設官。
以稱職為最。
豈惟國家。
叢林亦然。
梵語維那。
此雲悅衆。
若寄維那。
可謂稱職矣。
由是一衆鹹推重之。
一坐八年。
以省師歸故山。
閉關三年。
萬曆庚戌。
入黃山之丞相原。
誅茅藏修。
精進自策。
一念不移。
若忘人世。
久之。
一方缁白。
歸信者衆。
圖南汪公為結庵以居之。
一坐十二年。
偶嬰真疾。
竟不言。
動止如常。
人莫知之。
久之疾笃。
鄉人請醫診視。
公曰。
死生如客耳。
當行即行。
又何為乎。
竟勿藥。
唯安然端坐。
如不有身。
一日召弟子曰。
吾行矣。
末後一事。
汝等識之。
言訖。
跏趺而逝。
時天啟元年辛酉二月二日也。
初弟子不意公遽化。
未理龛室。
乃置坐于幾上。
且恐形變。
急積薪茶毗。
值天大雪。
不能動轉。
如是者七日。
遠近缁白。
聞而破雪奔吊。
見公顔色如生。
喜容可掬。
唇紅不改。
手軟如綿。
鹹曰。
此生人也。
安忍化。
固止之。
乃借佛龛收斂。
供于所整之丈室。
雪乃止。
弟子相謂曰。
此豈末後事耶。
于是亦不敢火。
經夏秋炎熱。
形氣不變。
意欲奉三年乃葬。
明年壬戌三月。
弟子大守。
走匡山。
具白其事。
且請為銘。
予聞而歎曰。
吾沙門之行。
貴真修實證。
不在炫名聞。
立門庭為得也。
以公之高明多藝。
博識廣聞。
一入法門。
即盡情屏絕。
精心為道。
如愚若讷。
居常一念。
密密綿綿。
見人不發一語。
問者。
唯唯一笑而已。
至若處同袍忘人我。
脫略形骸。
無不愛而敬之。
豈非威儀攝生。
正容悟物無言而說法者耶。
嗚呼。
若公之于生死。
神往形留。
化臭腐為神奇。
豈非戒定熏修。
精心融貫而然耶。
即佛祖之金剛不壞。
常住不朽。
亦由是而緻。
否則不崇朝。
若豚子之食于死母也。
予于是有感焉。
乃為之銘曰。
三界萬法。
為心所造。
壞與不壞。
總在一竅。
螢火蚌珠。
其光雖小。
亦是精妙。
圓明之寶。
何況佛性。
寶覺明心。
在我固有。
豈不甚深。
戒定所熏。
金剛種子。
故舍利羅。
其叢如蟻。
既有幻形。
甯免幻病。
果縛現存。
業由前定。
如公形骸。
久而不臭。
想是其中。
心光無垢。
從此精練。
生生不退。
決定至于。
金剛之地。
或焚或存。
無可不可。
且待三年。
再來報我。
我作此銘。
非為公立。
普告諸人。
大家努力。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十八
居恒求悟自心。
不得其指。
複歸雲栖進具戒。
請益修心之要。
示以念佛法門。
以一心不亂為的旨。
付禅關策進一書。
為參究之訣。
公佩服。
還本郡石泷岩。
閉關三年。
單提一念。
久之有省。
複往雲栖求印可。
遂依衆淘汰數年。
辭歸本郡之華陽山。
誅茅以居。
華陽祖于黃山白嶽。
縱廣一由旬。
周環四邑。
庵當萬山之中。
最為幽僻。
公居之。
唯種芋栽茶。
拾橡栗。
采松花。
以充食。
竟絕意人閑。
唯一沙彌智浩。
執侍焉。
浩讀楞嚴。
至征心處。
問曰。
七處征心。
皆不可得。
畢竟心在甚麼處。
公撫幾一下。
良久問曰。
會麼。
浩曰不會。
乃示二祖公案。
久之令浩參諸方去。
公單居焉。
缁白請公說金剛般若要義。
公拈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問衆曰。
會麼。
衆曰不會。
公曰。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乃曰。
大衆各自珍重。
吾将行矣。
即沐浴更衣。
端坐念佛而逝。
時萬曆戊午七月十八日也。
公生于萬曆甲戌。
八月二十四日。
世壽四十有五。
僧臘二十有八。
葬于庵之某處。
智浩參方歸省。
公已入寂三年矣。
浩乃匍匐匡山。
乞予為塔上銘。
予覽狀。
知公始以聞道可死一言發心。
頓棄人閑世。
雖親教義。
不尚名言。
絕意于空山寂寞之濱。
單提一念。
以死生為大事。
至其操行孤絕。
超然似古隐山之流。
此末法之難能者。
嗟乎。
若公之風。
可使吾徒之貪者廉。
狂者息。
躁者靜也。
又何事踞華座為說法哉。
予有感于斯。
乃為之銘曰。
般若靈根。
如種在地。
遇緣而發。
若時雨溉。
聞道一言。
夙習固然。
偶一觸之。
應念現前。
死既可矣。
複生何戀。
頓舍世緣。
入山修練。
不事語言。
單提向上。
一念孤明。
吾我俱喪。
橡栗松花。
以療形枯。
浮雲幻化。
視之若無。
寂寞空山。
孤風絕侶。
莫問其賓。
看主中主。
死生不變。
太虛閃電。
寂滅空中。
超情離見。
撩起便去。
似不曾來。
空花翳目。
野馬塵埃。
塔影團團。
霞蒸霧鎖。
問末後句。
青山朵朵。
比丘性慈塔幢銘 比丘性慈。
毗陵潘氏子。
性愛離俗。
童時聞月珠法師講楞嚴。
遂發心出家。
禮宇光法師于華山。
求剃度。
授以淨土法門。
專心一志。
雅修梵行。
喜看老病。
心無厭倦。
習音聲佛事。
後遇滇南僧性玉。
結伴遊南海。
誅茅同居十餘載。
玉患病頻年。
慈看侍殷勤。
如事父母。
略無怠容。
玉竟無恙。
萬曆己未。
同禮匡山授具戒。
回普陀。
而玉病複作。
慈益加調護。
庚申歲。
慈感法乳。
複來省匡山。
舟次荻港。
偶微恙。
遂坐脫于舟中。
囑同行三人。
茶毗于紫沙州。
萬曆庚申五月一日也。
玉聞之。
乃奔負靈骨。
歸葬普陀。
複走匡山具述其因緣。
乞志之。
予聞而感之曰。
詩雲。
兄弟阋于牆。
世有骨肉而仇仇者多矣。
況二姓乎。
若慈與玉也。
蓦爾相逢。
以道相親一心莫逆。
看病十年如一日。
慈能盡心力于生前。
玉乃感恩義于身後。
誠所謂一死一生。
乃見交情者耶。
予故次序其事。
又以啟法門之義。
當以看病為第一行也。
慈生于癸巳年正月十七日。
世壽二十八歲。
玉為滇南昆明徐氏子。
世業儒。
故并記之。
乃為銘曰。
宿具道緣。
無心而遇。
形異心同。
難兄難弟。
視身若己。
死生不二。
出情之情。
故乃如是。
骨埋白花。
心凝實際。
試問大士。
果何來去。
新安黃山擲缽庵寓安寄公塔銘 公諱廣寄。
字寓安。
衢州開化餘氏子。
生而聰慧。
有出塵志。
年十五。
白父母。
聽出家。
投郡張公山。
無為法公為沙彌。
好學多能。
博雅遊藝。
恒往來于休[婺-矛+牙]之閑。
一時士大夫無不器重。
樂與為忘年交。
年二十四。
歎曰。
人生過隙駒耳。
泛泛若此。
何以出家為。
遂決志遊方。
參訪知識。
屢行為親知羁留不果。
乃宵遁。
單瓢隻杖。
徑造雲栖。
大師見而器之。
為授具戒。
開示念佛法門曰。
念佛無他伎倆。
專在一心不亂。
公服膺。
遂以充維那。
居常刻意精修。
單持一念。
謹束三業。
嚴整威儀。
調和内外。
悅可衆心。
大師一日臨衆曰。
朝廷設官。
以稱職為最。
豈惟國家。
叢林亦然。
梵語維那。
此雲悅衆。
若寄維那。
可謂稱職矣。
由是一衆鹹推重之。
一坐八年。
以省師歸故山。
閉關三年。
萬曆庚戌。
入黃山之丞相原。
誅茅藏修。
精進自策。
一念不移。
若忘人世。
久之。
一方缁白。
歸信者衆。
圖南汪公為結庵以居之。
一坐十二年。
偶嬰真疾。
竟不言。
動止如常。
人莫知之。
久之疾笃。
鄉人請醫診視。
公曰。
死生如客耳。
當行即行。
又何為乎。
竟勿藥。
唯安然端坐。
如不有身。
一日召弟子曰。
吾行矣。
末後一事。
汝等識之。
言訖。
跏趺而逝。
時天啟元年辛酉二月二日也。
初弟子不意公遽化。
未理龛室。
乃置坐于幾上。
且恐形變。
急積薪茶毗。
值天大雪。
不能動轉。
如是者七日。
遠近缁白。
聞而破雪奔吊。
見公顔色如生。
喜容可掬。
唇紅不改。
手軟如綿。
鹹曰。
此生人也。
安忍化。
固止之。
乃借佛龛收斂。
供于所整之丈室。
雪乃止。
弟子相謂曰。
此豈末後事耶。
于是亦不敢火。
經夏秋炎熱。
形氣不變。
意欲奉三年乃葬。
明年壬戌三月。
弟子大守。
走匡山。
具白其事。
且請為銘。
予聞而歎曰。
吾沙門之行。
貴真修實證。
不在炫名聞。
立門庭為得也。
以公之高明多藝。
博識廣聞。
一入法門。
即盡情屏絕。
精心為道。
如愚若讷。
居常一念。
密密綿綿。
見人不發一語。
問者。
唯唯一笑而已。
至若處同袍忘人我。
脫略形骸。
無不愛而敬之。
豈非威儀攝生。
正容悟物無言而說法者耶。
嗚呼。
若公之于生死。
神往形留。
化臭腐為神奇。
豈非戒定熏修。
精心融貫而然耶。
即佛祖之金剛不壞。
常住不朽。
亦由是而緻。
否則不崇朝。
若豚子之食于死母也。
予于是有感焉。
乃為之銘曰。
三界萬法。
為心所造。
壞與不壞。
總在一竅。
螢火蚌珠。
其光雖小。
亦是精妙。
圓明之寶。
何況佛性。
寶覺明心。
在我固有。
豈不甚深。
戒定所熏。
金剛種子。
故舍利羅。
其叢如蟻。
既有幻形。
甯免幻病。
果縛現存。
業由前定。
如公形骸。
久而不臭。
想是其中。
心光無垢。
從此精練。
生生不退。
決定至于。
金剛之地。
或焚或存。
無可不可。
且待三年。
再來報我。
我作此銘。
非為公立。
普告諸人。
大家努力。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