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法門知師之深者。
乃具述師行狀。
請為塔上之銘。
予痛念禅門寥落。
向未有以振起者。
獅弦将絕響矣。
今師之行履。
其見地穩密。
機辨自在。
不唯法眼圓明。
一振頹綱。
而峻節孤風。
誠足以起末俗。
至其大精進忍力。
又當求之古人。
雖影不出山。
而聲光遠及。
豈非屍居龍見。
淵默雷聲者耶。
觀其昭然生死。
實踐可知。
因次序其實行。
乃為之銘。
銘曰。
大道廓然。
如太虛空。
聖凡幻葉。
影落其中。
即有求者。
竟不可得。
拟議思量。
桌棒打月。
瞿昙熱亂。
達摩忙來。
到頭落得。
一隻皮鞋。
建塗毒鼓。
全彰正令。
如有擊者。
喪身失命。
不用命者。
時來一擊。
三日耳聾。
晴空霹靂。
身心俱碎。
魔佛潛蹤。
摩尼光耀。
八面虛通。
惟我壽昌。
誤中其毒。
遍身毛孔。
三昧出沒。
化生死窟。
作光明聚。
日用頭頭。
無處不是。
提起镢頭。
似金剛劍。
煩惱稠林。
佛祖出現。
四十餘年。
墾土掘地。
瓦礫荊棘。
純七寶砌。
身心世界。
碎為微塵。
塵塵佛刹。
坐卧經行。
佛法禅道。
拈向一邊。
有來問者。
直指目前。
如大圓鏡。
五色齊至。
不出不入。
死生遊戲。
自堕其中。
未常住世。
即今便行。
亦未曾去。
不信但看。
草芥纖塵。
何有一物。
不是全身。
青山塔影。
松風長舌。
說法音聲。
常無閑歇。
九華山無垢蓮公塔銘 公諱性蓮。
字無垢。
太平仙源王氏子。
生而不群。
幼喜為佛事。
蚤有出世志。
初其地佛法未流時。
諸外道群聚。
宣揚其說。
公每往觀聽。
一日謂衆曰。
此夢語也。
其如生死何。
因決志出俗。
年二十有二。
遂棄妻子。
破家散産而去。
之金陵攝山栖霞寺。
從素庵節法師剃染受具。
依栖講席。
習諸經論義。
置卷歎曰。
吾為生死大事。
故出家。
此豈能了大事乎。
遂棄去。
複得故鄉之牛頭山。
誅茆以休。
刀耕火種。
專以己躬下事為念。
久之未有所入。
遂棄去。
至清河谒法堂和尚。
授以念佛三昧。
乃深信入。
尋參遍融老于都下。
融一見而器之。
遂留入室。
久之。
妙峰和尚開法于蘆芽。
公特往見。
大有所陶冶。
複歸故鄉之大山。
四方缁白。
聞風而至。
歎曰。
吾出家兒。
豈為滴水波流把茆。
遮障此生平乎。
複棄去。
誓曆盡名山。
遍參善知識。
多方行腳。
備嘗辛苦。
如是者七年。
偶冬日涉河。
冰裂作聲。
堕水寒徹。
忽然有省。
乃曰。
眉元來橫。
鼻元來直。
渴飲饑餐。
更有何事。
于是生平之疑。
泮然冰釋。
即歸卓錫于池陽之杉山。
十方衲子日益至。
公遂開梵刹。
以接待為事。
至者無他技。
但精潔粥飯茶湯而已。
了無禅道佛法。
觀者谛信不疑。
九華聖道場地。
迎公為叢林主。
公治己精苦。
忘身為衆。
凡化惡性。
必委曲方便。
跪拜周旋。
甚至詈罵。
必俟大信而後已。
時人稱為常不輕。
如是幾廿年。
遠近缁白傾心如佛祖。
故凡所須。
未常發一街坊化主。
應時如響。
凡足迹所至。
或一食一宿之所。
皆為道場。
若池陽之杉山。
九華之金剛峰。
觀音山之金堂。
大山之草庵。
蓮嶺之靜室。
金陵之花山。
餘若秦頭峰。
婆娑壟。
岑峰洞。
白沙山。
吉祥諸天。
随地各建蘭若數十所。
以修隐靜者居之。
鹹有其徒主其業。
豈非忘身為物。
無心而成化者耶。
丙申仲春二月應衆請。
于三祖之皖山。
不數月。
百廢俱舉。
遠近風動。
公複歸九華。
越明年。
皖山四衆固請公去。
公首肯曰。
去即去矣。
尚須三日。
明日偶過九龍。
訪一庵主。
四顧欣然。
乃謂衆曰。
吾至此山大事畢矣。
衆不解其意。
二日示微疾。
竟終于此。
全身塔于蘭若之右。
萬曆丁酉九月三日也。
公生于甲辰之四月八日。
世壽五十有四。
僧臘二十有五。
公弟子甚衆。
各領其叢林事。
其優婆塞。
就乞佛法者。
獨邵季公兄弟。
查汝定蕭伯谷。
相與莫逆。
為方外死生交。
公遷化月餘。
汝定即走嶺南。
訪餘于行閑。
持公行實乞為銘。
以餘三複。
感公之操存。
可謂精于忘己者也。
故為銘曰。
忘身為物。
如蟲禦木。
視物為己。
水不洗水。
物我兩忘。
不犯鋒芒。
石人晝舞。
金烏夜光。
惟公之身。
飄若行雲。
惟公之心。
止若谷神。
不來不去。
誰死誰生。
九華參天。
觀者耳聾。
皖山戛漢。
聽者眼盲。
亭亭一塔。
卓彼虛空。
覓公行處。
問取九峰。
栖霞影齋珠公塔銘 攝山自梁武開山。
至唐而盛。
往諸名德說法其中。
荒廢久矣。
嘉靖中。
五台陸公遊目慨然。
屬僧統。
請先雲谷大師習靜其中。
嵩山善公重興其寺。
延素庵法師大開法席。
海内學者一時雲集。
座下弟子若幹人。
其上首。
則影齋珠公也。
公安陸李氏子。
生而穎異。
父敬事三寶。
公幼從父入寺。
聞僧誦華嚴經有感。
遂請出家。
禮邑之月公為弟子。
執事數載。
有遠遊志。
乃棄去。
之金陵栖霞。
從素庵弟子錫法師受具戒。
聽講諸經論。
窮性相宗旨。
精心教觀十有五年。
一日向師請問教外别傳之旨。
師曰。
此向上事。
自有師承。
幻休老人正主法少林。
汝可往參。
公遂之少室見休。
即問如何是向上事。
休曰。
五乳峰頭月。
單傳殿内燈。
公不契。
乃請挂搭。
同衆久參入室。
一日舉石霜公案有省。
呈偈曰。
出門便是草。
寒林花發春歸早。
堪笑無足人解行。
卻把須彌橫踏倒。
休曰。
聲前一句。
妙葉潛通。
劫外真風。
幽微綿密。
從上佛祖授手之事。
非思量意識可到。
又非玄路可通。
子無以世谛流布也。
公作禮。
凡執事四年。
複歸栖霞。
自爾心不涉緣。
迹不入俗。
日夜精修。
一心無懈。
一日無疾。
索浴更衣俨然而逝。
萬曆某年某月某日也。
公世壽幾十幾歲。
法臘幾十夏。
得度弟子若幹人。
全身塔于山之某處。
予少事雲谷大師。
每過栖霞。
愛公道骨崚嶒。
知為法器。
竟不負生平。
得向上巴鼻。
是豈可以尋常學解。
束縛死生者。
同日語哉。
乃為銘之曰。
山川精英。
人文斯着。
道脈潛流。
雲來壑赴。
茲攝之靈。
久蘊其妙。
爰有哲人。
鑿開一竅。
法化斯彰。
玄風日扇。
适生珠公。
高标霞燦。
教海義龍。
宗門神駒。
顧盼千裡。
電卷星馳。
握向上符。
執言前幟。
匿耀韬光。
深入無際。
抱道凝神。
蒼岩翠壁。
坐脫其中。
孤光赫奕。
塔影撐空。
真風披拂。
法身堂堂。
雲霞出沒。
耶溪若法師塔銘 公諱志若。
字耶溪。
山陰姚氏子。
母晏氏。
初禱白衣觀音。
夢洗足頭陀謂曰。
吾與汝作獅子兒。
覺而有娠。
生而機穎。
幼喜趺坐念佛。
父早喪。
母孀居。
甫七
乃具述師行狀。
請為塔上之銘。
予痛念禅門寥落。
向未有以振起者。
獅弦将絕響矣。
今師之行履。
其見地穩密。
機辨自在。
不唯法眼圓明。
一振頹綱。
而峻節孤風。
誠足以起末俗。
至其大精進忍力。
又當求之古人。
雖影不出山。
而聲光遠及。
豈非屍居龍見。
淵默雷聲者耶。
觀其昭然生死。
實踐可知。
因次序其實行。
乃為之銘。
銘曰。
大道廓然。
如太虛空。
聖凡幻葉。
影落其中。
即有求者。
竟不可得。
拟議思量。
桌棒打月。
瞿昙熱亂。
達摩忙來。
到頭落得。
一隻皮鞋。
建塗毒鼓。
全彰正令。
如有擊者。
喪身失命。
不用命者。
時來一擊。
三日耳聾。
晴空霹靂。
身心俱碎。
魔佛潛蹤。
摩尼光耀。
八面虛通。
惟我壽昌。
誤中其毒。
遍身毛孔。
三昧出沒。
化生死窟。
作光明聚。
日用頭頭。
無處不是。
提起镢頭。
似金剛劍。
煩惱稠林。
佛祖出現。
四十餘年。
墾土掘地。
瓦礫荊棘。
純七寶砌。
身心世界。
碎為微塵。
塵塵佛刹。
坐卧經行。
佛法禅道。
拈向一邊。
有來問者。
直指目前。
如大圓鏡。
五色齊至。
不出不入。
死生遊戲。
自堕其中。
未常住世。
即今便行。
亦未曾去。
不信但看。
草芥纖塵。
何有一物。
不是全身。
青山塔影。
松風長舌。
說法音聲。
常無閑歇。
九華山無垢蓮公塔銘 公諱性蓮。
字無垢。
太平仙源王氏子。
生而不群。
幼喜為佛事。
蚤有出世志。
初其地佛法未流時。
諸外道群聚。
宣揚其說。
公每往觀聽。
一日謂衆曰。
此夢語也。
其如生死何。
因決志出俗。
年二十有二。
遂棄妻子。
破家散産而去。
之金陵攝山栖霞寺。
從素庵節法師剃染受具。
依栖講席。
習諸經論義。
置卷歎曰。
吾為生死大事。
故出家。
此豈能了大事乎。
遂棄去。
複得故鄉之牛頭山。
誅茆以休。
刀耕火種。
專以己躬下事為念。
久之未有所入。
遂棄去。
至清河谒法堂和尚。
授以念佛三昧。
乃深信入。
尋參遍融老于都下。
融一見而器之。
遂留入室。
久之。
妙峰和尚開法于蘆芽。
公特往見。
大有所陶冶。
複歸故鄉之大山。
四方缁白。
聞風而至。
歎曰。
吾出家兒。
豈為滴水波流把茆。
遮障此生平乎。
複棄去。
誓曆盡名山。
遍參善知識。
多方行腳。
備嘗辛苦。
如是者七年。
偶冬日涉河。
冰裂作聲。
堕水寒徹。
忽然有省。
乃曰。
眉元來橫。
鼻元來直。
渴飲饑餐。
更有何事。
于是生平之疑。
泮然冰釋。
即歸卓錫于池陽之杉山。
十方衲子日益至。
公遂開梵刹。
以接待為事。
至者無他技。
但精潔粥飯茶湯而已。
了無禅道佛法。
觀者谛信不疑。
九華聖道場地。
迎公為叢林主。
公治己精苦。
忘身為衆。
凡化惡性。
必委曲方便。
跪拜周旋。
甚至詈罵。
必俟大信而後已。
時人稱為常不輕。
如是幾廿年。
遠近缁白傾心如佛祖。
故凡所須。
未常發一街坊化主。
應時如響。
凡足迹所至。
或一食一宿之所。
皆為道場。
若池陽之杉山。
九華之金剛峰。
觀音山之金堂。
大山之草庵。
蓮嶺之靜室。
金陵之花山。
餘若秦頭峰。
婆娑壟。
岑峰洞。
白沙山。
吉祥諸天。
随地各建蘭若數十所。
以修隐靜者居之。
鹹有其徒主其業。
豈非忘身為物。
無心而成化者耶。
丙申仲春二月應衆請。
于三祖之皖山。
不數月。
百廢俱舉。
遠近風動。
公複歸九華。
越明年。
皖山四衆固請公去。
公首肯曰。
去即去矣。
尚須三日。
明日偶過九龍。
訪一庵主。
四顧欣然。
乃謂衆曰。
吾至此山大事畢矣。
衆不解其意。
二日示微疾。
竟終于此。
全身塔于蘭若之右。
萬曆丁酉九月三日也。
公生于甲辰之四月八日。
世壽五十有四。
僧臘二十有五。
公弟子甚衆。
各領其叢林事。
其優婆塞。
就乞佛法者。
獨邵季公兄弟。
查汝定蕭伯谷。
相與莫逆。
為方外死生交。
公遷化月餘。
汝定即走嶺南。
訪餘于行閑。
持公行實乞為銘。
以餘三複。
感公之操存。
可謂精于忘己者也。
故為銘曰。
忘身為物。
如蟲禦木。
視物為己。
水不洗水。
物我兩忘。
不犯鋒芒。
石人晝舞。
金烏夜光。
惟公之身。
飄若行雲。
惟公之心。
止若谷神。
不來不去。
誰死誰生。
九華參天。
觀者耳聾。
皖山戛漢。
聽者眼盲。
亭亭一塔。
卓彼虛空。
覓公行處。
問取九峰。
栖霞影齋珠公塔銘 攝山自梁武開山。
至唐而盛。
往諸名德說法其中。
荒廢久矣。
嘉靖中。
五台陸公遊目慨然。
屬僧統。
請先雲谷大師習靜其中。
嵩山善公重興其寺。
延素庵法師大開法席。
海内學者一時雲集。
座下弟子若幹人。
其上首。
則影齋珠公也。
公安陸李氏子。
生而穎異。
父敬事三寶。
公幼從父入寺。
聞僧誦華嚴經有感。
遂請出家。
禮邑之月公為弟子。
執事數載。
有遠遊志。
乃棄去。
之金陵栖霞。
從素庵弟子錫法師受具戒。
聽講諸經論。
窮性相宗旨。
精心教觀十有五年。
一日向師請問教外别傳之旨。
師曰。
此向上事。
自有師承。
幻休老人正主法少林。
汝可往參。
公遂之少室見休。
即問如何是向上事。
休曰。
五乳峰頭月。
單傳殿内燈。
公不契。
乃請挂搭。
同衆久參入室。
一日舉石霜公案有省。
呈偈曰。
出門便是草。
寒林花發春歸早。
堪笑無足人解行。
卻把須彌橫踏倒。
休曰。
聲前一句。
妙葉潛通。
劫外真風。
幽微綿密。
從上佛祖授手之事。
非思量意識可到。
又非玄路可通。
子無以世谛流布也。
公作禮。
凡執事四年。
複歸栖霞。
自爾心不涉緣。
迹不入俗。
日夜精修。
一心無懈。
一日無疾。
索浴更衣俨然而逝。
萬曆某年某月某日也。
公世壽幾十幾歲。
法臘幾十夏。
得度弟子若幹人。
全身塔于山之某處。
予少事雲谷大師。
每過栖霞。
愛公道骨崚嶒。
知為法器。
竟不負生平。
得向上巴鼻。
是豈可以尋常學解。
束縛死生者。
同日語哉。
乃為銘之曰。
山川精英。
人文斯着。
道脈潛流。
雲來壑赴。
茲攝之靈。
久蘊其妙。
爰有哲人。
鑿開一竅。
法化斯彰。
玄風日扇。
适生珠公。
高标霞燦。
教海義龍。
宗門神駒。
顧盼千裡。
電卷星馳。
握向上符。
執言前幟。
匿耀韬光。
深入無際。
抱道凝神。
蒼岩翠壁。
坐脫其中。
孤光赫奕。
塔影撐空。
真風披拂。
法身堂堂。
雲霞出沒。
耶溪若法師塔銘 公諱志若。
字耶溪。
山陰姚氏子。
母晏氏。
初禱白衣觀音。
夢洗足頭陀謂曰。
吾與汝作獅子兒。
覺而有娠。
生而機穎。
幼喜趺坐念佛。
父早喪。
母孀居。
甫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