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六

關燈
含靈皆共有之。

    第迷之不覺。

    日用而不知。

    将此佛性。

    變為妄想。

    造貪眼癡。

    盜殺盜淫妄。

    種種惡業。

    自取三途惡道之劇苦。

    百千萬劫。

    無由出離。

    且如殺他生命。

    取其血肉。

    以資口腹。

    即一食之閑。

    一器之内。

    傷百千命。

    若計酬償。

    因果不爽。

    其一日之業。

    已招百千萬生之苦矣。

    何況一生所作耶。

    殺業一種。

    已無涯矣。

    況多業乎。

    積業既深且廣。

    是為苦海。

    苟無舟航濟度。

    何由而至彼岸耶。

    誠可哀矣。

    是以諸佛菩薩。

    悲愍愚迷。

    出于世閑。

    現種種身而為度脫。

    我觀音大土。

    三十二應。

    随類現身。

    應以何身度。

    即現其身而為說法。

    令其出苦。

    由是觀之。

    居士之心。

    即大士之心。

    以慈悲而度衆生。

    即大士之應身也。

    此方居人不下十餘萬。

    傥因此庵而得度脫。

    即佛法化一裡。

    由此擴而充之。

    連鄉比邑。

    至于通都。

    将周一國。

    以及天下。

    若使人人改惡遷善。

    皆為極樂國土矣。

    則此普度之設。

    如陽春一葉耳。

    人同此心。

    凡見聞随喜者。

    豈不躍然從之耶。

    此亦一大事因緣也。

    是為記。

     甯都金蓮庵記 章貢之甯邑。

    當三省都會。

    山水奧區。

    去邑之西四十裡。

    有山最高者。

    曰蓮花峰。

    逶迤而下。

    突起一巒。

    曰寶峰。

    林木蓊郁。

    清泉繞帶。

    千峰環翠。

    居然最勝處也。

    其地高廠。

    先是父老傳聞。

    忽生金蓮數朵。

    知可為道場。

    萬曆丁未。

    了此曉公。

    愛其幽寂。

    因建蘭若于上。

    額曰金蓮。

    公一日感病。

    恍然如夢。

    忽見地獄種種變相。

    頃即化為西方淨土境。

    覺而歎曰。

    天宮地獄。

    善惡随心感變耳。

    因而發大誓願。

    切志修持。

    專心持誦華嚴大經。

    日夜精勤無倦。

    由是一方感化。

    予居匡廬之四年庚申冬。

    公同難名道公來谒。

    乞一言以紀其事。

    予謂之曰。

    山河大地觸目道場。

    淨土娑婆随心轉變。

    故古人拈一莖即建梵刹。

    況修崇殿宇僧坊。

    種種具足者乎。

    此實從金剛心之所建立也。

    然既能以一心變荊棘而成寶坊。

    亦可以變道場而為業海。

    若後之守者。

    能體作者之心。

    于中精勤三業。

    專淨一心。

    則是其地堅固金剛所成。

    永永常住。

    不動不壞。

    若以安居如意。

    四事現成。

    縱放身心。

    夤緣俗業。

    以緻外侮見侵。

    損壞常住者。

    是以袈裟換毛角。

    以寶地易泥犁。

    可不懼哉。

    了此。

    俗姓廖氏。

    為邑之望族。

    十八出家。

    法名如曉。

    其弟子某等。

    并記之。

     揚州府興教寺放生社建接引佛閣 維揚東南一大都會也。

    法門之創。

    自晉謝安舍宅為寺。

    延覺賢尊者。

    譯華嚴經。

    故名小興嚴。

    比尊者翻譯時。

    感二童子日送水。

    問之曰。

    龍孫也。

    由是道場始開。

    相沿時代。

    改名興教。

    嘉隆閑。

    我先師無極和尚。

    弘法于江南。

    四方學者多往來。

    首座寶堂璋公。

    挂錫于此。

    璋法孫靈裔燈公。

    往受業于先法兄雪浪之門。

    精修白業。

    一時鄉薦紳先生雅重之。

    由是引攝于慈悲之行。

    結念佛放生社。

    以月八日為期。

    建接引佛閣。

    以示歸心有地。

    冀且垂化于永久也。

    乞予為記。

    予聞而贊歎曰。

    此吾佛所設。

    自利利他。

    最勝之行也。

    聞之佛者。

    覺也。

    即吾人本有知覺之性。

    上與諸佛。

    下及衆生。

    均賦而同禀者。

    裴休曰。

    血氣之屬必有知。

    凡有知者。

    必同體。

    所謂真淨妙明。

    虛徹靈通。

    卓然而獨存者也。

    此性不迷而為佛。

    迷之而為人。

    颠倒而為物。

    惟吾佛證此。

    愍物迷之。

    特現世閑。

    普為開示。

    使令悟入。

    方便多門。

    唯念佛最為簡捷。

    然念佛非他。

    乃呼自性天真之佛也。

    一念覺而一念佛。

    念念覺則念念佛。

    若常覺不昧。

    則為常住佛矣。

    自利之功。

    無越此者。

    然而自既覺矣。

    愍物更迷。

    若夫飛潛蠢蠕。

    何能使其自覺耶。

    故推我同體之悲以拔之。

    仗佛真慈以攝之。

    故念多佛以故多生。

    然放一生。

    即成一佛。

    是則頓使胎卵濕化。

    無量無數無邊衆生。

    皆悉入于無餘涅盤。

    實無有一衆生得滅度者。

    如此豈不為最勝二利之行耶。

    是則以我之願。

    仰憑佛力。

    故設接引之像。

    建閣以奉之。

    令見聞随喜者。

    一瞻一禮。

    興起普濟之心。

    則同體之悲益廣。

    而成佛之真種益深。

    如是功德。

    豈可得而思議耶。

    是為記。

     高郵州北海台庵接待十方常住記 惟三大士現身十方。

    普度衆生。

    無處不遍。

    在我震旦國中。

    以三大名山。

    為法身常住道場。

    而峨嵋僻處西蜀。

    遠在一隅。

    唯五台普陀。

    對峙南北。

    為十方衆僧之所歸宿。

    往來道路。

    不絕如縷。

    當淮揚之沖。

    高郵之閑。

    運河之畔。

    縣絕中途。

    雲水所過。

    足無停景。

    路長人倦。

    日莫途窮。

    風晨雨夕。

    蹑雪履冰。

    有漏之軀。

    饑渴所逼。

    形骸所苦者。

    不可勝紀。

    行腳之無告者。

    非一人一日也。

    有居士陸黉者。

    發心建接待庵一座。

    為暫息之所。

    慮供瞻無恒。

    募衆置田百八十畝。

    取所獲以充缽盂。

    于是來往缁流。

    勞者得息。

    饑者得食。

    渴者得飲。

    故至者如歸家想。

    此人閑世。

    第一殊勝福田也。

    予逸老匡山。

    居士來歸。

    乞為之記。

    予欣然為之言曰。

    一切衆生皆執我相。

    唯以利己為心。

    雖草芥縷葉。

    視如九鼎。

    靡不為子孫計。

    孰能存一念利濟之心乎。

    惟吾佛說菩薩大心。

    純以利他為任。

    所行六度。

    以布施為第一。

    其所施。

    有内外。

    竭盡。

    三等之别。

    外則資财。

    内則身命。

    竭盡則無遺餘。

    此非無我之至。

    孰能為之。

    方今末法。

    衆生薄福。

    悭貪日重。

    此行為難。

    有能一念推及于此者。

    則為大心菩薩矣。

    予謂三等之施。

    皆一心也。

    以衆生視财為命。

    故舍财即舍命。

    苟貪心不竭。

    則一毛難拔。

    舍心才發。

    則為竭盡無遺矣。

    然心佛與衆生。

    是三無差别。

    故一念舍心。

    則盡法界之量。

    而為成佛之體。

    能令受者。

    一念歡喜之心。

    亦入法界。

    是則此心與佛。

    及衆生界皆平等矣。

    所以施為成佛之本也。

    苟能以此舍心利物。

    念念不斷。

    則念念中。

    與一切衆生。

    皆成佛之時。

    大經雲。

    我今于一切衆生心中。

    成等正覺。

    謂是故也。

    故菩薩萬行。

    攝于六度。

    又以施為總持。

    以其心大而難能。

    故德廣而益大。

    所以文殊之智。

    普賢之行。

    觀音之悲。

    皆與法界等者。

    蓋推無我之心之極緻也。

    是則此庵雖小。

    足含法界。

    即三大士常住此中。

    而福田利益。

    豈可得而思議哉。

    故予诏居士之名福田。

    志其行也。

    是為記。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