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前所愕者。
怪其名同也。
泰昌改元。
嘉平月。
靜光來匡山授戒。
具悉其因緣。
予聞而甚異之。
惟大士應身無量。
然皆一過而化。
獨現志公比丘身。
久而益着。
初武帝命張僧繇寫大士真。
屢易不肖。
大士以指劙破面皮。
現觀音大士相。
乃知其為化身也。
傳載。
存日多往來于潛山太湖之閑。
然未聞在仰山也。
大士入滅。
武帝以二瓦缸為龛。
葬于鐘山之陽。
我 聖祖定鼎建康。
親蔔壽宮于山中 上自定之。
啟土得瓦龛。
開視見肉身如生。
叉發長滿。
手托一闆。
題曰。
梁寶志公 聖祖大異之。
乃移葬于山東之靈谷。
建塔寺以奉之。
立像于城中雞鳴寺。
設春秋祭祀。
以面為犧牲。
太常典禮。
至今如一日。
不謂于仰山荒榛荊棘中。
放光現瑞。
足見至人應化無方。
神妙而不測也。
予循覽三像因緣。
前二像。
其一乃生前封号敕。
其一乃身後武帝贊。
必僧繇手筆。
其後一額。
有金字敕。
載大士滅後。
武帝思之。
乃賜銀十萬八千兩。
命工部侍郎吳世良。
同聖師弟子靜光造曆安奉。
乃命刻殿式。
及武帝禦臨上香。
并大士為諸臣說戒三圖。
合一闆成。
止許印二幅。
其一留宮中供養。
一賜大士之弟子靜光禅師。
複賜田若幹。
未載其地。
是則三像。
原非一處也。
然梁至 國初。
已千餘年。
所存不一。
而仰山父老。
何從聞而知之耶。
此其可怪一也。
況千百年閑。
更朝換代。
兵火離亂。
不知其幾。
公府民業。
遞散不常。
何三像竟歸天府。
毫無虧損。
此二也。
報恩塔建于永樂宣德閑。
内藏豈無他寶。
而以三像置于空中。
且像既歸塔頂。
仰山父老。
何從而知之。
乃傳言于今日耶。
此其三也。
然像安塔頂。
無複再見人閑之理。
何仰山重興之時。
适當修塔之日。
此其四也。
縱像從塔出。
藉使一落他人之手。
則仰山何望焉。
豈期石工為郡人。
此其五也。
雖像集新安。
二子縱歸山中。
而伯氏不遭三災。
亦竟無合并之日矣。
此其六也。
且像始于大士生前。
身後而歸亦如次。
道場成而圖乃現。
藉使靜光之名不同。
亦無以發伯氏之信心。
此其七也。
故予聞而甚異之。
感歎無已。
以見至人潛形益物。
法身湛然。
遍十方而不分。
經三災而不壞。
曆千古而不泯。
常住于蒼崖石壁。
以發蔑戾之善根。
新安佛刹。
特興于仰山。
僧寶始現暄公。
而志公畫像完歸。
則在玉覺二公。
及靜光諸孫。
梵刹重新之日。
孰非我大士法身常住。
慈悲威神攝受之力也哉。
予故委記之。
以示永久。
使觀者因三像因緣。
知大士感應之妙。
庶有以發信心。
而續慧命也。
廣東光孝禅寺重興六祖戒壇碑銘(并序) 佛法入中國。
教自白馬西來。
從陸而至雒陽。
禅泛重溟。
由水而至五羊。
豈以性海一脈。
潛流于大地耶。
自晉耶舍尊者。
乘番舶。
抵仙城。
建梵刹。
種诃子成林。
故号诃林。
宋求那跋陀。
攜楞伽四卷至。
止诃林。
立戒壇于林中。
谶曰。
後有肉身大士。
于此授戒。
梁普通閑。
梵師智藥三藏。
攜菩提樹植于壇側。
記曰。
百七十年。
有大智人于此出家。
及我六祖大師。
出黃梅衣缽。
剃發菩提樹下。
實應其谶。
遂從智光律師。
登跋陀壇。
受滿分戒。
乃歸曹溪。
禅宗實自此發源也。
戒為成佛之本。
大師開化于曹溪。
則以戒壇為根本地。
弟子往來于其中。
故今寺僧。
皆從衣缽中出。
千百年來。
香燈供奉如生。
造化密移。
世道不古。
久之僧不知有戒。
人不知有壇。
清淨覺地。
化為狐堀。
歲月更曆。
幾易其主矣。
萬曆丙申春。
予蒙 恩。
徙海外。
開法于壘壁閑。
樹下弟子通炯。
超逸數十輩。
皆從授教。
博士弟子亦多歸焉。
越七年壬寅。
諸弟子相聚而歎曰。
戒壇乃吾祖師根本地。
奈何湮沒蕪穢。
忍坐視乎。
炯逸募資鸠材。
居士王安舜等。
相率而謀。
贖壇基一隅。
不期年而落成。
予去五羊。
越八年。
逸老匡山。
炯逸從遊未離。
猶然依栖樹下時也。
一日二子作禮請曰。
戒壇因緣。
賴師始終之。
師老矣。
願惠一言以記之。
予為之言曰。
法性海中。
本無出沒。
常寂光土。
安有去來。
人世變遷任運。
佛國淨穢随心。
所謂道在人弘。
法因機感。
此千載一時。
起廢光前。
自有不期而會者矣。
安知今之興者。
讵非在昔之人。
後之來者。
甯無今日之衆耶。
此佛種從緣。
塵劫不昧。
燈燈相續而無盡者也。
乃為銘曰。
大海潛流。
四天下地。
禅宗一脈。
自南而至。
爰有至人。
诃林肇開。
戒壇創立。
待聖人來。
菩提無樹。
根栽于戒。
佛種從緣。
枝葉是賴。
百七十年。
符谶不虛。
從獵隊出。
培此根株。
袈裟出現。
須發自落。
堂堂應真。
光明透脫。
法雷一震。
法雨霶[雨/沱]。
流潤大千。
重長枝柯。
覆蔭既繁。
集者益盛。
聖凡不分。
龍蛇乃混。
枝柯既枇。
根本不固。
故金剛地。
栖此狐兔。
大運循環。
無往不複。
昔人适來。
還我故物。
寶掌一開。
取如探囊。
法幢重建。
斯道用光。
葉落歸根。
來時無口。
實我祖師。
将心自剖。
此壇既複。
如出礦金。
盡未來際。
将傳此心。
虛空可殒。
心光不昧。
惟此道場。
如是如是。
武昌府雙峰接待寺大光月公道行碑記 楚為漢南一大都會。
當天下之沖。
方外瓶錫。
往來四大名山之所必由。
向無息景之地。
則長途困頓。
風雨饑寒。
孰得而問焉。
非月公以身命布施。
則曷能為此傳舍哉。
公諱真月。
晉之汾陽人也。
姓燕氏。
父維時。
母宋氏。
感異兆而娠。
年三十。
頓棄妻子。
出遊方外。
先至武當。
參不二和尚。
開示念佛法門。
遂剃發。
诏名真月。
執侍未久。
即入終南百草坪。
岩居菜羹飲水。
面壁九年。
未有所悟入。
尋出山行腳。
遍曆諸方。
參請知識者二十二年。
複之伏牛煉魔場。
打長七三月。
至是心有發明。
乃乞印證諸方。
萬曆乙未。
至襄陽潭溪。
遇無聞和尚。
心相契可。
以大光字之。
時歸依焉。
公自以為行不踐實。
仍打餓七者三。
不米食者期年。
已而随師禮普陀。
歲丁酉。
至武昌。
因見十方衲子。
往來無所栖泊。
遂志建接待處。
乃持缽行乞。
至東郭雙峰之下。
有古刹盡廢。
唯白衣大士像。
壅泥土中。
公悲痛良久。
即稱名祈禱。
願興複焉。
于是坐荒榛中。
不食者二七日。
絕而複稣。
複水齋百日。
人見其精誠。
無不警動。
公律己甚嚴。
自甘淡薄。
粒米莖菜。
與
怪其名同也。
泰昌改元。
嘉平月。
靜光來匡山授戒。
具悉其因緣。
予聞而甚異之。
惟大士應身無量。
然皆一過而化。
獨現志公比丘身。
久而益着。
初武帝命張僧繇寫大士真。
屢易不肖。
大士以指劙破面皮。
現觀音大士相。
乃知其為化身也。
傳載。
存日多往來于潛山太湖之閑。
然未聞在仰山也。
大士入滅。
武帝以二瓦缸為龛。
葬于鐘山之陽。
我 聖祖定鼎建康。
親蔔壽宮于山中 上自定之。
啟土得瓦龛。
開視見肉身如生。
叉發長滿。
手托一闆。
題曰。
梁寶志公 聖祖大異之。
乃移葬于山東之靈谷。
建塔寺以奉之。
立像于城中雞鳴寺。
設春秋祭祀。
以面為犧牲。
太常典禮。
至今如一日。
不謂于仰山荒榛荊棘中。
放光現瑞。
足見至人應化無方。
神妙而不測也。
予循覽三像因緣。
前二像。
其一乃生前封号敕。
其一乃身後武帝贊。
必僧繇手筆。
其後一額。
有金字敕。
載大士滅後。
武帝思之。
乃賜銀十萬八千兩。
命工部侍郎吳世良。
同聖師弟子靜光造曆安奉。
乃命刻殿式。
及武帝禦臨上香。
并大士為諸臣說戒三圖。
合一闆成。
止許印二幅。
其一留宮中供養。
一賜大士之弟子靜光禅師。
複賜田若幹。
未載其地。
是則三像。
原非一處也。
然梁至 國初。
已千餘年。
所存不一。
而仰山父老。
何從聞而知之耶。
此其可怪一也。
況千百年閑。
更朝換代。
兵火離亂。
不知其幾。
公府民業。
遞散不常。
何三像竟歸天府。
毫無虧損。
此二也。
報恩塔建于永樂宣德閑。
内藏豈無他寶。
而以三像置于空中。
且像既歸塔頂。
仰山父老。
何從而知之。
乃傳言于今日耶。
此其三也。
然像安塔頂。
無複再見人閑之理。
何仰山重興之時。
适當修塔之日。
此其四也。
縱像從塔出。
藉使一落他人之手。
則仰山何望焉。
豈期石工為郡人。
此其五也。
雖像集新安。
二子縱歸山中。
而伯氏不遭三災。
亦竟無合并之日矣。
此其六也。
且像始于大士生前。
身後而歸亦如次。
道場成而圖乃現。
藉使靜光之名不同。
亦無以發伯氏之信心。
此其七也。
故予聞而甚異之。
感歎無已。
以見至人潛形益物。
法身湛然。
遍十方而不分。
經三災而不壞。
曆千古而不泯。
常住于蒼崖石壁。
以發蔑戾之善根。
新安佛刹。
特興于仰山。
僧寶始現暄公。
而志公畫像完歸。
則在玉覺二公。
及靜光諸孫。
梵刹重新之日。
孰非我大士法身常住。
慈悲威神攝受之力也哉。
予故委記之。
以示永久。
使觀者因三像因緣。
知大士感應之妙。
庶有以發信心。
而續慧命也。
廣東光孝禅寺重興六祖戒壇碑銘(并序) 佛法入中國。
教自白馬西來。
從陸而至雒陽。
禅泛重溟。
由水而至五羊。
豈以性海一脈。
潛流于大地耶。
自晉耶舍尊者。
乘番舶。
抵仙城。
建梵刹。
種诃子成林。
故号诃林。
宋求那跋陀。
攜楞伽四卷至。
止诃林。
立戒壇于林中。
谶曰。
後有肉身大士。
于此授戒。
梁普通閑。
梵師智藥三藏。
攜菩提樹植于壇側。
記曰。
百七十年。
有大智人于此出家。
及我六祖大師。
出黃梅衣缽。
剃發菩提樹下。
實應其谶。
遂從智光律師。
登跋陀壇。
受滿分戒。
乃歸曹溪。
禅宗實自此發源也。
戒為成佛之本。
大師開化于曹溪。
則以戒壇為根本地。
弟子往來于其中。
故今寺僧。
皆從衣缽中出。
千百年來。
香燈供奉如生。
造化密移。
世道不古。
久之僧不知有戒。
人不知有壇。
清淨覺地。
化為狐堀。
歲月更曆。
幾易其主矣。
萬曆丙申春。
予蒙 恩。
徙海外。
開法于壘壁閑。
樹下弟子通炯。
超逸數十輩。
皆從授教。
博士弟子亦多歸焉。
越七年壬寅。
諸弟子相聚而歎曰。
戒壇乃吾祖師根本地。
奈何湮沒蕪穢。
忍坐視乎。
炯逸募資鸠材。
居士王安舜等。
相率而謀。
贖壇基一隅。
不期年而落成。
予去五羊。
越八年。
逸老匡山。
炯逸從遊未離。
猶然依栖樹下時也。
一日二子作禮請曰。
戒壇因緣。
賴師始終之。
師老矣。
願惠一言以記之。
予為之言曰。
法性海中。
本無出沒。
常寂光土。
安有去來。
人世變遷任運。
佛國淨穢随心。
所謂道在人弘。
法因機感。
此千載一時。
起廢光前。
自有不期而會者矣。
安知今之興者。
讵非在昔之人。
後之來者。
甯無今日之衆耶。
此佛種從緣。
塵劫不昧。
燈燈相續而無盡者也。
乃為銘曰。
大海潛流。
四天下地。
禅宗一脈。
自南而至。
爰有至人。
诃林肇開。
戒壇創立。
待聖人來。
菩提無樹。
根栽于戒。
佛種從緣。
枝葉是賴。
百七十年。
符谶不虛。
從獵隊出。
培此根株。
袈裟出現。
須發自落。
堂堂應真。
光明透脫。
法雷一震。
法雨霶[雨/沱]。
流潤大千。
重長枝柯。
覆蔭既繁。
集者益盛。
聖凡不分。
龍蛇乃混。
枝柯既枇。
根本不固。
故金剛地。
栖此狐兔。
大運循環。
無往不複。
昔人适來。
還我故物。
寶掌一開。
取如探囊。
法幢重建。
斯道用光。
葉落歸根。
來時無口。
實我祖師。
将心自剖。
此壇既複。
如出礦金。
盡未來際。
将傳此心。
虛空可殒。
心光不昧。
惟此道場。
如是如是。
武昌府雙峰接待寺大光月公道行碑記 楚為漢南一大都會。
當天下之沖。
方外瓶錫。
往來四大名山之所必由。
向無息景之地。
則長途困頓。
風雨饑寒。
孰得而問焉。
非月公以身命布施。
則曷能為此傳舍哉。
公諱真月。
晉之汾陽人也。
姓燕氏。
父維時。
母宋氏。
感異兆而娠。
年三十。
頓棄妻子。
出遊方外。
先至武當。
參不二和尚。
開示念佛法門。
遂剃發。
诏名真月。
執侍未久。
即入終南百草坪。
岩居菜羹飲水。
面壁九年。
未有所悟入。
尋出山行腳。
遍曆諸方。
參請知識者二十二年。
複之伏牛煉魔場。
打長七三月。
至是心有發明。
乃乞印證諸方。
萬曆乙未。
至襄陽潭溪。
遇無聞和尚。
心相契可。
以大光字之。
時歸依焉。
公自以為行不踐實。
仍打餓七者三。
不米食者期年。
已而随師禮普陀。
歲丁酉。
至武昌。
因見十方衲子。
往來無所栖泊。
遂志建接待處。
乃持缽行乞。
至東郭雙峰之下。
有古刹盡廢。
唯白衣大士像。
壅泥土中。
公悲痛良久。
即稱名祈禱。
願興複焉。
于是坐荒榛中。
不食者二七日。
絕而複稣。
複水齋百日。
人見其精誠。
無不警動。
公律己甚嚴。
自甘淡薄。
粒米莖菜。
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