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

關燈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十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校 序 淨土指歸序 淨土指歸。

    蓋指修者。

    歸于淨土也。

    吾佛世尊。

    攝化群生。

    所說法門。

    方便非一。

    而始終法要。

    有性相二宗。

    以其機有大小。

    故教有頓漸之設。

    末後分為禅教二門。

    教則引攝三根。

    禅則頓悟一心。

    如一大藏經。

    千七百公案。

    其來尚矣。

    若淨土一門。

    普被三根。

    頓漸齊入。

    無機不攝。

    所謂橫超三界。

    是為最勝法門。

    從上諸祖。

    悟心之士。

    未有一人不以此為歸宿者。

    如龍樹馬鳴。

    極力而稱揚之。

    說者以為俯提中下。

    非知淨土之旨者何耶。

    良以十方世界一切衆生。

    依正二報。

    雖有勝劣淨穢之殊。

    皆從一心之所感變。

    故雲。

    心淨則土淨。

    所謂唯心淨土。

    是則土非心外。

    淨由一心。

    苟非悟心之士。

    安可以淨其土耶。

    斯則禅家上上根。

    未有不歸淨土者此也。

    中下之士。

    修持淨戒。

    專心注念。

    觀念相續。

    臨終必得往生。

    雖有去來之相。

    而彌陀相好。

    寶樹華台。

    實由自心之所感現。

    譬若夢事非從外來。

    至若愚夫愚婦。

    但修十善。

    精持五戒。

    專心念佛。

    臨終必得往生者。

    此以佛力加持。

    行人念想增勝。

    此以勝想。

    彼以大願。

    願與念接。

    自心與佛。

    默爾相應。

    雖淨土之境未現。

    而往生之功已成。

    實由自心冥感之力。

    亦非外也。

    若十惡之輩。

    臨終業勝。

    在獄苦事已現在前。

    但為苦逼極。

    脫苦心切。

    極苦之心而成念力。

    極盡悔心。

    悔心已極。

    即此極處。

    全體轉變。

    一念與佛相應。

    故佛力加持。

    應念現前。

    化刀山為寶樹。

    變火镬為蓮池。

    故此惡輩。

    亦得往生。

    然此淨土之境。

    良因自心全體轉變之功。

    實非外得。

    由是觀之。

    三界萬法。

    未有一法不從心生。

    淨穢之境。

    未有一境不從心現。

    所以淨土一門。

    無論悟與不悟。

    上智下愚之士。

    但修而必得者。

    皆由自心。

    斯則唯心淨土之旨。

    皎然若視白黑矣。

    以佛體如空。

    自心空淨與佛冥一。

    惟假一念願力莊嚴。

    而淨土之境頓現。

    不借功勳。

    是為上上。

    殊非淺智薄信者可到也。

    中下之士。

    依觀念相續。

    不為愛緣業習之所傾奪。

    根雖少劣。

    而志實上上。

    且修之惟難。

    以斷愛根為難耳。

    惡輩往生更難。

    雖雲帶業。

    亦由多生夙習善根内熏所發。

    根雖惡劣。

    即一念勇猛之心。

    超于上上。

    較彼放下屠刀。

    便作佛事。

    又差勝矣。

    然此萬萬無一。

    世人若必待此而求生。

    謬矣。

    以愚所觀。

    根無大小。

    究竟必由向上一念而得成就。

    故此法門。

    豈特權為中下而設耶。

    貳師将軍愛柏徐公。

    以文武發家。

    說禮樂而敦詩書。

    談兵之暇。

    留心淨土法門。

    所謂以慈用兵者也。

    纂輯指歸一書。

    宗于十六觀經。

    以至發明難問。

    以顯念佛本源。

    次引蓮宗及龍舒諸說。

    以示信願正行。

    次列遠公以下二十六人。

    以為實證。

    後開勸念。

    以至發揮念佛之義。

    因果畢備。

    較前修要門。

    盡萃于此。

    誠所謂淨土之指南矣。

    予謂是集也。

    理事雙修。

    因果并顯。

    觀者以此為指歸。

    則妙樂之境。

    昭昭心目之閑。

    不必求之十萬億土之外。

    而受勝妙樂。

    現諸日用行事之閑。

    不待報謝神超。

    而後為實證也。

    是書之利。

    真苦海之慈航。

    長夜之慧炬也。

    豈小小哉。

     刻瑜伽佛事儀範序 吾佛設教。

    以一死生之理。

    通幽明之故。

    達鬼神之情。

    無生不度。

    無苦不拔。

    故曰慈悲所緣。

    緣苦衆生。

    非衆生之劇苦。

    無以見慈悲之廣大。

    此瑜伽之教有自來矣。

    梵語瑜伽。

    此雲相應。

    謂心境表裡如一也。

    然教有顯密。

    顯則直指。

    衆生本元心體。

    令其了悟。

    以脫生死之縛密。

    乃諸佛心印。

    是為神咒。

    誦演則加持。

    令諸衆生頓脫劇苦。

    皆度生之儀軌也。

    真言本自灌頂部中。

    其所以拔幽冥。

    拯沈魄始于阿難尊者。

    夜坐林中。

    見面然鬼王。

    遂啟施食之教。

    至于咒水咒食。

    普濟河沙。

    皆出自西域神僧。

    而流于震旦。

    傳為故事。

    從不空三藏而宣密言。

    漸至于梁武帝。

    因郗氏夫人堕蟒身求度。

    帝請志公和尚。

    集諸大德沙門。

    纂為水陸儀文。

    則通三界幽顯靈隻。

    靡不畢申其情。

    自此僧徒相因。

    為瑜伽佛事。

    其來久矣。

    至我 聖祖。

    制以禅講瑜伽三科度僧。

    以楞伽金剛佛祖三經。

    以試禅講。

    以焰口施食津濟疏文。

    以試瑜伽。

    能通其一。

    方許為僧。

    今南都之天界為禅。

    報恩為講。

    能仁為瑜伽。

    遵國制也。

    此後流俗漸弊。

    概為非破律儀。

    視為嬉戲然。

    深失如來度生之本懷。

    即其疏意。

    達孝子慈親之情悃。

    而秘密真言。

    演諸如來之心印。

    一偈而變地獄為淨土。

    一語而化镬湯為蓮池。

    法音及而罪即滅。

    鐘聲至而苦遂停。

    豈細事哉。

    失其旨。

    不惟無益。

    而自損之。

    莫之省也。

    楚僧某。

    以瑜伽發足。

    嗣參雪浪諸大講師。

    聽習經論。

    了如來度生之意。

    及歸。

    乃慨其流弊。

    遂本水陸儀文。

    纂集科儀。

    以随時變。

    分條析理。

    章章不紊。

    使有所禱者。

    各據其情。

    盡其誠。

    而沙門釋子。

    亦得展悲心。

    披誠款。

    而不失其本。

    此利他之勝益。

    集成。

    公謝世。

    門人某。

    善繼公志。

    欲刊行以廣其傳。

    使為佛事者。

    無纰缪黩神之愆。

    有懇切精誠之旨。

    令世之孝子慈親。

    各盡心以達神明。

    其功德固非淺淺。

    乞予為序而傳之。

    予以為凡有益于利生者。

    皆為妙行。

    故告以瑜伽之所自。

    令知吾佛度生之遺意也。

     千佛忏序 原夫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故衆生日用現行無明煩惱。

    即諸佛之根本實智。

    所謂諸佛心内衆生。

    時時成道。

    衆生心内諸佛。

    念念證真。

    斯則衆生與佛。

    不隔一毫。

    但以無明深厚。

    不自覺知。

    逐妄迷真。

    起惑造業。

    長淪生死而不能返。

    誠可哀哉。

    我世尊舍自法樂。

    現身三界。

    與民同患。

    而度脫之。

    四十九年所說諸法。

    具有種種無量方便法門。

    皆為衆生出苦之具耳。

    菩薩修行。

    不出自利利他二種行門。

    利他之行至廣。

    而自利之行最捷。

    無非了達自心。

    以為要妙。

    至若了心之行。

    有頓有漸。

    頓則無逾參禅。

    漸則不出止觀。

    即此二行。

    若上根利智。

    業輕惑薄者。

    自可直入。

    中下之士。

    積劫生死業重罪深。

    即有志出苦。

    而為惑業之所障者。

    必積忏悔之功。

    消惡業障。

    方可得入。

    是知忏悔一行。

    最為修行出苦第一法門。

    無論上中下根。

    未有不從此為發轫者也。

    即如華嚴圓頓法門。

    普賢為法界導師。

    而所修十願。

    必首以禮敬諸佛。

    次重忏悔業障。

    楞嚴為顯密圓宗。

    而必先以建立壇場。

    禮十方佛。

    勤求忏悔。

    忏至罪滅慧生。

    諸佛現身。

    感應道交。

    可許入道。

    法華為實相大乘。

    天台釋以百界千如。

    具德圓宗。

    列為止觀。

    而必精嚴忏法。

    以踐真修。

    宗門永明禅師。

    親證法界圓融。

    而時禮法華忏儀。

    終身不懈。

    是知忏悔一門。

    最為末法入道之第一行也。

    嘗聞釋迦本師。

    因聞五十三佛名字。

    發心修行。

    得成佛果。

    展轉開示。

    得三千人。

    一一皆得成無上道。

    所以稱三千諸佛是也。

    其有已成未成。

    而名号具彰藏典。

    愧未盡探其始末因緣。

    近世之禮千佛名者。

    但有佛号。

    而無披露之文。

    梁朝一忏。

    自昔流傳。

    陳情之文雖備。

    而三千佛号未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