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
豈避名之所宜耶。
若往則彼以我為奇貨。
且老[牛*孛]不字。
此四不能也。
然近名為避名。
我到人到。
如靈龜曳尾。
此五不能也。
老居士之愛我憂我。
固切且深。
在山僧有不能奉教者五。
故趑趄不能自決耳。
前雲曹溪亦不可隐。
若以地言之。
誠不可隐。
若以理揆之。
此老居士所未知也。
然雲不可隐者。
以海寇為憂。
然曹溪去海将千裡。
揚[馬*凡]不至。
此無憂者一也。
然山雖不深。
而地處偏安。
即天下大亂。
乃不必争者。
此無憂者二也。
然道場今已千年。
屢經更代。
大亂不過唐之五季。
而黃巢最慘。
且親兵至此。
感六祖之靈。
舍營地為供贍田。
至今為黃巢莊。
是以魔王為護法。
無憂者三也。
且祖庭禅堂。
乃山僧所興之叢林。
生平功業。
惟存此一事。
色色皆我之固有。
往如歸家。
不勞遠遁終南。
此無憂者四也。
且曹溪之兒孫。
皆山僧作養之弟子。
今彼思我如慈父。
往則如父視子。
不必投人。
此無憂者五也。
然所養贍。
不但舊日之檀越。
即現在之山田可耕。
蔬果可食。
不必遠求于世。
亦不必待他人。
此無憂者六也。
且六祖道骨如生。
乃法身常住。
若依此中。
則與法相依為命。
若法身壞而衆生乃死。
此無憂者七也。
聞之忠者以身殉國。
若死于封疆。
則死且不朽。
今山僧願為法王之忠臣。
以佛祖慧命為重。
若在匡山。
真非逸老之地。
即守定業。
亦死之無益。
若于曹溪。
以一日之暇。
開導來學。
以續慧命。
使佛法不斷。
山僧于此。
縱遇大亂。
即定業難逃。
死且不朽。
政若以身殉國者。
死于封疆。
則死亦得其所矣。
可不幸哉。
況遠五可憂。
而得七無憂。
抑乃取之于固有。
又何憚而不為耶。
彼中方伯監司。
已三緻書。
請回山三年矣。
今本府具書出帖。
差僧來請。
坐守于此。
山僧情不得已。
應命而往。
誠恐老居士聞之。
以我有違大教。
故敢一一備陳。
奉慰護法之深心。
萬萬不必以流言悚聽也。
惟心諒之。
答袁滄孺使君 屢承手書。
知歸心淨土。
決定無疑。
不疑則決定信矣。
幸甚幸甚。
且雲。
但于天如淨土遠近。
如想天竺之喻未決。
然此喻原不親切。
至引夢喻最切。
且又未分别淨穢之想。
所以于唯心之旨不明耳。
惟佛說諸法如夢幻。
又雲。
生死涅盤。
猶如昨夢。
又雲。
淨穢随心。
又雲。
晝為想心。
夜形諸夢。
故以夢喻唯心之旨。
請試言之。
然想有染淨。
皆生死本。
故曰一切世界。
惟想所持。
然參禅要離想。
而淨土要颛想。
蓋以想除想。
乃博換法耳。
以衆生日用念念染想。
但造生死苦業。
今要出苦。
故念念淨想。
想佛淨土。
淨想勝。
則染想消。
染想消。
則淨想純。
淨想純。
則變穢土而為淨土矣。
如人想淫。
則夢有欲事。
然欲事雖假。
在夢不無即以為真。
若人白日專想淨土。
則夜夢化台寶地。
極樂境界。
受用自在。
即為實事。
此則淨土但在夢覺之分。
豈有近遠之實哉。
所以佛說唯心淨土者。
專在一念淨想所感變耳。
故曰。
想澄成國土。
然娑婆穢土。
全是衆生染想感結。
純一穢惡。
而蠡髻梵王見之。
純一淨土。
正如恒河。
人見之是清冷之水。
餓鬼見之而為火。
是以二乘人見娑婆是穢土。
深生厭患。
以不了即穢是淨。
故佛于法華會上。
三變娑婆而為淨土。
要指目前日用行履。
步步頭頭。
皆是淨土。
如此。
豈有十萬億之遙耶。
然經說十萬億者。
乃佛指華藏世界。
娑婆之西。
越十萬億佛土。
有極樂國。
乃阿彌佛所居實報土。
令人知所歸向耳。
若言唯心。
即華藏亦是唯心。
況極樂耶。
請以近喻唯心之旨。
山野少年聽華嚴經。
聞五台山萬年冰雪。
因而切切想住此山。
因而日夜想之。
久久但見目前一座雪山。
經行坐卧。
皆在此中。
縱經鬧市。
亦不見一人。
但在雪山中行。
及後到五台。
俨如昔所想。
以此觀之。
則淨土遠近可知矣。
然五台尚要身到。
而淨土隻要心到。
若是專心念佛。
念念觀想淨土境界。
久久純熟。
則現前日用。
步步頭頭。
如在淨土中坐卧經行。
即耳聞一切音聲。
皆是念佛之聲矣。
如此念到命終時。
則一切世閑雜念。
都不現前。
惟有一念阿彌陀佛。
則精進不亂。
目前但見淨土境界。
或蓮花現前。
阿彌陀佛與諸菩薩。
親來接引。
神識安然。
直随佛往生。
當下便登極樂國。
如前夢境無異。
如此。
豈有十萬億國之遠耶。
此所謂生則決定生。
去則實不去。
乃是真真實實地。
非是說道理也。
隻是要一念淨想純熟。
博換得過穢想。
則自然變穢邦而成淨土矣。
然生淨土如夢之說。
不是譬喻。
乃是實話。
以菩薩修行。
乃至七地以前。
皆未破無明之夢。
一向教化衆生。
成就淨土。
皆是夢中佛事。
故八地菩薩如夢渡河。
猶未存覺。
直至于佛。
方稱大覺。
此乃明言。
具載華嚴經。
明明證據。
隻是從來說者。
未曾拈着。
老居士于此會得。
則淨土遠近。
一切疑。
淨盡無餘矣。
然念佛法門。
彌陀經中所說。
隻是一心不亂。
是究竟語。
其實此語亦不易到。
老居士自心試驗。
生淨土準不準。
隻在一念亂不亂上看。
則默然自信。
如人飲水。
自然精進矣。
來雲久在台宗。
今要淨土台宗。
三觀和會。
此事妙宗疏最是分明。
台宗家事所雲。
觀雖十六。
言佛便周。
是以觀佛為總觀也。
即此觀佛念佛。
則念存三觀矣。
謂正當念佛觀時。
要将身心内外。
一齊放下。
絲毫不存。
心地如空。
不見一法。
即是空觀。
即于此空心中。
提一聲佛。
随舉念處。
即觀佛像。
如觀目前。
曆曆分明不昧。
即是假觀。
然于正觀念時。
返照能觀能念心體。
空空寂寂。
當空寂中。
又觀念不忘。
如此不忘不着。
一心靈然。
即中道觀。
然此三觀。
不用安排。
但隻舉念。
則三觀一心。
一念具足。
此中又不可将昔日安排三觀。
措心則不妙矣。
請試于此着力何如。
又。
知老居士。
為己躬下一着。
決志甚急。
此念生死事大。
當急時也。
但參究工夫。
一向都說。
提公案話頭。
若大慧禅師極力主張。
是知從前禅門悟心者。
皆從提話頭工夫做出。
但于中用心。
有多不同。
今時說提話頭更錯。
用心甚遠。
以隻知提起。
不知放下為要妙。
古人放下一着。
最為入道要說。
是知提之一字。
乃是放下處為提。
不是隻想着話頭為提也。
馬鳴雲。
心體離念。
等虛空界。
又雲離念境界。
唯證相應。
以心體本來離念。
今人不知離念為正念。
故執持提起一心。
是以轉增迷悶耳。
何以放下處為提起。
隻如以阿彌陀佛為話頭。
當未提佛時。
先要将外境放下。
次将内心一切妄想一齊放下。
次将此放下的一念也放下。
放到無可放處。
方于此中。
着力提起一聲佛來。
即看者一聲佛。
從何處來。
今落向何處去。
把定金剛眼睛。
一觑觑定。
觑到沒着落處。
又提又觑。
又追到一念無生處。
便見本來面目也。
初則用心觑追。
追到一念兩頭斷處。
中閑自孤。
更向此孤處。
快着精彩直追。
忽然迸裂疑團。
則本來面目自現。
即此便是一念真無生意也。
學人但得此一念無生現前。
則一切處得大受用。
乃是出生死的時節也。
近世不知向放下處。
求離念一着。
死死執定話頭。
故返增障礙。
加之更起種
豈避名之所宜耶。
若往則彼以我為奇貨。
且老[牛*孛]不字。
此四不能也。
然近名為避名。
我到人到。
如靈龜曳尾。
此五不能也。
老居士之愛我憂我。
固切且深。
在山僧有不能奉教者五。
故趑趄不能自決耳。
前雲曹溪亦不可隐。
若以地言之。
誠不可隐。
若以理揆之。
此老居士所未知也。
然雲不可隐者。
以海寇為憂。
然曹溪去海将千裡。
揚[馬*凡]不至。
此無憂者一也。
然山雖不深。
而地處偏安。
即天下大亂。
乃不必争者。
此無憂者二也。
然道場今已千年。
屢經更代。
大亂不過唐之五季。
而黃巢最慘。
且親兵至此。
感六祖之靈。
舍營地為供贍田。
至今為黃巢莊。
是以魔王為護法。
無憂者三也。
且祖庭禅堂。
乃山僧所興之叢林。
生平功業。
惟存此一事。
色色皆我之固有。
往如歸家。
不勞遠遁終南。
此無憂者四也。
且曹溪之兒孫。
皆山僧作養之弟子。
今彼思我如慈父。
往則如父視子。
不必投人。
此無憂者五也。
然所養贍。
不但舊日之檀越。
即現在之山田可耕。
蔬果可食。
不必遠求于世。
亦不必待他人。
此無憂者六也。
且六祖道骨如生。
乃法身常住。
若依此中。
則與法相依為命。
若法身壞而衆生乃死。
此無憂者七也。
聞之忠者以身殉國。
若死于封疆。
則死且不朽。
今山僧願為法王之忠臣。
以佛祖慧命為重。
若在匡山。
真非逸老之地。
即守定業。
亦死之無益。
若于曹溪。
以一日之暇。
開導來學。
以續慧命。
使佛法不斷。
山僧于此。
縱遇大亂。
即定業難逃。
死且不朽。
政若以身殉國者。
死于封疆。
則死亦得其所矣。
可不幸哉。
況遠五可憂。
而得七無憂。
抑乃取之于固有。
又何憚而不為耶。
彼中方伯監司。
已三緻書。
請回山三年矣。
今本府具書出帖。
差僧來請。
坐守于此。
山僧情不得已。
應命而往。
誠恐老居士聞之。
以我有違大教。
故敢一一備陳。
奉慰護法之深心。
萬萬不必以流言悚聽也。
惟心諒之。
答袁滄孺使君 屢承手書。
知歸心淨土。
決定無疑。
不疑則決定信矣。
幸甚幸甚。
且雲。
但于天如淨土遠近。
如想天竺之喻未決。
然此喻原不親切。
至引夢喻最切。
且又未分别淨穢之想。
所以于唯心之旨不明耳。
惟佛說諸法如夢幻。
又雲。
生死涅盤。
猶如昨夢。
又雲。
淨穢随心。
又雲。
晝為想心。
夜形諸夢。
故以夢喻唯心之旨。
請試言之。
然想有染淨。
皆生死本。
故曰一切世界。
惟想所持。
然參禅要離想。
而淨土要颛想。
蓋以想除想。
乃博換法耳。
以衆生日用念念染想。
但造生死苦業。
今要出苦。
故念念淨想。
想佛淨土。
淨想勝。
則染想消。
染想消。
則淨想純。
淨想純。
則變穢土而為淨土矣。
如人想淫。
則夢有欲事。
然欲事雖假。
在夢不無即以為真。
若人白日專想淨土。
則夜夢化台寶地。
極樂境界。
受用自在。
即為實事。
此則淨土但在夢覺之分。
豈有近遠之實哉。
所以佛說唯心淨土者。
專在一念淨想所感變耳。
故曰。
想澄成國土。
然娑婆穢土。
全是衆生染想感結。
純一穢惡。
而蠡髻梵王見之。
純一淨土。
正如恒河。
人見之是清冷之水。
餓鬼見之而為火。
是以二乘人見娑婆是穢土。
深生厭患。
以不了即穢是淨。
故佛于法華會上。
三變娑婆而為淨土。
要指目前日用行履。
步步頭頭。
皆是淨土。
如此。
豈有十萬億之遙耶。
然經說十萬億者。
乃佛指華藏世界。
娑婆之西。
越十萬億佛土。
有極樂國。
乃阿彌佛所居實報土。
令人知所歸向耳。
若言唯心。
即華藏亦是唯心。
況極樂耶。
請以近喻唯心之旨。
山野少年聽華嚴經。
聞五台山萬年冰雪。
因而切切想住此山。
因而日夜想之。
久久但見目前一座雪山。
經行坐卧。
皆在此中。
縱經鬧市。
亦不見一人。
但在雪山中行。
及後到五台。
俨如昔所想。
以此觀之。
則淨土遠近可知矣。
然五台尚要身到。
而淨土隻要心到。
若是專心念佛。
念念觀想淨土境界。
久久純熟。
則現前日用。
步步頭頭。
如在淨土中坐卧經行。
即耳聞一切音聲。
皆是念佛之聲矣。
如此念到命終時。
則一切世閑雜念。
都不現前。
惟有一念阿彌陀佛。
則精進不亂。
目前但見淨土境界。
或蓮花現前。
阿彌陀佛與諸菩薩。
親來接引。
神識安然。
直随佛往生。
當下便登極樂國。
如前夢境無異。
如此。
豈有十萬億國之遠耶。
此所謂生則決定生。
去則實不去。
乃是真真實實地。
非是說道理也。
隻是要一念淨想純熟。
博換得過穢想。
則自然變穢邦而成淨土矣。
然生淨土如夢之說。
不是譬喻。
乃是實話。
以菩薩修行。
乃至七地以前。
皆未破無明之夢。
一向教化衆生。
成就淨土。
皆是夢中佛事。
故八地菩薩如夢渡河。
猶未存覺。
直至于佛。
方稱大覺。
此乃明言。
具載華嚴經。
明明證據。
隻是從來說者。
未曾拈着。
老居士于此會得。
則淨土遠近。
一切疑。
淨盡無餘矣。
然念佛法門。
彌陀經中所說。
隻是一心不亂。
是究竟語。
其實此語亦不易到。
老居士自心試驗。
生淨土準不準。
隻在一念亂不亂上看。
則默然自信。
如人飲水。
自然精進矣。
來雲久在台宗。
今要淨土台宗。
三觀和會。
此事妙宗疏最是分明。
台宗家事所雲。
觀雖十六。
言佛便周。
是以觀佛為總觀也。
即此觀佛念佛。
則念存三觀矣。
謂正當念佛觀時。
要将身心内外。
一齊放下。
絲毫不存。
心地如空。
不見一法。
即是空觀。
即于此空心中。
提一聲佛。
随舉念處。
即觀佛像。
如觀目前。
曆曆分明不昧。
即是假觀。
然于正觀念時。
返照能觀能念心體。
空空寂寂。
當空寂中。
又觀念不忘。
如此不忘不着。
一心靈然。
即中道觀。
然此三觀。
不用安排。
但隻舉念。
則三觀一心。
一念具足。
此中又不可将昔日安排三觀。
措心則不妙矣。
請試于此着力何如。
又。
知老居士。
為己躬下一着。
決志甚急。
此念生死事大。
當急時也。
但參究工夫。
一向都說。
提公案話頭。
若大慧禅師極力主張。
是知從前禅門悟心者。
皆從提話頭工夫做出。
但于中用心。
有多不同。
今時說提話頭更錯。
用心甚遠。
以隻知提起。
不知放下為要妙。
古人放下一着。
最為入道要說。
是知提之一字。
乃是放下處為提。
不是隻想着話頭為提也。
馬鳴雲。
心體離念。
等虛空界。
又雲離念境界。
唯證相應。
以心體本來離念。
今人不知離念為正念。
故執持提起一心。
是以轉增迷悶耳。
何以放下處為提起。
隻如以阿彌陀佛為話頭。
當未提佛時。
先要将外境放下。
次将内心一切妄想一齊放下。
次将此放下的一念也放下。
放到無可放處。
方于此中。
着力提起一聲佛來。
即看者一聲佛。
從何處來。
今落向何處去。
把定金剛眼睛。
一觑觑定。
觑到沒着落處。
又提又觑。
又追到一念無生處。
便見本來面目也。
初則用心觑追。
追到一念兩頭斷處。
中閑自孤。
更向此孤處。
快着精彩直追。
忽然迸裂疑團。
則本來面目自現。
即此便是一念真無生意也。
學人但得此一念無生現前。
則一切處得大受用。
乃是出生死的時節也。
近世不知向放下處。
求離念一着。
死死執定話頭。
故返增障礙。
加之更起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