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五

關燈
暇。

    緝集成編。

    寄請印正。

    傥其半偈可投。

    幸附不朽。

    則法施之隆。

    未必不自長者真心流出也。

     與曾見台太宰 往者同江雪夜。

    一夕千秋。

    臨别教言。

    泰山九鼎。

    不獨感道義情真。

    實荷慈悲慨切。

    令此枯朽。

    得植根株于炎方瘴海之閑。

    不為境風搖奪者。

    皆仗老居士一語之力也。

    恭聞法體日益康健。

    此天佐以黃發耆頤之福。

    願加珍衛。

    慎起居。

    節飲食。

    省思寡慮。

    此為太上延年之術。

    第念佛一門。

    尤為晚年凝神極樂之秘訣。

    出世之上策也。

    惟翁居人臣之極。

    而世間相。

    已視如浮塵矣。

    其出世之功。

    傥稍留心于此。

    未必不為此生究竟樂地也。

     與王性海大行 廬陵米價。

    竟無可酬。

    淨土勝緣。

    業已深結。

    承禅悅飽餐。

    當不負空生托缽也。

    别後抵戍所。

    其地瘴煙。

    複逢饑馑。

    惟此苦趣。

    觸目心悲。

    痛徹骨髓。

    恨不能遍身毛孔。

    一一如空。

    流出利生四事耳。

    斯實與貧道菩提分法。

    為增上緣。

    承以楞伽見委。

    俟幻軀得所。

    暫息塵勞。

    定當窮神。

    必不負囑累因緣耳。

     又。

     前北來僧幹峰。

    已托問訊。

    并緻楞伽筆記。

    奉求印可。

    惟法屬有緣。

    事如有待。

    此經入震旦千有餘年。

    況經三譯之手。

    自昔弘法諸師。

    若清涼圭峰不少其人。

    所注疏者。

    汗牛充棟。

    而獨不及此。

    使達磨心印。

    暗而不彰。

    以至今日。

    被座下拈出。

    于急流中一語拶破。

    入山野鈍根之手。

    播弄一番。

    誠非小小因緣也。

    豈與座下同受靈山之囑。

    将鼓簧此法。

    以救末代之弊耶。

    不然何以有此難思之事乎。

    就中不知究竟何如。

    一旦以此大寶。

    和盤托出。

    光照人天。

    未必不假神力也。

    願指點瑕疵。

    如奪秦庭之璧。

    是在座下勇健耳。

     與傅金沙侍禦 念此萬裡之行。

    得盛使周旋。

    直登彼岸。

    何莫而非法力。

    此感不容聲矣。

    自入瘴鄉。

    心知罪狀。

    日夜精勤忏悔。

    不敢上負 聖恩。

    辜知己。

    坐毒霧中。

    以法為懷。

    日夜無懈。

    頃幹峰上人來。

    幸接法音。

    喜不可言。

    具聞 聖心。

    有此回向。

    法輪大轉。

    光被海宇。

    而玄樞默運。

    仗智力居多。

    慶躍何如。

    旃檀如來。

    下劣荷擔。

    艱難之狀。

    種種不能委悉。

    今蒙大悲手眼。

    拔出沉淪。

    使法身不迷。

    而下劣之心。

    即得解脫。

    無複成佛之想矣。

    又何以來去見如來。

    住相為布施哉。

    種種因緣而求佛道。

    皆分内事。

    第恐當面錯過耳。

     又。

     惟如來出世。

    本非一種因緣。

    必感應道交。

    機宜冥會而後現。

    豈獨佛界然哉。

    法法皆爾。

    以旃檀如來一事觀之。

    實有不可思議者存焉。

    但佛如來。

    出于山野未來之前。

    座下出于山野既放之後。

    然此佛事。

    非山野無以成始。

    非座下無以成終。

    谛視此段因緣。

    若落衆生手。

    則不免于枯木朽株。

    竟入丹霞火爐。

    即堕落長老須眉。

    又複何益。

    又安能現身兜率。

    降迹皇城。

    使無量人天發希有心。

    作苦海之津梁耶。

    以此而觀諸法。

    蓋不可以思惟心。

    測度如來境界也。

    前作書緻南韶祝觀察為護法。

    昨有報雲。

    已檄南雄擁送過嶺矣。

    第中使者汗漫。

    伴行者。

    無乃随腳根轉耳。

    不識何時至都門。

    突出眉閑白毫相光。

    遍照東方萬八千也。

    就光中種種因緣。

    行菩薩道者。

    縱有彌勒騰疑。

    賴文殊智眼。

    必一一洞徹無餘。

    不俟疲極之人喋喋也。

    奉寄楞伽一葉以供慧目。

    蓋此經洞明吾人日用現前境界。

    頓令實證。

    所謂頓教法門者也。

    願座下二六時中。

    不可暫忘此法耳。

     與張大心 老人自曆難以來。

    直至于今。

    返求本心中。

    一念動心。

    悔心。

    了不可得。

    何況是非得失恩怨成壞見耶。

    老人出世以來。

    七歲即知有生死大事。

    三十年來。

    曆盡冰霜。

    吃盡辛苦。

    單單博得此一念。

    奈何向沈幻化網中。

    若非 聖恩一椎打破。

    不知又向驢年去也。

    年來坐瘴煙中。

    住清涼地。

    日以楞伽印心。

    此實 聖恩所賜也。

    想居士聞之。

    必大生歡喜矣。

    君甫年來德業何如。

    凡百誡以清淨寡欲。

    勿生分外貪求馳逐之想。

    将來受用自有廣大處。

    閑中收攝身心。

    當以學問為事。

    異日成就。

    立于人前。

    可省慚愧耳。

    老人回觀往事。

    真同夢中。

    無複一一。

    諒在大心中。

    凡所真實功德。

    必不退初心也。

     答柯複元孝廉 聞足下病甚。

    此心日夜縣念不已。

    吾佛所言。

    一切諸病從妄想生。

    既妄想為諸病本。

    即知斷妄想。

    為一妙藥也。

    足下有志了生死大事。

    惜乎入此法門不深。

    前會時草草放過。

    将謂因緣有待。

    不意生死逼之。

    速如此耳。

    足下清臞骨立。

    即無病亦病狀。

    況久病乎。

    計其調理極難。

    苟不以生死關捩子。

    一口咬定。

    一切世念情塵妄想思慮。

    一時放下。

    定難取效。

    如燈焰焰。

    隻見其焦枯耳。

    當此之際。

    隻是死心一着工夫。

    最為省力。

    其它伎倆。

    都用不着。

    一切學問文字。

    皆使不上。

    若将從前胸中所有之物。

    一齊吐卻。

    則病根盡拔。

    枝葉自然不生矣。

    老龐雲。

    但願空諸所有。

    此真語也。

     又。

     佛言。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一切諸苦。

    可苦者五蘊身心耳。

    若五蘊皆空。

    又何苦之有。

    然五蘊身心本來自空。

    但吾人未親看破。

    若親看破。

    則一切所有如空中花。

    能見此身心如空花者。

    即名觀自在菩薩矣。

    凡在病苦中者。

    應當作如是觀。

    若為苦惱逼迫。

    心地不得清涼。

    但就逼迫不着的。

    一眼觑定。

    此處着力。

    恰似與閻老子作對頭一般。

    定要觑透。

    若此處一透。

    則百千萬劫生死機關。

    一時頓裂。

    如此掉臂而行。

    是名大自在人也。

    古人皆在疾病禍患死生關頭做出來。

    故得如此穩穩當當光明廣大也。

    勉力圖之。

     與丁南羽 往昔未面足下。

    已見其心。

    江幹既見足下。

    則睹其神矣。

    三世十方諸佛。

    曆代祖師。

    向足下一毫端頭。

    放光動地。

    無怪乎其然也。

    向以大士如幻三昧惠我。

    每蒙甘露見灑。

    頓令熱惱清涼。

    既而覺音持康祖道影來。

    展之瘴煙毒霧中。

    令人血淚迸流。

    遍身毛孔也。

    惟康祖吾長幹祖也。

    舍利吾師之骨肉也。

    且貧道忝為克家兒孫。

    既不忍祖翁田地為荊榛。

    又豈忍睹現身于瘴海乎。

    居士其重我之悲願哉。

    達師之贊。

    實有以啟之耳。

    時時瞻其像。

    誦其言。

    真足令人化血肉之軀。

    為金剛骨也。

    此段公案。

    無物可酬。

    舊端研一隻。

    可以供足下乎。

    若令此研磨穿。

    則足下身光。

    當與楞伽寶山。

    并峙于性海中矣。

     與遊二南 人生聚散如雲。

    世事如夢。

    流轉勢速如電。

    此身不實如芭蕉。

    此三世諸佛入理之門。

    吾人日用現證而不覺。

    是與足下别來親切境界。

    不審法眼觀之。

    作何滋味。

     與屠赤水 嘗謂向上事屬上上根人。

    即有志者。

    其根未必利。

    根利者。

    其志未必精。

    貧道私念捷疾利根。

    真能一超直入者多。

    惜以無上妙慧。

    作世谛流布爾。

    間者晤德園居士于王城。

    靡不以此興慨。

    貧道比以夙業重愆。

    取辱法門。

    遺師友憂。

    蒙 恩譴炎海。

    于丙申春仲抵戍所。

    時值其地連遭三災。

    真同火宅。

    日坐屍陀林中。

    披閱楞伽。

    于無生之旨。

    脫然自信。

    始知此事。

    不從外得。

    本自具足。

    回視昔日工夫。

    大似含元殿裡覓長安。

    即此萬裡調伏。

    差勝三十年行腳。

    古人以火聚刀山為道緣爐鞴。

    非虛語也。

    彌感 聖主恩大難酬。

    于此經有當于心者。

    筆之成帙。

    名曰觀楞伽記。

    今已脫稿。

    暇則檢點髑髅眼開識幹者。

    亦不減維摩丈室中人也。

    然此雖為撮摩虛空。

    适足以消炎熱。

    報罔極。

    酬知己耳。

    時與丁右武聚首五羊。

    每談明德。

    必出手書。

    光明煥發。

    恍若入寶林而視滿月。

    清涼悅怿。

    不言可知。

    因知居士長齋繡佛。

    與德園居士伯仲。

    結制西湖之上。

    切究此事。

    喜得蓮師為證盟。

    貧道遙空合掌。

    贊歎不已。

    竊念利根大志如居士。

    友如德園。

    師如蓮池。

    可謂諸緣具足。

    何患不一超直入。

    真宇宙閑千載奇事。

    古人雲。

    若識佛性義。

    當觀時節因緣。

    慨斯末法。

    此會此緣。

    難可再見。

    諒不虛負矣。

    讀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