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規矩而求方圓也。
且佛教阿難。
開口便道應當直心。
淨名雲。
直心是道場。
馬鳴大師。
開示修行切要。
須發三種心。
謂直心。
正念真如。
法故。
深心。
要集一切諸善行故。
大悲心。
願救一切衆生苦故。
從上諸祖。
未有不發此三種心者。
學人隻知瞢瞢的去參話頭。
隻要妄想貪求[纟-八]妙。
卻不知是直心正念真如。
祖師方便法門。
若說真如二字。
學人早作道理會取去。
誰肯下死工夫做。
若隻教去看話頭。
看到話頭。
逼拶曆劫情根。
忽然斷處。
從來一切妄想情慮。
當下消滅。
求一念生心。
了不可得。
到此便是離念境界。
正所謂正念者無念也。
若到無念。
則不求與真如合。
自然觌體相應。
如此便是佛祖教人直心的樣子也。
是知參禅。
更無别樣巧法。
隻是要人實實死做做到恁般田地。
豈有甚秘密巧妙哉。
此乃第一直心修行也第二深心。
要集一切諸善功德。
此諸善功德。
不是外邊有為的事。
如達磨大師。
對武帝雲。
淨智妙圓。
體自空寂。
是真實功德。
是知達磨所說淨智妙圓。
正是馬鳴直心正念真如。
馬鳴所說諸功德。
就是将直心正念去做。
以真如遍成一切有為事法。
今日要求證真如。
不是在死眉死眼鬼窟裡求。
要在一切日用有為萬行上求。
所以行上求者。
不是在事上别讨出一個[纟-八]妙真如來。
隻是就将直心正念。
在一切事上驗看。
可與直心正念相應不相應。
若事事法法。
都與直心正念相應。
則目前無一法一事。
不是真如境界矣。
所以馬祖與百丈諸弟子。
日用中。
搬柴運水。
鋤田插禾。
燒火煮飯。
事事上觌面勘驗。
尋常一言一句。
冷言熱語。
都是要弟子入證真如之門。
若勘到果然一切處不昧。
方許有為人分。
若胸中絲毫未透。
未到無念境界。
起心動念。
即被業轉。
堕在生死窟中。
故未輕許印正。
此傳燈千七百則葛藤。
皆真實印正語。
非[纟-八]妙機鋒語。
如今學人都把作[纟-八]妙奇特言句。
蘊在胸中。
當作己解。
日用頭頭。
未曾一毫看破。
豈不誤哉。
第三大悲心。
願拔一切衆生苦。
如今學人。
見拔衆生苦。
是菩薩事。
待他日成了菩薩。
才度衆生。
卻不知能度衆生。
方是菩薩。
度衆生苦。
不是有了神通妙用。
才去度衆生。
卻就是直心正念。
集諸功德處。
就是度生事業。
且如世尊。
教須菩提度盡衆生。
實無衆生可度。
乃至廣行六度。
更無一法可行。
乃至上求菩提佛果。
亦無所得。
且度衆生。
豈不是集諸功德。
實無一法可得。
豈不是直心正念真如。
如此妙用。
乃自己日用神通。
取之無禁。
用之不竭。
則何法而非功德事哉。
以衆生日用種種事法。
皆是煩惱現行。
今以真如一念。
事事法法上印破。
都轉作真如妙用。
便是度自心之衆生。
如此參學。
是名真參實究者。
不是現成端坐養懶。
過了三年五載。
便誇大口。
說我參禅幾多時。
悟了多少妙處。
如此見識。
都閻老子前吃鐵棒漢。
反不如三家村田舍郎。
他倒免酬信心檀越宿債。
老漢看來。
佛祖教人。
原是分分明明。
隻是後人錯會。
所以誤耳。
禅人既歸心老人。
須信老人言。
從今将抱守琉璃瓶子。
一拶粉碎。
将從前參的。
都移在一片身心上。
向成就衆生門頭。
拌卻性命去。
一一着實體驗過。
發廣大心。
能引一衆生發菩提心。
便是拔一衆生之苦。
自破一分我執。
損一分煩惱。
消得一分我見煩惱。
便是證一分真如境界。
若從此以去。
更發長遠心。
即三生十劫。
劫劫生生。
行到煩惱消盡處。
便是度盡衆生處。
若衆生煩惱一時都盡。
更要成甚麼佛祖。
示西印淨公專修淨土 近世士大夫。
多尚口耳。
恣談柄。
都尊參禅為向上事。
薄淨土而不修。
以緻吾徒好名之輩。
多習古德現成語句。
以資口舌便利。
以此相尚。
遂到法門日衰。
不但實行全無。
且謗大乘經典為文字。
不許親近。
世無明眼知識。
卒莫能回其狂瀾。
大可懼也。
大都不深于教乘。
不知吾佛度生。
方便多門。
歸源無二之旨耳。
世人但知祖師門下。
以悟為上。
悟心本意。
要出生死。
念佛豈不是出生死法耶。
參禅者多未必出。
而念佛者出生死無疑。
所以然者。
參禅要離想。
念佛專在想。
以衆生久沈妄想。
離之實難。
若即染想而變淨想。
是以毒攻毒。
博換之法耳。
故參究難悟。
念佛易成。
若果為生死心切。
以參究心念佛。
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
惟此淨土法門。
世人以權目之。
殊不知最是真實法門。
谛觀普賢。
以法界為身。
修十大願。
必指歸淨土。
馬鳴傳心祖師。
宗百部大乘。
作起信論。
究竟結歸西方。
東土傳燈諸祖。
雖不明言淨土。
但悟心既出生死。
不歸淨土。
豈成斷滅耶。
永明會一大藏。
指歸一心。
亦攝歸淨土。
禅至中峰。
時在季世。
而極力贊揚西方。
況此法門。
乃本師無問自說。
十方諸佛共贊。
豈諸佛菩薩。
諸大祖師。
反不如今之業垢衆生。
而妄談耶。
淨公中年棄愛出家。
初參紫柏大師。
授參禅之指。
今于淨土一門。
願修而未決。
老人因謂之曰。
此事不必問人。
隻看自家為生死心何如。
若為生死心。
如救頭然。
志要一生取辦。
譬若人患必死之病。
有人覓還丹可救。
一人授以海上單方。
足以起死回生。
隻在病者。
有決定心信此可服。
更不必待覓還丹。
隻服此單方。
頓令通身汗出。
絕後方蘇。
是時始知其妙。
但谛信此法。
專心一志。
至臨命終時。
方自知其郊耳。
又何必問取他人。
勉矣行之。
決不相賺。
示沙彌性铠 沙彌性铠來參。
請益老人。
字之曰堅忍。
惟佛示弟子曰。
着忍辱衣。
名堅固铠。
以铠為禦患之具。
譬夫大将。
臨敵。
不遭矢石之患。
而能全身保命。
有必勝之功者。
铠之力也。
且吾沙門釋子。
蹈生死之場。
遇五欲諸魔之大敵。
非忍力堅固。
不足以勝之。
故曰忍色。
忍欲。
難忍能忍。
方能保全法身慧命。
以臻極樂之場。
即吾佛亦曰種種諸難。
皆當能忍。
況末法險道。
多諸患難。
苟無堅忍之力又何以克全出世之業乎。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八
且佛教阿難。
開口便道應當直心。
淨名雲。
直心是道場。
馬鳴大師。
開示修行切要。
須發三種心。
謂直心。
正念真如。
法故。
深心。
要集一切諸善行故。
大悲心。
願救一切衆生苦故。
從上諸祖。
未有不發此三種心者。
學人隻知瞢瞢的去參話頭。
隻要妄想貪求[纟-八]妙。
卻不知是直心正念真如。
祖師方便法門。
若說真如二字。
學人早作道理會取去。
誰肯下死工夫做。
若隻教去看話頭。
看到話頭。
逼拶曆劫情根。
忽然斷處。
從來一切妄想情慮。
當下消滅。
求一念生心。
了不可得。
到此便是離念境界。
正所謂正念者無念也。
若到無念。
則不求與真如合。
自然觌體相應。
如此便是佛祖教人直心的樣子也。
是知參禅。
更無别樣巧法。
隻是要人實實死做做到恁般田地。
豈有甚秘密巧妙哉。
此乃第一直心修行也第二深心。
要集一切諸善功德。
此諸善功德。
不是外邊有為的事。
如達磨大師。
對武帝雲。
淨智妙圓。
體自空寂。
是真實功德。
是知達磨所說淨智妙圓。
正是馬鳴直心正念真如。
馬鳴所說諸功德。
就是将直心正念去做。
以真如遍成一切有為事法。
今日要求證真如。
不是在死眉死眼鬼窟裡求。
要在一切日用有為萬行上求。
所以行上求者。
不是在事上别讨出一個[纟-八]妙真如來。
隻是就将直心正念。
在一切事上驗看。
可與直心正念相應不相應。
若事事法法。
都與直心正念相應。
則目前無一法一事。
不是真如境界矣。
所以馬祖與百丈諸弟子。
日用中。
搬柴運水。
鋤田插禾。
燒火煮飯。
事事上觌面勘驗。
尋常一言一句。
冷言熱語。
都是要弟子入證真如之門。
若勘到果然一切處不昧。
方許有為人分。
若胸中絲毫未透。
未到無念境界。
起心動念。
即被業轉。
堕在生死窟中。
故未輕許印正。
此傳燈千七百則葛藤。
皆真實印正語。
非[纟-八]妙機鋒語。
如今學人都把作[纟-八]妙奇特言句。
蘊在胸中。
當作己解。
日用頭頭。
未曾一毫看破。
豈不誤哉。
第三大悲心。
願拔一切衆生苦。
如今學人。
見拔衆生苦。
是菩薩事。
待他日成了菩薩。
才度衆生。
卻不知能度衆生。
方是菩薩。
度衆生苦。
不是有了神通妙用。
才去度衆生。
卻就是直心正念。
集諸功德處。
就是度生事業。
且如世尊。
教須菩提度盡衆生。
實無衆生可度。
乃至廣行六度。
更無一法可行。
乃至上求菩提佛果。
亦無所得。
且度衆生。
豈不是集諸功德。
實無一法可得。
豈不是直心正念真如。
如此妙用。
乃自己日用神通。
取之無禁。
用之不竭。
則何法而非功德事哉。
以衆生日用種種事法。
皆是煩惱現行。
今以真如一念。
事事法法上印破。
都轉作真如妙用。
便是度自心之衆生。
如此參學。
是名真參實究者。
不是現成端坐養懶。
過了三年五載。
便誇大口。
說我參禅幾多時。
悟了多少妙處。
如此見識。
都閻老子前吃鐵棒漢。
反不如三家村田舍郎。
他倒免酬信心檀越宿債。
老漢看來。
佛祖教人。
原是分分明明。
隻是後人錯會。
所以誤耳。
禅人既歸心老人。
須信老人言。
從今将抱守琉璃瓶子。
一拶粉碎。
将從前參的。
都移在一片身心上。
向成就衆生門頭。
拌卻性命去。
一一着實體驗過。
發廣大心。
能引一衆生發菩提心。
便是拔一衆生之苦。
自破一分我執。
損一分煩惱。
消得一分我見煩惱。
便是證一分真如境界。
若從此以去。
更發長遠心。
即三生十劫。
劫劫生生。
行到煩惱消盡處。
便是度盡衆生處。
若衆生煩惱一時都盡。
更要成甚麼佛祖。
示西印淨公專修淨土 近世士大夫。
多尚口耳。
恣談柄。
都尊參禅為向上事。
薄淨土而不修。
以緻吾徒好名之輩。
多習古德現成語句。
以資口舌便利。
以此相尚。
遂到法門日衰。
不但實行全無。
且謗大乘經典為文字。
不許親近。
世無明眼知識。
卒莫能回其狂瀾。
大可懼也。
大都不深于教乘。
不知吾佛度生。
方便多門。
歸源無二之旨耳。
世人但知祖師門下。
以悟為上。
悟心本意。
要出生死。
念佛豈不是出生死法耶。
參禅者多未必出。
而念佛者出生死無疑。
所以然者。
參禅要離想。
念佛專在想。
以衆生久沈妄想。
離之實難。
若即染想而變淨想。
是以毒攻毒。
博換之法耳。
故參究難悟。
念佛易成。
若果為生死心切。
以參究心念佛。
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
惟此淨土法門。
世人以權目之。
殊不知最是真實法門。
谛觀普賢。
以法界為身。
修十大願。
必指歸淨土。
馬鳴傳心祖師。
宗百部大乘。
作起信論。
究竟結歸西方。
東土傳燈諸祖。
雖不明言淨土。
但悟心既出生死。
不歸淨土。
豈成斷滅耶。
永明會一大藏。
指歸一心。
亦攝歸淨土。
禅至中峰。
時在季世。
而極力贊揚西方。
況此法門。
乃本師無問自說。
十方諸佛共贊。
豈諸佛菩薩。
諸大祖師。
反不如今之業垢衆生。
而妄談耶。
淨公中年棄愛出家。
初參紫柏大師。
授參禅之指。
今于淨土一門。
願修而未決。
老人因謂之曰。
此事不必問人。
隻看自家為生死心何如。
若為生死心。
如救頭然。
志要一生取辦。
譬若人患必死之病。
有人覓還丹可救。
一人授以海上單方。
足以起死回生。
隻在病者。
有決定心信此可服。
更不必待覓還丹。
隻服此單方。
頓令通身汗出。
絕後方蘇。
是時始知其妙。
但谛信此法。
專心一志。
至臨命終時。
方自知其郊耳。
又何必問取他人。
勉矣行之。
決不相賺。
示沙彌性铠 沙彌性铠來參。
請益老人。
字之曰堅忍。
惟佛示弟子曰。
着忍辱衣。
名堅固铠。
以铠為禦患之具。
譬夫大将。
臨敵。
不遭矢石之患。
而能全身保命。
有必勝之功者。
铠之力也。
且吾沙門釋子。
蹈生死之場。
遇五欲諸魔之大敵。
非忍力堅固。
不足以勝之。
故曰忍色。
忍欲。
難忍能忍。
方能保全法身慧命。
以臻極樂之場。
即吾佛亦曰種種諸難。
皆當能忍。
況末法險道。
多諸患難。
苟無堅忍之力又何以克全出世之業乎。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