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關燈
士君子處世。

    當其未遇。

    靡不志願匡主庇民。

    建不朽之事業。

    至一登仕籍。

    但務立名為心。

    忘其所以為功。

    久則漸染時俗。

    心神渾濁。

    不覺流入富貴之途。

    甚則名亦無所顧忌。

    究其初心。

    不可得矣。

    何也。

    以最初志願。

    不從根本實際中來。

    第為浮慕妄想而已。

    原非堅固不拔之志。

    安能立不朽之業哉。

    梁生騰霄。

    骨剛氣逸。

    大非風塵中人。

    每從予遊。

    聞一字一句。

    未嘗不驚心惕慮。

    閑嘗請益。

    予謂學者。

    固當求志于道德。

    凡志于道德者。

    必先究吾人根本實際。

    要從真性流出。

    此真性至廣至大。

    光明清淨。

    蕩絕纖塵。

    此吾性之體。

    所謂仁也。

    此體之中。

    一塵不立。

    但有一念妄想。

    即屬有我。

    有我則與物對。

    物我既分。

    人我兩立。

    人我既立。

    則大同之體昏塞。

    不得為仁矣。

    本體昏塞。

    則諸妄皆作。

    縱有功名之志。

    皆從妄想發揮。

    凡有作為。

    皆非真實。

    根本既妄。

    則腳跟不穩。

    由是一入世緣。

    頓染流俗宜矣。

    梁生從今。

    當做自性工夫。

    從實際參究。

    傥于自性未能的究根本。

    但将六祖不思善。

    不思惡。

    正與麼時。

    如何是上座本來面目話頭。

    蘊在胸中。

    二六時中切切參究。

    參到一念不生處。

    忽然識得本來面目。

    方見老盧不吾欺也。

     示遊覺之 般若體性。

    人人具足。

    但以習氣厚薄。

    故障有輕重之分。

    則人有智愚之别。

    是知貪嗔癡愛現前。

    皆全體獨露之時。

    第為濁智流轉。

    不自覺察。

    所謂日用而不知也。

    嗟乎。

    聖人不異凡民。

    獨其日用現前境界。

    紛拏交錯之時。

    一眼觑透。

    不為所瞞昧欺奪耳。

    由是觀之。

    平等性智。

    念念現前。

    如大火聚。

    自一切境界洞然矣。

     示優婆塞王伯選 古人多稱塵勞中人。

    有志向上。

    求出生死。

    謂之火裡生蓮。

    以其真難得也。

    以一切衆生無量劫來。

    耽湎五欲。

    為煩惱火燒。

    日夜熾然。

    未曾一念回光。

    暫得清涼。

    直至如今。

    能于烈焰叢中。

    猛地回頭。

    頓思出路。

    豈非蓮花生于火内也。

    伯選閩人。

    來賈于粵。

    參禮老人求出離法。

    老人憐之。

    為授五戒。

    開示念佛法門。

    專心淨土。

    經雲。

    心淨則佛土淨。

    以吾人自心是佛。

    唯心是土。

    淨穢不二。

    心佛一如。

    如是觀察。

    作如是念。

    念念熏修。

    一心清淨。

    光明映發。

    十方蓮華佛土。

    皎然在前。

    何但火宅生蓮而已哉。

     示寂覺禅人禮普陀 寂覺禅人。

    将東禮普陀。

    乞一語為行腳重。

    老人示之曰。

    古人出家。

    特為生死大事。

    故操方行腳。

    參訪善知識。

    登山涉水。

    必至發明徹悟而後已。

    今出家者。

    空負行腳之名。

    今年五台峨嵋。

    明年普陀伏牛。

    口口為朝名山。

    随喜道場。

    其實不知名山為何物。

    道場為何事。

    且不知何人為善知識。

    隻記山水之高深。

    叢林粥飯之精粗而已。

    走遍天下。

    更無一語歸家山。

    可不悲哉。

    南海無涯。

    乃生死苦海之波流也。

    普陀山色。

    乃大士法身常住也。

    海振潮音。

    乃大士普門說法也。

    禅人果能度生死海。

    睹大士于普門。

    聽法音于海崖。

    返聞自性。

    不須出門一步。

    何必待至普陀而後見。

    其或未然。

    悠悠道路。

    虛往虛來。

    即大士現在頂門。

    亦不能為汝拔生死業根也。

    禅人自定當看。

    若大士有何言句。

    歸來當為舉似老人。

    慎勿虛費草鞋錢也。

     示梁仲遷(甲寅) 梁子四相。

    字仲遷。

    從老人遊有年。

    老人愛其心質直而氣慷慨。

    每見事不平。

    無論可否。

    或義有可為。

    即放舍身命以當之。

    老人每責其粗浮。

    以有道體而欠涵養操存之功。

    若駿馬而無銜辔。

    終不免其蹶也。

    老人将行。

    相送韶陽舟中。

    請法語以書紳。

    乃書此寄之。

    予謂梁子有道者。

    心質直而不曲。

    此道之本也。

    慷慨近勇猛。

    赴緩急近慈悲。

    忘身以赴之。

    是不量力不審權。

    不探本而事末。

    皆粗浮氣之所使。

    非由道力發也。

    古之聖人涉世。

    有體用全彰。

    故應不失時。

    若明鏡之照妍醜。

    權衡之定輕重。

    殊非漫任血氣者。

    梁子自今已往。

    當先洗除習氣。

    潛心向道。

    将六祖本來無一物話頭。

    橫在胸中。

    時時刻刻。

    照管念起處。

    無論善惡。

    即将話頭一拶。

    當下消亡。

    綿綿密密。

    将此本參話頭。

    作本命元辰。

    久久純熟。

    自然心境虛閑。

    動靜雲為。

    凡有所遇。

    則話頭現前。

    即是照用分明不亂。

    定力所持。

    自不堕粗浮鹵莽界中。

    不随他腳跟轉矣。

    即讀書做文字。

    亦不妨本參。

    讀了做了。

    放下就還他個本來無一物。

    自然胸中平平貼貼。

    久之一旦忽見本無心體。

    如在光明藏中。

    通身毛孔。

    皆是利生事業。

    又何有身命可舍哉。

    如此用心。

    操存涵養。

    心精現前。

    看書即與聖人心心相照。

    作文自性流出。

    此是真慷慨丈夫之能事。

    所謂樞得環中。

    以應無窮。

    即建功立業。

    皆成不朽。

    梁子既有其本。

    又何憚而不為哉。

     示劉仲安(癸醜冬) 予居五羊。

    一時從遊者衆。

    睹劉子。

    骨剛氣渾。

    謂夙具般若緣種器近于道。

    予将有南嶽之行。

    劉子送于舟中。

    特請益曰。

    弟子道心甚切。

    但為宿習濃厚。

    妄想纏繞。

    不能直逃向上。

    望師指示老人謂曰。

    子知妄想。

    則妄想自不能纏繞矣。

    既稱妄想則本無實體。

    譬如空花。

    安能結空果耶。

    由子不達妄想本無。

    認作實法。

    與作對待。

    念念與之打交滾。

    絕無一念休歇之時。

    斯則但以妄想為主。

    而當人本體為之埋沒。

    所以見造道之難耳。

    豈不見僧問古德雲。

    妄想不停時如何。

    德雲妄想不惡。

    六祖于黃梅會下。

    剛隻道得個本來無一物。

    子從今日用做工夫。

    隻将本來無一句作話頭。

    二六時中。

    切切參究。

    但看妄想起處。

    切莫随他流轉。

    當下一拶。

    自然埽蹤滅迹矣。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