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惟我本師釋迦老子。
棄舍金輪。
辭親割愛。
走入雪山。
萬丈寒岩。
埋身千尺。
以至鵲巢其頂。
蘆穿其膝。
猶不知六年凍餓。
皮骨支持。
苦空寂寞之狀。
又何如也。
一旦睹明星而悟道。
朗長夜而獨明。
便見天龍拱衛。
神鬼欽崇。
為天人師。
作世閑眼。
至今光照四天。
道流百億。
聞名者喜。
見相者歸。
王臣敬仰。
有識傾心。
梵宇琳宮。
莊嚴殊麗。
無分遐迩。
百代如生。
如此澤流而無窮。
功垂而不朽者。
皆從雪山六年凍餓中博來。
隻今後輩兒孫。
四事受用不盡。
此乃開天辟地一個住山樣子也。
自斯已降。
法道東垂。
若遠公之蓮社。
僧遠之胡床。
五祖之破頭。
老盧之獵隊。
西江之隐山。
石霜之枯木。
凡載傳燈列名僧史者。
未有一人不向深山窮谷苦空寂寞中出。
嗚呼。
世衰道微。
人心不古。
凡托迹空門。
寄形袈裟者。
靡不假我偷安。
罔然不知出家竟為何事。
将謂四事供養。
應當受用。
更不思生死大事。
為出家兒第一要務也。
古人出家專為生死一着。
參師訪友。
發明己事。
然後向深山窮谷。
草衣木食。
支折腳铛。
煮脫粟飯。
盡将從前業識影子。
埽除蕩淨。
不留一絲。
單單的的提持向上一路。
身如枯木。
心似寒灰。
直至大徹而後已。
如此方稱佛之真子。
方能報佛深恩。
禅人今發大勇猛心。
以住山為志。
隻須放下諸緣。
心如牆壁。
單提一念。
直欲上齊古人。
必以發明生死大事為期。
不明不已。
切不可效時輩作偷安計。
為養懶資也。
行矣。
為我前驅。
誅茅嶽麓。
待老人酬償債畢。
以送餘年也。
其念之哉。
示念松通禅人 昔中峰禅師居天目。
久參高峰。
大事未明。
乃立懸崖。
撫孤松。
七日遂大徹。
即今崖松獨峙。
而追迹中峰者。
幾希。
通禅人往于松下。
誅茅結屋。
居之三年。
日誦華嚴為業。
其精苦固有之。
其期則過中峰遠之遠矣。
若夫發明個事。
則猶未也。
達觀禅師字之曰。
念松。
欲其不忘本耳。
今禅人遠問餘于瘴鄉。
且别餘去。
将東遊過支提。
北入五台。
尋文殊。
萬眷屬中得一侶。
傍金剛窟。
誦華嚴滿百部。
以畢餘生。
臨行乞一語為法要。
餘乃掀髯而笑曰。
子作此見解。
是猶涉海而求河浴也。
以狹陋之習。
而入廣大法界。
此其難矣。
古德雲。
盡大地是一卷經。
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
以如是眼。
讀如是經。
盡未來際。
曾無閑歇。
又何去來之相。
彼此之見哉。
華嚴以平等法界為宗。
以無障礙為門。
苟能悟此宗。
入此門。
無一物不播遮那之體。
無一聲不闡圓妙之音。
無一時不修普賢之行。
無一人不是刹塵知識。
是則光網三昧。
舉目昭然。
普眼真經。
随念具足。
舉足下步。
不離寂滅之場。
居塵出塵。
頓到般若之岸。
子将何處覓五台。
以何法為大經乎。
故曰。
我欲逃之逃不得。
大方之外皆充塞。
子如當念了卻。
又何必登山涉水。
尋伴侶。
誦文言。
以了餘生乎。
若了生本無生。
則住無所住。
能悟無住之旨。
自不作去來動靜生滅之想。
六祖大師。
于無所住而生其心一語。
打落從前百千萬劫颠倒知見。
子當于此。
剔起眉毛高着眼看。
切不得錯落出門一步。
全身入卻荒草也。
示佛嶺幹首座刺血書華嚴經 餘昔居東海那羅延窟。
禅人自五台來谒。
及餘度嶺之五羊。
複從匡山來。
慰餘于瘴鄉。
餘乍見如隔世親。
因觀人閑夢幻如此。
乃于諸來弟子輩。
結夏壘壁閑。
及解制日。
幹作禮白雲。
某将歸東林。
尋遠公之芳躅。
效蓮社之清修。
且願刺血手書華嚴大經。
以為莊嚴佛土之淨業。
願乞一言開示。
餘曰。
佛子谛聽。
爾以何為大經。
以何為淨業。
爾以書寫紙墨為經乎。
語言文字為經乎。
以運動折旋為淨業乎。
以點畫分布為淨業乎。
若以書寫紙墨為經。
則市肆案牍無非大經。
若以語言文字為經。
則談呼戲笑世俗文字無非妙理。
斯則本無欠缺。
又何庸書。
若以運動折旋為淨業。
則日用尋常咳唾掉臂。
無非觀音入理之圓通。
若以點畫分布為淨業。
則迎賓待客。
舉箸拈匙。
無非普賢之妙行。
如是則本自具足。
又何别求。
舍此而言法行。
是猶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雖然盡十方是常寂光。
元無明昧。
極法界是清淨土。
本沒精粗。
森羅萬象。
皆海印之靈文鱗甲羽毛。
盡法身之真體。
猿吟鳥噪。
皆談不二之圓音。
雨施雲行。
盡顯神通之妙用。
如是則無背向。
無去來。
無取舍。
無始終。
三際為之不遷。
十世圓成一念。
此法界無盡藏也。
爾欲于無盡藏中。
徒以區區生滅心行。
指色相莊嚴為法行。
求淨土之真因者。
是以牛糞為栴檀。
魚目為意珠也。
況一字法門。
海墨書而不盡。
爾欲以有限之四大。
涓滴之身血。
刹那之光陰。
而欲寫無盡之真經。
作難思之佛事。
是猶點染虛空。
扪摸電影也。
爾其參之。
如其未然。
試向五老峰頭。
谛觀山色湖光。
聽鳥語溪聲。
與毗盧老子坐普光明殿。
與十方無盡身雲。
刹塵海會。
說法界普照修多羅時。
有何差别。
參參。
示懷愚修禅人 學人圖修。
自吳中一缽。
走瘴鄉。
侍餘二載餘。
餘于戈戟場中而作佛事。
修精持一念。
作務為衆先。
晝夜無倦。
始終如一日。
餘時時冷眼觑之。
頗有衲子氣息。
念末法向袈裟下提持此事者。
難得其人。
心甚愛之。
頃辭餘欲參諸方知識。
臨行乃問四大本空。
五蘊非有。
病在甚麼處。
老人曰。
病在沒有處。
因說此偈以助行腳。
四大本空空是病。
五蘊非有有成非。
兩頭坐斷無消息。
始信家山到處歸。
示西樵居士(吉水人) 圓覺經雲。
居一切時。
不
棄舍金輪。
辭親割愛。
走入雪山。
萬丈寒岩。
埋身千尺。
以至鵲巢其頂。
蘆穿其膝。
猶不知六年凍餓。
皮骨支持。
苦空寂寞之狀。
又何如也。
一旦睹明星而悟道。
朗長夜而獨明。
便見天龍拱衛。
神鬼欽崇。
為天人師。
作世閑眼。
至今光照四天。
道流百億。
聞名者喜。
見相者歸。
王臣敬仰。
有識傾心。
梵宇琳宮。
莊嚴殊麗。
無分遐迩。
百代如生。
如此澤流而無窮。
功垂而不朽者。
皆從雪山六年凍餓中博來。
隻今後輩兒孫。
四事受用不盡。
此乃開天辟地一個住山樣子也。
自斯已降。
法道東垂。
若遠公之蓮社。
僧遠之胡床。
五祖之破頭。
老盧之獵隊。
西江之隐山。
石霜之枯木。
凡載傳燈列名僧史者。
未有一人不向深山窮谷苦空寂寞中出。
嗚呼。
世衰道微。
人心不古。
凡托迹空門。
寄形袈裟者。
靡不假我偷安。
罔然不知出家竟為何事。
将謂四事供養。
應當受用。
更不思生死大事。
為出家兒第一要務也。
古人出家專為生死一着。
參師訪友。
發明己事。
然後向深山窮谷。
草衣木食。
支折腳铛。
煮脫粟飯。
盡将從前業識影子。
埽除蕩淨。
不留一絲。
單單的的提持向上一路。
身如枯木。
心似寒灰。
直至大徹而後已。
如此方稱佛之真子。
方能報佛深恩。
禅人今發大勇猛心。
以住山為志。
隻須放下諸緣。
心如牆壁。
單提一念。
直欲上齊古人。
必以發明生死大事為期。
不明不已。
切不可效時輩作偷安計。
為養懶資也。
行矣。
為我前驅。
誅茅嶽麓。
待老人酬償債畢。
以送餘年也。
其念之哉。
示念松通禅人 昔中峰禅師居天目。
久參高峰。
大事未明。
乃立懸崖。
撫孤松。
七日遂大徹。
即今崖松獨峙。
而追迹中峰者。
幾希。
通禅人往于松下。
誅茅結屋。
居之三年。
日誦華嚴為業。
其精苦固有之。
其期則過中峰遠之遠矣。
若夫發明個事。
則猶未也。
達觀禅師字之曰。
念松。
欲其不忘本耳。
今禅人遠問餘于瘴鄉。
且别餘去。
将東遊過支提。
北入五台。
尋文殊。
萬眷屬中得一侶。
傍金剛窟。
誦華嚴滿百部。
以畢餘生。
臨行乞一語為法要。
餘乃掀髯而笑曰。
子作此見解。
是猶涉海而求河浴也。
以狹陋之習。
而入廣大法界。
此其難矣。
古德雲。
盡大地是一卷經。
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
以如是眼。
讀如是經。
盡未來際。
曾無閑歇。
又何去來之相。
彼此之見哉。
華嚴以平等法界為宗。
以無障礙為門。
苟能悟此宗。
入此門。
無一物不播遮那之體。
無一聲不闡圓妙之音。
無一時不修普賢之行。
無一人不是刹塵知識。
是則光網三昧。
舉目昭然。
普眼真經。
随念具足。
舉足下步。
不離寂滅之場。
居塵出塵。
頓到般若之岸。
子将何處覓五台。
以何法為大經乎。
故曰。
我欲逃之逃不得。
大方之外皆充塞。
子如當念了卻。
又何必登山涉水。
尋伴侶。
誦文言。
以了餘生乎。
若了生本無生。
則住無所住。
能悟無住之旨。
自不作去來動靜生滅之想。
六祖大師。
于無所住而生其心一語。
打落從前百千萬劫颠倒知見。
子當于此。
剔起眉毛高着眼看。
切不得錯落出門一步。
全身入卻荒草也。
示佛嶺幹首座刺血書華嚴經 餘昔居東海那羅延窟。
禅人自五台來谒。
及餘度嶺之五羊。
複從匡山來。
慰餘于瘴鄉。
餘乍見如隔世親。
因觀人閑夢幻如此。
乃于諸來弟子輩。
結夏壘壁閑。
及解制日。
幹作禮白雲。
某将歸東林。
尋遠公之芳躅。
效蓮社之清修。
且願刺血手書華嚴大經。
以為莊嚴佛土之淨業。
願乞一言開示。
餘曰。
佛子谛聽。
爾以何為大經。
以何為淨業。
爾以書寫紙墨為經乎。
語言文字為經乎。
以運動折旋為淨業乎。
以點畫分布為淨業乎。
若以書寫紙墨為經。
則市肆案牍無非大經。
若以語言文字為經。
則談呼戲笑世俗文字無非妙理。
斯則本無欠缺。
又何庸書。
若以運動折旋為淨業。
則日用尋常咳唾掉臂。
無非觀音入理之圓通。
若以點畫分布為淨業。
則迎賓待客。
舉箸拈匙。
無非普賢之妙行。
如是則本自具足。
又何别求。
舍此而言法行。
是猶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雖然盡十方是常寂光。
元無明昧。
極法界是清淨土。
本沒精粗。
森羅萬象。
皆海印之靈文鱗甲羽毛。
盡法身之真體。
猿吟鳥噪。
皆談不二之圓音。
雨施雲行。
盡顯神通之妙用。
如是則無背向。
無去來。
無取舍。
無始終。
三際為之不遷。
十世圓成一念。
此法界無盡藏也。
爾欲于無盡藏中。
徒以區區生滅心行。
指色相莊嚴為法行。
求淨土之真因者。
是以牛糞為栴檀。
魚目為意珠也。
況一字法門。
海墨書而不盡。
爾欲以有限之四大。
涓滴之身血。
刹那之光陰。
而欲寫無盡之真經。
作難思之佛事。
是猶點染虛空。
扪摸電影也。
爾其參之。
如其未然。
試向五老峰頭。
谛觀山色湖光。
聽鳥語溪聲。
與毗盧老子坐普光明殿。
與十方無盡身雲。
刹塵海會。
說法界普照修多羅時。
有何差别。
參參。
示懷愚修禅人 學人圖修。
自吳中一缽。
走瘴鄉。
侍餘二載餘。
餘于戈戟場中而作佛事。
修精持一念。
作務為衆先。
晝夜無倦。
始終如一日。
餘時時冷眼觑之。
頗有衲子氣息。
念末法向袈裟下提持此事者。
難得其人。
心甚愛之。
頃辭餘欲參諸方知識。
臨行乃問四大本空。
五蘊非有。
病在甚麼處。
老人曰。
病在沒有處。
因說此偈以助行腳。
四大本空空是病。
五蘊非有有成非。
兩頭坐斷無消息。
始信家山到處歸。
示西樵居士(吉水人) 圓覺經雲。
居一切時。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