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關燈
隻是要你将話頭堵截意根下妄想。

    流注不行。

    就在不行處。

    看取本來面目。

    不是教你向公案上尋思。

    當疑情。

    讨分曉也。

    如雲。

    心華發明。

    豈從他得耶。

    如上佛祖一一指示。

    要你參究自己。

    不是向他玄妙言句取覓。

    今人參禅做工夫。

    人人都說看話頭。

    下疑情。

    不知向根底究。

    隻管在話頭上求。

    求來求去。

    忽然想出一段光景。

    就說悟了。

    便說偈呈頌。

    就當作奇貨。

    便以為得了。

    正不知全堕在妄想知見網中。

    如此參禅。

    豈不瞎卻天下後世人眼睛。

    今之少年。

    蒲團未穩。

    就稱悟道便逞口嘴。

    弄精魂。

    當作機鋒迅捷。

    想着幾句沒下落胡言亂語。

    稱作頌古。

    是你自己妄想中來的。

    幾曾夢見古人在。

    若是如今人悟道這等容易。

    則古人操履。

    如長慶坐破七個蒲團。

    趙州三十年不雜用心似這般比來。

    那古人是最鈍根人。

    與你今人提草鞋也沒用處。

    增上慢人。

    未得謂得。

    可不懼哉。

    其參禅看話頭。

    下疑情。

    決不可少。

    所謂小疑小悟。

    大疑大悟。

    不疑不悟。

    隻是要善用疑情。

    若疑情破了。

    則佛祖鼻孔自然一串穿卻。

    隻如看念佛的公案。

    但審實念佛的是誰。

    不是疑佛是誰。

    若是疑佛是誰。

    隻消聽座主講阿彌陀佛。

    名無量光。

    如此便當悟了。

    作無量光的偈子幾首來。

    如此喚作悟道。

    則悟心者如麻似粟矣。

    苦哉苦哉。

    古人說話頭如敲門瓦子。

    隻是敲開門要見屋裡人。

    不是在門外做活計。

    以此足見依話頭起疑。

    其疑不在話頭。

    要在根底也。

    隻如夾山參船子。

    問雲。

    垂絲千尺。

    意在深潭。

    離鈎三寸。

    子何不道。

    山拟開口。

    師便一桡打落水中。

    山才上船。

    師又雲。

    道。

    道。

    山拟開口。

    師又打。

    山大悟。

    乃點頭三下。

    師曰。

    竿頭絲線從君弄。

    不犯清波意自殊。

    若是夾山在鈎線上作活計。

    船子如何舍命為得他。

    此便是古人快便善出身路也。

    在昔禅道盛時。

    處處有明眼知識。

    天下衲子參究者多。

    到處有開發。

    況雲。

    不是無禅。

    隻是無師。

    今禅家寂寥久矣。

    何幸一時發心參究者多。

    雖有知識。

    或量機權進。

    随情印證。

    學人心淺便以為得。

    又不信如來聖教。

    不求真正路頭。

    隻管懵董做。

    即便以冬瓜印子為的決。

    不但自誤。

    又且誤人。

    可不懼哉。

    且如古之宰官居士。

    載傳燈者。

    有數人而已。

    今之塵勞中人。

    粗戒不修。

    濁亂妄想。

    仗己聰明。

    看了幾則古德機緣。

    個個都以上上根自負。

    見僧便鬥機鋒。

    亦以自己為悟道。

    此雖時弊。

    良由吾徒一盲引衆盲耳。

    老人今遵佛祖真正工夫切要處。

    大家商量。

    高明達士。

    自有以正之。

     示董智光 董生斯張。

    生長富貴之室。

    早發求出生死之心。

    蓋夙習般若勝緣内熏之力也。

    先參雲栖大師。

    授淨土法門。

    頃參老人于雙徑。

    願受優婆塞戒。

    且自發露罪業深重。

    願求出苦之要。

    用何修習以滅罪愆。

    老人因示之曰。

    學人即知罪根深重。

    古德教人随時消舊業。

    切莫造新殃。

    佛為業重衆生。

    開忏悔一門。

    最是出苦方便。

    偈曰。

    衆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

    若欲忏悔者。

    端坐念實相。

    是為正行。

    此外皆助方便也。

    衆生自性與佛平等。

    本來無染。

    亦無生死去來之相。

    但以最初不覺。

    迷本自性。

    故号無明。

    因無明故。

    起諸妄想。

    種種颠倒。

    造種種業。

    妄取三界生死之苦。

    是皆無明。

    不了自心。

    随妄想轉。

    如人熟睡。

    作諸惡夢。

    種種境界。

    種種怖畏。

    衆苦難堪。

    及至醒來。

    求夢中事了不可得。

    是故衆生堕在無明夢中。

    随妄想颠倒。

    造種種業。

    自取諸苦。

    醒眼看來。

    諸颠倒狀豈可得耶。

    即今現在無明夢中。

    如何能得消舊業。

    須是以智慧光照破無明。

    的信自心本來清淨。

    不被妄想颠倒所使。

    則諸業無因。

    以妄想乃諸業之因也。

    此何以故。

    由無始來迷自本心。

    生生世世以妄想心造種種業。

    業習内積八識田中。

    以無明水而灌溉之。

    令此惡種發現業芽。

    是為罪根。

    一切惡業從此而生。

    今欲舊業消除。

    先要發起大智慧光。

    照破無明。

    不許妄想萌芽。

    潛滋暗長。

    若能于妄想起處一念斬斷。

    則舊積業根當下消除。

    所謂不怕念起。

    隻怕覺遲。

    覺照稍遲。

    則被他轉矣。

    若能于日用起心動念處。

    念念覺察。

    念念消滅。

    此所謂衆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

    以無明黑暗。

    唯智慧能破。

    是謂智慧能消除也。

    若晝夜不舍勤勤觀察。

    不可放行。

    但就妄想生處。

    窮究了無生起之相。

    看來看去。

    畢竟不可得。

    久久純熟。

    則自心清淨無物。

    無物之心是為實相。

    若常觀此心。

    又何妄想可容積業可寄耶。

    如此用心。

    是名觀照三昧。

    若自心煩惱粗重。

    無明障處不自覺知。

    如此則古德有教學人參究。

    即将念佛審實公案。

    正當着力。

    提起一聲佛号。

    橫在胸中。

    即便審究這念佛的畢竟是誰。

    如是随提随審。

    并不放空。

    将此疑團。

    橫在胸中。

    如己命根。

    更不放舍。

    一切動靜閑忙去來坐立。

    唯此一事。

    更無餘事。

    如此用心才見妄想起時。

    就将此話頭一拶。

    則當下粉碎。

    一切妄想。

    自然掃蹤滅迹矣。

    以此話頭。

    如日輪當空。

    無幽不照。

    隻恐心力懈怠。

    不肯着實提撕。

    故不能敵妄想耳。

    若敵得。

    妄想消處。

    便是舊業消滅時也。

    舍此一着。

    便向心外别求。

    則諸佛出世。

    亦無忏悔處。

    此在自力。

    非他力可代也。

    若惡習強勝力不能敵者。

    在昔佛有明誨。

    若修行人。

    習氣不除。

    應當一心誦我無為心佛所說心咒。

    此實格外方便也。

    以各人藏識潛流。

    習氣深厚。

    智力不到。

    不到之地。

    必須仗佛心印。

    以密破之。

    譬如難破之賊。

    必請上方之劍。

    此須早晚二時。

    自取方便。

    唯以參究工夫。

    為第一義耳。

    老人以此指示。

    大似與盲人拄杖子。

    其實行在己躬。

    非師友可代也。

    以居士志歸法門。

    故名之曰福覺。

    要以覺照為行本也。

    字之曰智光。

    非智慧光。

    又何以破癡暗耶。

    但須覺照不昧。

    智光現前。

    便是了業障出生死之時節也。

     示聞汝東 維摩居士。

    住毗耶離城家居。

    盡屏所有。

    獨寝一室。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