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春天的鐘
關燈
小
中
大
一
花季的鐮倉,适逢佛都七百年祭,寺廟的鐘聲終日悠揚不止。
這鐘聲,有時信吾卻聽不見。
菊子不論是在勤快幹活,還是在說話都可以聽見,而信吾不留意就聽不見。
“喏。
”菊子告訴信吾,“又響了,您聽。
” “哦?” 信吾歪着腦袋,對保子說: “老太婆,你聽見了嗎?” “聽見了。
連那個也聽不見?”保子不願理睬,将五天的報紙摞在膝上,慢慢地在閱讀着。
“響了,響了。
”信吾說。
隻要聽見一次,以後就容易聽見了。
“一說聽見了,你就高興。
”保子将老花鏡摘了下來,望了望信吾。
“廟裡的和尚成天價撞鐘,也夠累的。
” “撞一次得繳納十元呐,那是讓香客撞的啊。
不是和尚撞嘛。
”菊子說。
“那倒是個好主意。
” “人家說,那是供奉的鐘聲……聽說計劃讓上十萬人百萬人撞呢。
” “計劃?” 信吾覺得這句話很滑稽可笑。
“不過,寺廟的鐘聲太憂郁,怪讨厭的。
” “是嗎,很憂郁嗎?” 信吾正想:四月的一個星期天,在飯廳裡一邊觀賞櫻花,一邊聆聽鐘聲,多悠閑自在啊。
“所說的七百年,是指什麼七百年?大佛也七百年了,日蓮上人①也七百年了。
”保子問道。
①日蓮上人(1222—1282),日本鐮倉時代的僧人,日蓮宗的鼻祖。
信吾回答不出來。
“菊子知道嗎?” “不知道。
” “真滑稽,我們白住在鐮倉了。
” “媽媽您膝上的報紙沒刊登什麼嗎?” “也許刊登了吧。
”保子将報紙遞給了菊子。
報紙整整齊齊地摞在一起。
自己的手頭隻留下一份。
“對了,我也好像在報上讀過呢。
但是,一讀到一對老夫妻離家出走的消息,引起對身世的悲傷,腦子裡就隻記住這件事了。
你也讀了這段消息吧?” “唔。
” “稱做日本遊艇界恩人的日本劃船協會副會長……”保子剛念報紙文章的開頭,爾後就用自己的話說:“他是創建小艇和快艇公司的經理,已經六十九歲,妻子也六十八歲呐。
” “這件事怎麼會引起對身世的悲傷呢?” “上面還刊登了寫給養子夫婦和孫子的遺書。
”于是保子又念起報紙來: “一想到隻是活着,卻被人們遺忘了的凄涼的影子,就不想活到那份上了。
我們十分理解高木子爵①的心情。
他在給養子夫婦的遺書中寫道:我覺得一個人在衆人愛戴之中消失,這是最好不過的。
我應該在家人深切的愛中、在許多朋友、同輩、後輩友情的擁抱中離去。
給小孫子的遺書中則寫道:雖然日本的獨立指日可待,可前途是暗淡的。
懼怕戰争災難的年輕學生如若渴望和平,不徹底貫徹甘地式的不抵抗主義是不行的。
我們年邁,要朝着自己堅信的正确道路前進,并加以指導,已是力不從心了。
徒勞無益地等待那‘令人讨厭的年齡’的到來,豈不虛度此生。
我們隻希望給孫兒們留下一個好爺爺、好奶奶的印象。
我們不知道會到哪兒去。
但願能安眠,僅此而已。
” ①高木子爵,即高木正得(?—1948),三笠宮妃之父。
保子念到這裡,沉默了一會兒。
信吾把臉扭向一邊,凝望着庭院裡的櫻花。
保子一邊讀報一邊說:“他們離開東京的家,到大版去拜訪他們的姐姐之後就失蹤了……那位大阪的姐姐已經八十歲了。
” “妻子沒有留下遺書嗎?” “啊?” 保子一愣,擡起臉來。
“妻子沒有留下遺書嗎?” “你說的妻子,是指那位老大婆嗎?” “當然是啰。
兩個人一起去尋死,按理說妻子也應留下遺書嘛。
比如你我一道殉情,你也需要寫下什麼遺言的吧。
” “我可不需要。
”保子淡漠地說,“男女都寫下遺書的,這是年輕人的殉情啊。
那也是因為兩人不能結合而産生悲觀……至于夫妻,一般說隻要丈夫寫了就行,我這号人現在還會有什麼遺言需要留下的呢?” “真的嗎?” “我一個人死,那又另當别論。
” “一個人死,那就千古遺恨啦。
” “都這把年紀了,即令有也等于無啰。
” “老太婆不想死也不會死,這是她無憂無慮的聲音響。
”信吾笑了。
“菊子呢?” “問我嗎?”菊子有點遲疑,慢條斯理地低聲說。
“假使菊子你和修一去殉情,你自己不留下遺書嗎?”信吾漫不經心地說過之後,又覺得真糟糕。
“不知道。
到了那份上會是什麼樣呢?”菊子說着将右拇指插到腰帶間,像要松松腰帶,然後望了望信吾。
“我覺得好像要給爸爸留下點什麼話似的。
” 菊子的眼睛充滿稚氣、濕潤,最後噙滿了淚珠。
信吾感到保子沒有想到死,菊子卻未必沒有想到死。
菊子身子向前傾斜,以為她要伏地痛哭一場,原來卻是站立起來走了。
保子目送她走
這鐘聲,有時信吾卻聽不見。
菊子不論是在勤快幹活,還是在說話都可以聽見,而信吾不留意就聽不見。
“喏。
”菊子告訴信吾,“又響了,您聽。
” “哦?” 信吾歪着腦袋,對保子說: “老太婆,你聽見了嗎?” “聽見了。
連那個也聽不見?”保子不願理睬,将五天的報紙摞在膝上,慢慢地在閱讀着。
“響了,響了。
”信吾說。
隻要聽見一次,以後就容易聽見了。
“一說聽見了,你就高興。
”保子将老花鏡摘了下來,望了望信吾。
“廟裡的和尚成天價撞鐘,也夠累的。
” “撞一次得繳納十元呐,那是讓香客撞的啊。
不是和尚撞嘛。
”菊子說。
“那倒是個好主意。
” “人家說,那是供奉的鐘聲……聽說計劃讓上十萬人百萬人撞呢。
” “計劃?” 信吾覺得這句話很滑稽可笑。
“不過,寺廟的鐘聲太憂郁,怪讨厭的。
” “是嗎,很憂郁嗎?” 信吾正想:四月的一個星期天,在飯廳裡一邊觀賞櫻花,一邊聆聽鐘聲,多悠閑自在啊。
“所說的七百年,是指什麼七百年?大佛也七百年了,日蓮上人①也七百年了。
”保子問道。
①日蓮上人(1222—1282),日本鐮倉時代的僧人,日蓮宗的鼻祖。
信吾回答不出來。
“菊子知道嗎?” “不知道。
” “真滑稽,我們白住在鐮倉了。
” “媽媽您膝上的報紙沒刊登什麼嗎?” “也許刊登了吧。
”保子将報紙遞給了菊子。
報紙整整齊齊地摞在一起。
自己的手頭隻留下一份。
“對了,我也好像在報上讀過呢。
但是,一讀到一對老夫妻離家出走的消息,引起對身世的悲傷,腦子裡就隻記住這件事了。
你也讀了這段消息吧?” “唔。
” “稱做日本遊艇界恩人的日本劃船協會副會長……”保子剛念報紙文章的開頭,爾後就用自己的話說:“他是創建小艇和快艇公司的經理,已經六十九歲,妻子也六十八歲呐。
” “這件事怎麼會引起對身世的悲傷呢?” “上面還刊登了寫給養子夫婦和孫子的遺書。
”于是保子又念起報紙來: “一想到隻是活着,卻被人們遺忘了的凄涼的影子,就不想活到那份上了。
我們十分理解高木子爵①的心情。
他在給養子夫婦的遺書中寫道:我覺得一個人在衆人愛戴之中消失,這是最好不過的。
我應該在家人深切的愛中、在許多朋友、同輩、後輩友情的擁抱中離去。
給小孫子的遺書中則寫道:雖然日本的獨立指日可待,可前途是暗淡的。
懼怕戰争災難的年輕學生如若渴望和平,不徹底貫徹甘地式的不抵抗主義是不行的。
我們年邁,要朝着自己堅信的正确道路前進,并加以指導,已是力不從心了。
徒勞無益地等待那‘令人讨厭的年齡’的到來,豈不虛度此生。
我們隻希望給孫兒們留下一個好爺爺、好奶奶的印象。
我們不知道會到哪兒去。
但願能安眠,僅此而已。
” ①高木子爵,即高木正得(?—1948),三笠宮妃之父。
保子念到這裡,沉默了一會兒。
信吾把臉扭向一邊,凝望着庭院裡的櫻花。
保子一邊讀報一邊說:“他們離開東京的家,到大版去拜訪他們的姐姐之後就失蹤了……那位大阪的姐姐已經八十歲了。
” “妻子沒有留下遺書嗎?” “啊?” 保子一愣,擡起臉來。
“妻子沒有留下遺書嗎?” “你說的妻子,是指那位老大婆嗎?” “當然是啰。
兩個人一起去尋死,按理說妻子也應留下遺書嘛。
比如你我一道殉情,你也需要寫下什麼遺言的吧。
” “我可不需要。
”保子淡漠地說,“男女都寫下遺書的,這是年輕人的殉情啊。
那也是因為兩人不能結合而産生悲觀……至于夫妻,一般說隻要丈夫寫了就行,我這号人現在還會有什麼遺言需要留下的呢?” “真的嗎?” “我一個人死,那又另當别論。
” “一個人死,那就千古遺恨啦。
” “都這把年紀了,即令有也等于無啰。
” “老太婆不想死也不會死,這是她無憂無慮的聲音響。
”信吾笑了。
“菊子呢?” “問我嗎?”菊子有點遲疑,慢條斯理地低聲說。
“假使菊子你和修一去殉情,你自己不留下遺書嗎?”信吾漫不經心地說過之後,又覺得真糟糕。
“不知道。
到了那份上會是什麼樣呢?”菊子說着将右拇指插到腰帶間,像要松松腰帶,然後望了望信吾。
“我覺得好像要給爸爸留下點什麼話似的。
” 菊子的眼睛充滿稚氣、濕潤,最後噙滿了淚珠。
信吾感到保子沒有想到死,菊子卻未必沒有想到死。
菊子身子向前傾斜,以為她要伏地痛哭一場,原來卻是站立起來走了。
保子目送她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