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二 第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所以它應該作出另外的解答。
現代曆史科學回答這些問題時說:你們想知道這個運動的意義嗎?它為何發生?是什麼力量造成這些事件?請聽吧: “路易十四是一個非常驕傲自負的人。
他有這樣的一些情人,他有這樣一些大臣,他治理法國無方。
路易的繼承人也是一些懦弱無能之輩,而且也都把法國治理得很糟糕。
而這些繼承人又有那樣一些寵臣和那樣一些情婦。
同時,有些人這時還寫了一些書。
十八世紀末葉,有二十來個人在巴黎聚會,開始議論人人都應享有平等和自由的話題。
因此,人們在整個法國互相殘殺,這些人殺了國王和許多其他的人。
與此同時,在法國出現了一位天才人物拿破侖。
他所到之處,戰無不勝,也就是說,他屠殺了很多人,因為他是一位天才。
後來他又以某種借口去殺戮非洲人。
他讨伐非洲人,幹得如此狡猾和長于心計,所以,他回到法國,能夠命令大家都臣服于他。
于是大家都懾服了。
拿破侖當了皇帝以後,他又去屠殺意大利人,奧地利人和普魯士人。
在那兒又屠殺了許多人。
當時,俄國也有個皇帝,叫亞曆山大。
他決心恢複歐洲的秩序,因此跟拿破侖打起來。
但是,在一八零七年,他又突然同拿破侖修好,一八一一年,他兩人又反目為仇,于是,許多人又遭他們殺戮。
接着,拿破侖率領六十萬大軍長驅俄羅斯,攻占了莫斯科;可是随後他突然又逃離莫斯科。
當時亞曆山大皇帝在施泰因和别的人的勸告下,把歐洲的武裝力量聯合起來,反對那個破壞歐洲太平的人。
所有拿破侖的盟國一下子都變成了他的敵人;這支聯軍立即攻打拿破侖剛剛糾集起來的軍隊。
盟軍戰勝了拿破侖,進駐巴黎,迫使拿破侖退位,并把他流放到厄爾巴島。
雖然流放他的五年前和一年以後,大家公認他是一個無法無天的強盜,不過,當時并未取消他的皇帝稱号,仍盡力對他表示尊敬。
嗣後路易十八即位,不過,此人一向隻是法國人和盟國人取笑的對象。
拿破侖揮淚告别老近衛軍,遜位以後就被流放他鄉。
然後,精明練達的國家政要和外交家(尤其是塔列蘭,他搶先他人坐上頭把交椅,從而擴大了法國的疆域。
)在維也納發表談話,使得有人喜,也有人愁。
突然,外交家與君主又幾乎爆發争執,就在他們準備再次訴諸武力、互相殘殺的時候,拿破侖率領一營人馬又回到法國,而仇恨他的法國人立刻向他屈服。
為此,盟國的君主極為惱怒,于是,又跟法國人交戰。
天才的拿破侖被打敗了,送到了聖赫勒拿島,人們又恍然承認拿破侖确實是一個強盜。
就是這個流放者離别了心愛的人們和他鐘愛的法國,在孤島的礁石上慢慢地死去,把他恢宏的業績留給後世。
歐洲的反動勢力又重新擡頭,各國的君主又重新欺壓百姓。
列位諸君切莫認為這是一個諷刺——是一幅描述曆史的漫畫。
恰恰相反,這是對所有史學家,從回憶錄、各國專史到那個時代的新文化通史的編著者所作出的矛盾百出和答非所問的論述所給予的最溫和的表述。
這些回答之所以荒誕可笑,是因為現代史好像一個聾子,在回答着誰也沒有問他的問題。
如果說,史學的宗旨是記述人類和各民族的活動,那末,第一個問題(不回答這個問題,則其餘的一切都不可理解)就是:各民族的活動是受什麼力量推動的?對這個問題,現代史不是處心積慮地說拿破侖是一個了不起的天才,就是說路易十四狂妄,剛愎自用,再不然就例舉有哪些作者撰寫了哪些書。
雖然,所有這一切說法很可能都是對的,人們也願意同意這些說法,可是,那畢竟還是答非所問。
假如我們承認神權,它依靠其自身(的力量),總是借助于拿破侖之流、路易之流和著作家們來管理本民族的話,縱然,這一切說法,都可能是非常有趣的,可是,我們并不承認這種神權,因此,在談論拿破侖之流,路易之流和著作家們之前,應該闡明這些人物和各民族的活動之間有什麼關系。
假如不是神權而是另有一股力量,那末,就要說明那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新力量,因為曆史研究的全部旨趣就在于此。
史學家仿佛認為這種力量是不言而喻和盡人皆知的。
然而,任何一位飽覽史籍的人,盡管滿心想承認這股力量是已知的,都不禁感到疑惑不解的是:既然這股新的力量是令人皆知的,為什麼史學家們又衆說紛纭,莫衷一是呢?
現代曆史科學回答這些問題時說:你們想知道這個運動的意義嗎?它為何發生?是什麼力量造成這些事件?請聽吧: “路易十四是一個非常驕傲自負的人。
他有這樣的一些情人,他有這樣一些大臣,他治理法國無方。
路易的繼承人也是一些懦弱無能之輩,而且也都把法國治理得很糟糕。
而這些繼承人又有那樣一些寵臣和那樣一些情婦。
同時,有些人這時還寫了一些書。
十八世紀末葉,有二十來個人在巴黎聚會,開始議論人人都應享有平等和自由的話題。
因此,人們在整個法國互相殘殺,這些人殺了國王和許多其他的人。
與此同時,在法國出現了一位天才人物拿破侖。
他所到之處,戰無不勝,也就是說,他屠殺了很多人,因為他是一位天才。
後來他又以某種借口去殺戮非洲人。
他讨伐非洲人,幹得如此狡猾和長于心計,所以,他回到法國,能夠命令大家都臣服于他。
于是大家都懾服了。
拿破侖當了皇帝以後,他又去屠殺意大利人,奧地利人和普魯士人。
在那兒又屠殺了許多人。
當時,俄國也有個皇帝,叫亞曆山大。
他決心恢複歐洲的秩序,因此跟拿破侖打起來。
但是,在一八零七年,他又突然同拿破侖修好,一八一一年,他兩人又反目為仇,于是,許多人又遭他們殺戮。
接着,拿破侖率領六十萬大軍長驅俄羅斯,攻占了莫斯科;可是随後他突然又逃離莫斯科。
當時亞曆山大皇帝在施泰因和别的人的勸告下,把歐洲的武裝力量聯合起來,反對那個破壞歐洲太平的人。
所有拿破侖的盟國一下子都變成了他的敵人;這支聯軍立即攻打拿破侖剛剛糾集起來的軍隊。
盟軍戰勝了拿破侖,進駐巴黎,迫使拿破侖退位,并把他流放到厄爾巴島。
雖然流放他的五年前和一年以後,大家公認他是一個無法無天的強盜,不過,當時并未取消他的皇帝稱号,仍盡力對他表示尊敬。
嗣後路易十八即位,不過,此人一向隻是法國人和盟國人取笑的對象。
拿破侖揮淚告别老近衛軍,遜位以後就被流放他鄉。
然後,精明練達的國家政要和外交家(尤其是塔列蘭,他搶先他人坐上頭把交椅,從而擴大了法國的疆域。
)在維也納發表談話,使得有人喜,也有人愁。
突然,外交家與君主又幾乎爆發争執,就在他們準備再次訴諸武力、互相殘殺的時候,拿破侖率領一營人馬又回到法國,而仇恨他的法國人立刻向他屈服。
為此,盟國的君主極為惱怒,于是,又跟法國人交戰。
天才的拿破侖被打敗了,送到了聖赫勒拿島,人們又恍然承認拿破侖确實是一個強盜。
就是這個流放者離别了心愛的人們和他鐘愛的法國,在孤島的礁石上慢慢地死去,把他恢宏的業績留給後世。
歐洲的反動勢力又重新擡頭,各國的君主又重新欺壓百姓。
列位諸君切莫認為這是一個諷刺——是一幅描述曆史的漫畫。
恰恰相反,這是對所有史學家,從回憶錄、各國專史到那個時代的新文化通史的編著者所作出的矛盾百出和答非所問的論述所給予的最溫和的表述。
這些回答之所以荒誕可笑,是因為現代史好像一個聾子,在回答着誰也沒有問他的問題。
如果說,史學的宗旨是記述人類和各民族的活動,那末,第一個問題(不回答這個問題,則其餘的一切都不可理解)就是:各民族的活動是受什麼力量推動的?對這個問題,現代史不是處心積慮地說拿破侖是一個了不起的天才,就是說路易十四狂妄,剛愎自用,再不然就例舉有哪些作者撰寫了哪些書。
雖然,所有這一切說法很可能都是對的,人們也願意同意這些說法,可是,那畢竟還是答非所問。
假如我們承認神權,它依靠其自身(的力量),總是借助于拿破侖之流、路易之流和著作家們來管理本民族的話,縱然,這一切說法,都可能是非常有趣的,可是,我們并不承認這種神權,因此,在談論拿破侖之流,路易之流和著作家們之前,應該闡明這些人物和各民族的活動之間有什麼關系。
假如不是神權而是另有一股力量,那末,就要說明那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新力量,因為曆史研究的全部旨趣就在于此。
史學家仿佛認為這種力量是不言而喻和盡人皆知的。
然而,任何一位飽覽史籍的人,盡管滿心想承認這股力量是已知的,都不禁感到疑惑不解的是:既然這股新的力量是令人皆知的,為什麼史學家們又衆說紛纭,莫衷一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