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一 第三章

關燈
本世紀(十九世紀)初葉,許多歐洲事件中的一個重大事實,那就是歐洲各國的民衆自西向東、後來又自東向西的黩武活動。

    這種活動是從自西向東的進軍開始的。

     西方各國為了能夠完成直搗莫斯科的好戰行動,必須做到:一、組成一支足以對付東方軍隊的龐大軍事集團;第二、擯棄一切舊有的傳統和習慣;第三,要有一個首領,在進行其軍事活動時,他既能為他們,也能為他自己的欺詐、搶劫和屠殺等行為進行辯護。

     随着法國革命的爆發,舊的不夠強大的集團逐漸崩潰,舊習慣和舊傳統逐漸消亡,具有新規模的集團、新習慣和新傳統逐步形成,一個領導未來運動并對即将發生的一切承擔全部責任的人物應運而生。

     一個沒有信仰、沒有習慣、沒有傳統、沒有名望,甚至祖籍不是法國的人似乎憑借極其奇特的偶然機會,在使法國波動的各黨派之間,不依附其中的任何黨派,竟然出人頭地,爬上了顯赫的地位。

     同僚的淺薄無知、對手的軟弱而渺小、本人的撒謊本領、華而不實和剛愎自用使他成為軍隊的首腦。

    意大利士兵的優良素質、敵人的喪失鬥志、孩子般的沖動魯莽和盲目自信,使他獲得了軍事聲望。

    他到處碰到的都是所謂的機會。

    他在法國執政者面前失寵反而造成他的有利形勢。

    他企圖改變自己的命運,但未成功;他投奔俄國軍隊,未被錄用;要求去土耳其參軍,也沒有去成。

    在意大利戰争期間,他幾次處于死亡邊緣,但每次都意外地得救。

    俄國軍隊,就是那後來使他身敗名裂的俄國軍隊,由于外交方面的種種考慮,直到他離開歐洲時才進軍歐洲①。

     ①此處指一七九九年俄将蘇沃洛夫率兵遠征意大利,而當時拿破侖正在埃及。

     他從意大利回國,發現巴黎政府分崩離析,凡是參與這個政府的人,無不遭到清洗和毀滅。

     正在此時,又竟無理智地莫明其妙地讓他遠征非洲,很自然地使他擺脫了危險的處境。

    這時,他又碰上了偶然的情形。

    無法攻破的馬耳他島竟不戰而降,最輕率的軍事命令卻取得了勝利。

    事後連一條船也不準通過的敵方海軍,當時卻讓拿破侖全軍通過。

    在非洲,他對幾乎手無寸鐵的老百姓犯下一系列罪行。

    而犯下這些罪行的人,特别是他們的首領,竟使自己相信,認為這麼幹很好,很光榮,這才像古羅馬的皇帝凱撒和馬其頓君王亞曆山大。

     那種光榮與偉大的理想是:拿破侖及其手下之輩不僅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惡劣,而且還為自己犯下的罪行自豪,并賦予它莫明其妙的超自然意義——正是這種必能指導這個人及其随行者的理想在非洲獲得充分的發揮。

    他不論做什麼都是馬到成功。

    連瘟疫也沒有傳染給他。

    屠殺俘虜的暴行沒有歸咎于他。

    他像孩子般地毫無道理地也不光彩地撒下患難中的夥伴,若無其事地又從非洲溜走,并且連這種舉動也算成他的功績,而敵人的海軍又兩次放他通行。

    他陶醉于自己僥幸取得成功的罪行,并準備繼續演出自己的鬧劇,他又茫無目的地闖到巴黎。

    這時一年前可能置他于死地的共和國政府更加腐朽透頂,于是他這個超然于各黨派之外的新人自然就身價百倍。

     他沒有任何計劃,他什麼都怕,但各黨派都拉攏他,要求他參加。

     他在意大利和埃及培植了光榮和偉大的理想,他瘋狂地自我崇拜,他大膽地犯下罪行,他毫無顧忌地撒謊,隻有他這樣的人才能為所發生的事辯護。

     那個需要他的位置在等待他,因此,幾乎不是出于他本人的意願,盡管他猶豫不決,缺乏計劃,屢犯錯誤,但他還是被拉去參與以攫取權力為目的的陰謀活動,而且取得了成功。

     他被拉去出席政府會議。

    他驚慌失措想要逃走,認為自己末日已到;他假裝暈倒,胡言亂語,這些毫無意味的話本來可能送掉他的性命。

    但是,原來那麼精明老練、驕傲自大的法國統治者,這時覺得他們的戲現在已經演完,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