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注想于白毫。
更不得妄有分毫他念。
當令閉眼開眼悉皆見之。
蓋欲念念不忘也。
如此久久念心成熟。
自然感應見佛全身。
此法最為上。
謂心想佛時。
此心即是佛。
又過于口念也。
身後必上品上生。
唐啟芳圓果二人作觀想法。
隻五月自覺身到淨土見佛聞法載在第五卷。
所謂十六觀經者詳說諸觀想法。
又不止此而已。
修持法門十 想阿彌陀佛身極高徹天所坐蓮華亦相稱。
及注想眉間白毫。
一一如前篇所言之法。
此法最為上。
以心想佛時。
此心即是佛。
其想極大。
則其念極大故也。
若未能如此。
且想小像。
亦可唯要專精。
不得散亂。
據觀經雲。
觀想阿彌陀佛身相光明如百千萬億閻浮檀金色。
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眉間白毫如五須彌山。
佛眼如四大海水。
青白分明。
以無緣慈攝取衆生。
閻浮檀金者。
極大極美之金也。
那由他者萬億也。
由旬者六十裡也。
據此所說。
豈可窮盡。
隻一恒河沙由旬其大已不可言矣。
況六十萬億之萬億恒河沙由旬乎。
修持法門十一 兼觀想觀世音菩薩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
身紫金色。
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華色。
有八萬四千光。
其光柔軟。
以此寶手接引衆生。
次觀想大勢至菩薩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
舉身光明作紫金色。
有緣衆生皆悉得見。
次想自身生于西方極樂世界。
于蓮華中結加趺坐。
作蓮華合想開想。
見佛菩薩滿虛空中。
修持法門十二 發救度衆生心。
發至誠心。
發堅固心發深心。
加以禮拜念佛。
如此則現世蒙佛加祐。
身後必上品上生。
救度衆生心者。
願生淨土見佛得道後救度苦海衆生。
非獨度其身也。
至誠心者。
至誠歸向無苟且也。
堅固心者。
堅固修進更不退轉也。
深心。
用心深至直透淨土。
如探海底珠。
三世諸佛與法界衆生皆由心造。
吾心如是。
焉得不上品上生。
修持法門十三 齋僧供佛。
燒香獻華。
懸幡建塔。
念佛禮忏。
種種三寶上崇奉。
以此功德。
回向願生西方亦可。
或為世間種種利益方便善事。
若為子而孝養父母。
為兄而友愛昆弟。
為弟而欽順其兄。
閨門之内無不盡善。
宗族之間無不和睦。
鄉黨鄰裡姻親相接以禮。
相與以恩。
以至事君則赤心為國。
為官則仁慈利民。
為長善以安衆。
為下則勤以事上。
或教導愚迷。
或扶助孤弱。
或濟急難。
或惠貧窮。
或修橋砌井。
或施藥散食。
或減己奉養以利他人。
或臨财饒人以自省約。
或人以善。
或贊善止惡。
随力随所作世間一切善。
以此回向願生西方亦可。
或為世間一切利益。
不拘大小。
不拘多少。
若止以一錢與人。
或以一杯水與人。
下至如毫芒之善。
亦必起念雲。
以此善緣回向願生西方。
常使一念不斷。
念念在彼。
必上品生。
修持法門十四 佛言。
欲生淨土當修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歸。
具足衆戒。
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
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
勸進行者。
此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三歸謂歸依佛法僧也。
修持法門十五 予遍覽藏經。
即無陰府寄庫之說。
奉勸世人。
以寄庫所費請僧。
為西方之供。
一心西方。
則必得往生。
若不為此而為陰府寄庫。
則是志在陰府。
死必入陰府矣。
譬如有人。
不為君子之行以交結賢人君子。
乃寄錢于司理院獄子處。
待其下獄。
則用錢免罪。
豈不謬哉。
食肉說 楞伽經雲。
有無量因緣。
不當食肉。
衆生肉本非所食之物。
以耳聞目見慣熟。
不知其非。
如能斷去。
固為上也。
如不能斷。
且食三淨肉而減省。
所謂不見殺。
不聞殺。
不疑為己殺是也。
如食兼味。
且去其一。
如兩餐皆肉。
且一餐以素。
人生祿料無數。
若此自可延壽。
次日可為此衆生念誦資薦。
庶可釋冤滅罪。
據閻羅王告鄭鄰之言。
則至誠為念彼佛。
必得往生。
觀音坐相說 按藏經。
諸佛菩薩手足六根皆常端正。
故雲八端。
觀世音菩薩本結跏趺坐。
其神通變化自在。
故雲觀自在。
今人作翹足搭手坐謂自在觀音者。
訛也。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之四(終)
更不得妄有分毫他念。
當令閉眼開眼悉皆見之。
蓋欲念念不忘也。
如此久久念心成熟。
自然感應見佛全身。
此法最為上。
謂心想佛時。
此心即是佛。
又過于口念也。
身後必上品上生。
唐啟芳圓果二人作觀想法。
隻五月自覺身到淨土見佛聞法載在第五卷。
所謂十六觀經者詳說諸觀想法。
又不止此而已。
修持法門十 想阿彌陀佛身極高徹天所坐蓮華亦相稱。
及注想眉間白毫。
一一如前篇所言之法。
此法最為上。
以心想佛時。
此心即是佛。
其想極大。
則其念極大故也。
若未能如此。
且想小像。
亦可唯要專精。
不得散亂。
據觀經雲。
觀想阿彌陀佛身相光明如百千萬億閻浮檀金色。
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眉間白毫如五須彌山。
佛眼如四大海水。
青白分明。
以無緣慈攝取衆生。
閻浮檀金者。
極大極美之金也。
那由他者萬億也。
由旬者六十裡也。
據此所說。
豈可窮盡。
隻一恒河沙由旬其大已不可言矣。
況六十萬億之萬億恒河沙由旬乎。
修持法門十一 兼觀想觀世音菩薩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
身紫金色。
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華色。
有八萬四千光。
其光柔軟。
以此寶手接引衆生。
次觀想大勢至菩薩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
舉身光明作紫金色。
有緣衆生皆悉得見。
次想自身生于西方極樂世界。
于蓮華中結加趺坐。
作蓮華合想開想。
見佛菩薩滿虛空中。
修持法門十二 發救度衆生心。
發至誠心。
發堅固心發深心。
加以禮拜念佛。
如此則現世蒙佛加祐。
身後必上品上生。
救度衆生心者。
願生淨土見佛得道後救度苦海衆生。
非獨度其身也。
至誠心者。
至誠歸向無苟且也。
堅固心者。
堅固修進更不退轉也。
深心。
用心深至直透淨土。
如探海底珠。
三世諸佛與法界衆生皆由心造。
吾心如是。
焉得不上品上生。
修持法門十三 齋僧供佛。
燒香獻華。
懸幡建塔。
念佛禮忏。
種種三寶上崇奉。
以此功德。
回向願生西方亦可。
或為世間種種利益方便善事。
若為子而孝養父母。
為兄而友愛昆弟。
為弟而欽順其兄。
閨門之内無不盡善。
宗族之間無不和睦。
鄉黨鄰裡姻親相接以禮。
相與以恩。
以至事君則赤心為國。
為官則仁慈利民。
為長善以安衆。
為下則勤以事上。
或教導愚迷。
或扶助孤弱。
或濟急難。
或惠貧窮。
或修橋砌井。
或施藥散食。
或減己奉養以利他人。
或臨财饒人以自省約。
或人以善。
或贊善止惡。
随力随所作世間一切善。
以此回向願生西方亦可。
或為世間一切利益。
不拘大小。
不拘多少。
若止以一錢與人。
或以一杯水與人。
下至如毫芒之善。
亦必起念雲。
以此善緣回向願生西方。
常使一念不斷。
念念在彼。
必上品生。
修持法門十四 佛言。
欲生淨土當修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歸。
具足衆戒。
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
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
勸進行者。
此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三歸謂歸依佛法僧也。
修持法門十五 予遍覽藏經。
即無陰府寄庫之說。
奉勸世人。
以寄庫所費請僧。
為西方之供。
一心西方。
則必得往生。
若不為此而為陰府寄庫。
則是志在陰府。
死必入陰府矣。
譬如有人。
不為君子之行以交結賢人君子。
乃寄錢于司理院獄子處。
待其下獄。
則用錢免罪。
豈不謬哉。
食肉說 楞伽經雲。
有無量因緣。
不當食肉。
衆生肉本非所食之物。
以耳聞目見慣熟。
不知其非。
如能斷去。
固為上也。
如不能斷。
且食三淨肉而減省。
所謂不見殺。
不聞殺。
不疑為己殺是也。
如食兼味。
且去其一。
如兩餐皆肉。
且一餐以素。
人生祿料無數。
若此自可延壽。
次日可為此衆生念誦資薦。
庶可釋冤滅罪。
據閻羅王告鄭鄰之言。
則至誠為念彼佛。
必得往生。
觀音坐相說 按藏經。
諸佛菩薩手足六根皆常端正。
故雲八端。
觀世音菩薩本結跏趺坐。
其神通變化自在。
故雲觀自在。
今人作翹足搭手坐謂自在觀音者。
訛也。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之四(終)